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战报是两份,一份送去北京,一份送到皇帝手里。
真腊人口在四百万左右,土人可能有二百万上下,被清理掉三百七万。
二十万北军,清理了250万左右,起码他们交上来的耳朵是这些。
这是要算战功的。
十五万杂牌军,清理120万。
战斗力高下立判,若非只有七天时间,战果还会扩大。
战报送上来的时候,紫电军已经开路,移人过去了,新益州可能会成为前线,暂时不设督抚,为军管,于谦过去会管的。
朱祁钰也惊叹北军的战斗力。
京营建立之初,也是抽调精锐边军入京拱卫,从景泰十年开始,为防止军中腐化,实行轮换制。
抽调精锐入京拱卫一到两年,再调换轮值,去边疆打仗,而调令掌握在军机处手里,皇帝可随时调换兵将。
并不是天下兵卒都调动,卫所兵不动,动的是精锐,精锐调动,来回调动。
在京师期间,皇帝也能趁机施恩,让他们心中只有皇帝。
朱祁钰又详细划分骑兵、步兵、火枪兵、火枪骑兵、盾兵、弩兵等等兵种,划分平原战争、山地战争、丛林战争等等。
又让兵部和勋贵一起,设计战术。
又重新规划五军都督府的划分地区,南北分治,这个南北不是地域划分,北军主要是骑战、平原战等,南军是山地战、丛林战等,兵员也是天南海北的招,看看兵卒适合什么,就分配走。
不按地域,而是看兵员的类型,身高臂长的是骑兵苗子,矮壮精悍的是山地战苗子,人尽其用,按照自身优势调配各军。
对各军也做出战术划分,建立攻城军、骑战军、火器军等等,注重地形战术,而不是像正统朝那样,发生战争就天南海北调兵,不考虑兵卒适不适合,打就完了,最后一败涂地。
让骑兵去打山地战,这不是送死吗?
大明一直在犯这种错误,精兵四处调,全国打,最后在战场上去消耗掉,这样建立起来的强兵,只是一时的。
所以,朱祁钰想建立多支王牌军队,让他们在自己的战场上发光发热,打山地战的就永远去打山地战,骑战不让他们上,攻城的就钻研如何攻城。
并注重军中军吏的培养,保持军队的长期稳定战斗力。
朱祁钰离京时,留守京师的只有十万大军,这一年多从边军中抽调,再实行精锐轮换,让精锐适当休整,适当上战场磨练。
精锐在京中期间,则是遴选立功将士去讲武堂旁听,同时勋贵府中派教习去军中教人认识,并讲解战术,让他们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才兴办武学,因为底子已经打好了,水到渠成。
不是一拍脑子就要办武学,那样最后还是办得稀碎,朱祁钰早就吸取教训了。
动员二十万人,几乎把南直隶、山西、陕西、山东、河南驻军都给掏空了。
闻听二百多人战损,朱祁钰吸冷气的心疼。
这些人是他积攒的家底子。
可以这么说,这些人放在各军,都是军官,所以合起来,强得恐怖,以他们为基本,能拉出来一支百万人的大军,战斗力还强。
“柬埔寨还有二百多万人?”朱祁钰凝眉。
“皇爷,都是土人,算不得人,等森林被砍伐殆尽后,他们就无处可逃了。”冯孝看了军报。
“去把老太傅和叶卿请来。”
马上就是雨季了,他担心没时间扫除后患,必须尽快把人移进去,再从这些人中拉出一支军队,训练成民团,保卫一方平安。
二百万土人,钻在山里,根本没法抓出来。
交趾大肆砍伐树木,才把这些土人逼出来。
胡濙和叶盛联袂而来,行礼后,正在看奏疏,幽幽一叹:“若非诸国形成联军,我大明也不会这般被动。”
“三百多万人啊,可惜了,若都变成奴隶,新益州的治理会容易不少。”叶盛跟着说。
占领柬埔寨后,并没想过屠城。
而是想把人贬成奴隶,让他们为大明发光发热。
“说这些已经没用了,事都干了。”
朱祁钰无奈:“这该死的雨季,耽搁建设新益州的时间!”
“明年年底,朕不管战争到哪了,新益州必须建设完成!”
