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十八章 玛尼堆之谜
在西藏通天河两岸的峰岭、草滩之间,为何会有神秘的“玛尼石堆”?它们与唐僧师徒取经有关系吗?这些玛尼石堆到底有什么用途?它的种类又有多少?
在青藏高原,通天河从它的腹地奔涌而下,在两岸的峰岭、草滩之间,有一片石堆星罗棋布。这些石头大小不等,石堆高低不一,每一块石头的光滑面上,都刻有字迹工整的古印度文佛经经文。
这,就是青藏高原上神秘的“玛尼石堆”。这些石堆据传与唐僧师徒取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传唐僧取经过通天河时,奔腾的河水挡住了师徒四人的去路。河中有一只老龟见状,便答应驮他们过河。把他们送到河对岸后,老龟便拜托唐僧到西天如来那儿打听一下,它什么时候可修成正果。唐僧满口答应了。
到达西天后,唐僧忙于取经,忘记了曾经答应老龟的事情。取经回来,又要过通天河时,老龟再一次将他们师徒驮过河,行至河中间,老龟询问相托之事,唐僧这才想起来。最后只得如实相告,老龟一气之下沉入水底。唐僧师徒随即掉入河中,佛经也全部被浸湿了。师徒捞起佛经,放在河边岩石上晾晒。谁知快干之时,突然吹来一阵狂风,佛经满天漫飞,师徒紧拦紧抓,仍有大量佛经散落在通天河两岸。
于是,被散落的佛经就变成了现在的玛尼石。西藏人信奉佛教,便将这些玛尼石搜集成堆,组成了星罗棋布的玛尼石堆景观。
还有一种说法:传说玛尼石是唐僧师徒的晒经石,是湿了的佛经放在石板上晾晒时,佛经文字印在石板上形成的。
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而玛尼石上的佛经文却是人们用锤、斧、刀、凿一笔一画,在坚硬的片石上凿刻出来的。没人统计过,青藏高原上的玛尼石有多少块。但就其分布其广来看,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么浩瀚的工程量,恐怕不会小于尼罗河畔的金字塔。
那么,这些玛尼石起源于何年何月,何人组织完成?现在无从考证。“玛尼堆”之谜何日揭开,人们唯有翘首以待。
什么是玛尼堆
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
玛尼堆有多少种类
玛尼石就其形式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约三四米的金字塔形石子堆。
玛尼堆
石堆上的石子普普通通,没有刻写任何图案文字,藏语中把它称作“夺崩”,外界常常把它说成玛尼堆;另一类则是在块石或卵石石面上刻写文字、图像,把那些刻好的石块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体,这种形式的玛尼墙在藏语中称为“绵档”。
玛尼石上都刻些什么
刻在玛尼石上的内容一般都与藏传佛教有关。有佛经,其中以六字真言居多,还有其他一些吉祥语言,还有佛像、神像等,也有动物或妖魔鬼怪,内容非常丰富。
雕刻造像的玛尼石更是丰富多彩,内容广泛。有反映苯教拜物意识的龙、鱼、日、月画像,各种鸟头、兽头人身像,其雕刻得奇形怪状,活灵活现;也有反映佛教意识的释迹、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妙音女神、度母、大威德金刚及各种护法神像、天王像等,其刻画得形象逼真,浑厚有力,栩栩如生;还有着意刻画宗教史上有名人物的造像,如宗喀巴、莲花生、文殊等像。
玛尼堆为什么越堆越大
最初堆成的玛尼堆规模不大,但按照高原上人们的传统习惯,路过玛尼堆时,他们会口中念念有词,呼唤天神,祈求上苍的恩赐与神灵的保佑,去除灾难,得到幸福,并围绕玛尼堆转一圈,再添上一块石头。即使没有石头,也会添上动物头颅或角或羊毛,甚至自己头发之类的东西。这样,经过长期来往于此的人们不断添加,玛尼堆的规模会越来越大。
如何祭拜玛尼堆
玛尼堆的祭拜非常有意思。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
在玛尼堆上还常插有一些木杆或树枝,上系有经幡、牛尾等。过往朝佛或转经的人将自己随身带来的经幡、哈达、羊毛、衣物甚至自己的头发挂在系着经幡的树枝上,以示祭祀。
玛尼堆与石头崇拜
玛尼堆其实都是由一些石头堆积而来,而人们对于玛尼堆的崇拜其实也是来源于对石头的崇拜。
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刻有佛像及佛教经文的“玛尼石”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和形状,制作者用不着刻意选择,捡着什么石头就在上面刻画,经文多为“六字真言”和咒语。
石头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以其不朽的质地而成为社会文明继承和创造的有力见证。石头不仅能打制各种生产工具,作为攻击野兽抵御敌人的武器,还可造屋建城、磨粉配药,有些地方还用石头镇宅。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大量石器、石棺、石丘墓、石碉楼,都可以印证石头在先民是何等的不同寻常。藏族珍爱奇石,更视“让炯”(藏语,自然天成)类石料为圣物,如佛像、佛眼、佛足迹等。另外藏族的头饰、项饰多用珊瑚石、玛瑙石、化石及各种美石串缀起来,拟为灵石崇拜的衍化形态。
据《西藏考古综述》载:西藏古代存在一种大石文化,是新石器传统上发展起来的巨石原始文化,并认为是由青海湖一带的东北藏区进入藏族腹地。这种大石崇拜在西藏各地多有遗存,分三种形式:独石、石圈、列石。如藏南大盐湖以南的多仁发现18行石柱,东西方向。还有列石,其西端有两个同心圆的石圈,石圈中央另有三块巨石,较大的一块高2.75米,巨石前设一祭坛。列石东端还有一用石块排列成的箭头,类似独石散见于藏区各地,如西藏普兰的石柱、甘南的“长石头”、大山上的“石牛儿”,均兀然独立,高数十米,令当地藏汉人民顶礼膜拜。
在西藏,尤其是康区和部分安多藏族在屋顶、门顶、窗台以及土地中央供奉白石,凡供奉神灵之处都用白石为代表。他们崇信白石是雪山的精华、家庭的保护神、田地和庄稼的守护神;还认为高高屹立的巨大白色山石,乃是龙女、神女的化身。遍布藏区高山峡谷、村口道旁的玛尼堆更是藏族山石崇拜的突出表现、明显遗俗。
玛尼堆上为什么要放牦牛头骨
西藏的玛尼堆顶上经常可以见到一具牦牛头骨,雄健的牛角指向深蓝的天空,充满了神秘,似乎成为一种永恒的象征。
荒山野岭中的玛尼堆
至于玛尼堆上为什么要放牦牛骨,这源于西藏人民对牦牛的图腾崇拜。
西藏人民认为牦牛是一个“女神”,藏民把她当作西藏边境的“保护神”。为了保佑人们的健康如意,畜牧的兴旺发展,战胜各种灾害和人间的丑恶,牧民们甚至把牦牛的某些器官作为神器,以除灾降魔,牦牛就成了勇猛和力量的象征。
在西藏,牦牛崇拜广及整个藏区。无论是在高山之巅,还是在大河岸边,那些被称作神的祭台下,都堆有许多已被风化或刚刚新放置的牛头。在拉萨,还可以见到许多服装、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上,或编织或彩印着牛头图案。无论多么缺乏观察力的人,只要他到过藏区,就不会不注意到这个独特的现象。
只要进入了西藏,就可以随处见到五色经幡。
拉萨大昭寺等著名寺院在欢庆雪顿节时,总要跳起类似的图腾舞,高僧要向由人扮成的牦牛敬献哈达。藏传佛教里的护法金刚,是威严的牦牛头大力神。藏族僧人跳神时,无论哪一个教派,在他们的大法会上,一般均可见到一位手执三刃神像(牛卜)、头戴牦牛头面具的大神率诸神起舞。这大神就是众寺院壁画上或塑像里的护法金刚(多吉)的法身。
另外,在西藏错那地区,妇女的装束非常独特,无论老幼,背上亦都有一张完整的小牛皮。在此地区,妇女是牧业生产的主力军。她们的装束反映了原始的图腾崇拜。
玛尼堆上的五色经幡
玛尼堆上常常会插上五色经幡。五色经幡的含义就是大自然:蓝色表示天空,白色表示祥云,红色表示火焰,黄色表示大地,绿色表示森林与江河。
五色经幡
之所以被称作经幡,是因为这些幡上面都印有佛经,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这样,经幡便成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经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
因此,经过玛尼堆的善男信女若有何心愿禀告上苍的话,放一块石头在玛尼堆上,他们的心愿就会通过飘舞的经幡传到天上。
神秘的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又称“六字大明咒”,即“嗡嘛呢呗咪吽”,它包含佛部心、宝部心、莲花部心及金刚部心等内容。“嗡”,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认为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呗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吽”,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度人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
藏传佛教认为,常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所以,玛尼石上常刻有“六字真言”,而且在西藏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的景象。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https://www.bqduo.cc/biquge/16_16311/c474137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