这几年,大明发展够快的了,皇帝却还不满足。
他仍觉得太慢、太慢。
胡濙竟没反对:“留给新益州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先让百姓安顿下来。”
“朱英不是说工具不够用吗?斧子、锯子什么的,让各地铁厂赶制出来,多多的造,趁着雨季之前,送到新益州去。”
“再给他们送去一批粮食,从满刺加、渤泥等国购买的粮食,全都运去交益,给百姓发下去,应对雨季。”
“还有,新益州地里的粮食,要注意收割,全都保存好了,这是救命粮。”
朱祁钰道:“还是用粮食换树木,伐得越多赏得越多,不止赏粮食,铺面、城里的宅子都可以赏下去,只要把森林给朕砍伐殆尽,吏员都可以封!”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想安置这么多人口,就得让森林急速消失。
管理新益州的官员已经到达交趾了,随时准备进入新益州。
“粮食不够,就从江南运去一点……”
话没说完,胡濙就断然拒绝:“钦天监预测,今年怕是有灾情,大明还是紧着北方吧。”
热河、甘肃尚且不能自给自足,热河、吉林得朝廷养着,还有一个伸手要钱的朝鲜,版图还在扩张呢。
粮食肯定是不够吃的。
今年气候热的晚,钦天监预测是灾年,上疏给内阁,请求注意防范。
不管是真是假,肯定得先防着。
“要是不打一场国战该多好。”叶盛牙疼。
这不是大明要打,而是人家打过来的。
“也是人口增长太快了。”
胡濙苦笑:“景泰八年时,人口才五千万,四年过去,人口已经高达1.1亿人了,近两年新生儿还没统计呢,估计新生儿更多,人口可能逼近1.3亿人。”
这个数字,把朱祁钰吓了一跳。
人口过亿,那是隐户清理出来了,并不稀奇,可那三千万是哪来的?
这么多人口,绝不是什么盛世,而是极为可怕的压力,随时能把大明压垮的压力,是大祸啊。
本来指着百越之地的粮食,结果战争一起,谁都指不上了。
各地都在建设,男人干活消耗的粮食是平时的三倍,这两年年景不错,民间粮价不涨。
但今年不行啊,马上就要打一场国战,还有新扩之地要安置,处处都是用粮食的地方。
“咋这么多人呢?”朱祁钰吓到了。
“陛下,这还是老臣保守的数字呢。”
胡濙苦笑:“您这两年虽然移民,搞得怨声载道,好在死得人不多,又大面积蠲免税赋,百姓安定了,自然要多生孩子。”
“若日子继续好过下去,最迟景泰十三年,人口就会突破两亿。”
“景泰二十年,人口可能突破五亿以上。”
这不是开玩笑的。
多子多福,不用管民间多能生,看看满朝文武,谁家孩子少了?
叶盛倒吸口冷气,十分恐惧:“那等景泰三十年,人口恐怕要超过二十亿!”
没错,人口是暴增。
因为这一代孩子多,他们结婚后,就会疯狂生育,只要粮食够吃,人口就会暴增。
不是翻倍似的增长,而是次方似的暴增。
“所以要扩张,不停扩张!”朱祁钰脸色发黑。
若人口这么涨下去,大明永远不会富,永远在原地踏步,别说什么工业化了,吃饭都吃不上。
“陛下,人越多扩张越穷,大明早晚死在扩张上。”叶盛苦笑。
“那怎么遏制人口增长?”
这是生产力低下的传统农业社会啊,民众承担能力十分脆弱,一旦闹上天灾,闹个三年,大明就稳没了。
而大灾是很正常的,几年就一个轮回,躲不掉的。
王朝更替,本质就是人口太多了,现有的生产力养不起这么多人,所以崩溃了。
“最好把人口分封出去。”
叶盛道:“咱们打下来一些地盘,自己不要,把人口转移出去。”
这种转移矛盾,治标不治本。
朱祁钰倒是想说,实行计.划.生.育怎么样?
这年代,要是皇帝敢实行计.划.生.育,大明瞬间就会没,杀头没事,别挡人家生孩子就行。
“陛下,那是以后的事,以后再解决吧。”胡濙也头大。
“当务之急,是这场国战。”
“邢国公已经带着人动身南下了,他会在雨季之前,抵达交趾。”
胡濙道:“当务之急,是先把兵卒调进去。”
朱祁钰叹了口气,也不想了,越想越恐怖,道:“交趾气候跟内地不一样,各地兵卒去了,容易病故。”
“就说北军那般精锐,到了交趾,还有一千多人病倒了被运回来了呢。”
“先在广西集训即可,适应广西气候。”
“何况,交趾要负担新益州占领时期的军粮呢,没有粮食供给的,从内地调粮食过去,成本太高了。”
“新益州有十五万人,又有郭登等三将,还有紫电军协同,出不了乱子的。”
“这些人在广西吃饭,内地能支应着。”
朱祁钰道:“于谦也不要去交趾,他身体不好,先在广西养着,顺便练兵,等雨季过去,他再挥军南下。”
胡濙转念一想,觉得也可以。
雨季不是就对大明的,而是气候,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大明这般强兵都在雨季施展不开,何况他们了?
调大军守住西边和暹罗交界地带即可,老挝则交给交趾来守。
安心搞建设,适应雨季即可。
封刀后,各军也抓了些奴隶,这些人会给大明办事的。
“在广西再建一处军械厂,规模比琼州府要小,负担征夷大军军械即可。”
新益州太远了,若什么都从北京调,未打先败。
朱祁钰向来放权,也不担心会做大了谁,反正做大了,就削权呗,权柄在他手里攥着呢。
收基层军官入讲武堂,就是掌握基层军官的心,保证即便大军远离大明,也不会随着主将叛逃。
“陛下,万一闹了粮荒,征二百万青年之事,怕是要搁置了。”胡濙苦笑。
这不是钱的事了,而是粮食问题。
朱祁钰沉吟:“今年种下玉米,北方能不能自给自足?”
“难啊,兀良哈是一定要打的,开支不小,而吉林的建设也不能停下,都需要粮食啊。”
“您移民二百万去吉林,又得养着二百万人。”
“老臣觉得怕是挤不出粮食了。”
胡濙很悲观。
朱祁钰却灵机一动:“海鱼怎么样?”
“啊?”
胡濙微微一愣,转瞬明白过来:“陛下,海鱼难吃呀,晒成鱼干也不好吃。”
“不好吃总能顶饱吧?而海里的鱼有多是,派人去打捞就行。”
朱祁钰一拍手:“鼓励沿海渔民下海打鱼,晒成鱼干后,中枢来收,朕掏钱收,等赈灾的时候就用鱼干赈灾。”
其实,他高估了这年头的打鱼能力。
胡濙并不反对,储存一批鱼干也是好的,起码可用来赏赐军中,关键海鱼便宜,花不多少钱。
至于森林里的野物就别想了,这年头人难吃荤腥,早被人打牙祭了,根本舍不得晾晒后储存,损失太大。
“陛下,顶饿的未必是粮食。”
叶盛忽然道:“像穷苦百姓,肚子里没半点油腥,每个人都特别能吃,怎么吃也够不到底儿。”
“而油吃多了,人不止壮实,反而不像无底洞那样,吃一些就能吃饱,还有力气。”
胡濙一翻白眼:“油料比饭还少呢,谁家能天天喝油?那些小地主家,都得省着吃呢。”
油料的来源是动物油和植物油,动物油就是动物身上的肥肉,熬制成荤油,这可是好东西。
而植物油,就是麻油、豆油、芝麻油、萝卜籽油这些。
想普及大豆种植,那就得减少粮食种植,毕竟大明耕地有限,大明又是全球最顶尖的种地高手,没人比他们更会种地。
这一点就不用操心了,能种大豆,肯定是会种的。
朱祁钰却想到了:“国内可有橄榄树?”
“陛下,橄榄树乃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大明多有种植。”
叶盛不解:“但这是观赏树木呀,您提它有何用?”
“橄榄树的果实能榨出油啊!你们不知道吗?”
朱祁钰一拍脑门,他说尚食局怎么没有橄榄油呢,他还认为大明有呢,因为他在古籍上看到过橄榄树记载。
“那东西能出油?”胡濙吃了一惊。
“老太傅,您没看西夷翻译过来的书籍吗?他们都在吃橄榄油啊!”
胡濙老脸一红,他真没瞧得起西夷的书籍,他几乎不怎么看。
看了眼叶盛,发现叶盛也满脸懵。
很显然,这位也没瞧上。
“如果那树能出油,咱们可有多是地方能种树啊!”
胡濙掩饰尴尬:“宝州府、琼州府、交趾、剑南都能种植啊,反正咱们把原来的树木给伐了。”
“云南、福建、广西、贵州也能种植啊。”
“朱英上疏想种植茶叶,干脆,在交益种植上甘蔗、椰子树、橄榄树,这回这些地方可就富了。”
尤其是甘蔗,熬制甘蔗取糖,已经传入上流社会,权贵家都喜欢蔗糖,不喜欢甜菜糖。
“回头朕下一道圣旨,勒令中枢官员,皆要读一读西夷书籍,看看哪些东西是益国益民的,统统提出来,别什么事都指望着朕。”
这话把朱祁钰和叶盛臊得。
两个人发誓回去就读书,他们自问学识独步天下,怎么能被皇帝比下去呢?
“陛下,橄榄树能出油料,却解决不了面前的问题呀。”叶盛道。
国内纵然有很多地方种植橄榄树,但无法供应整个大明的油料市场。
“鱼油!”
胡濙却道:“虾夷国进贡之品,就是燃烧照明的鱼油,其实可以取鱼油做油料。”
“如今虾夷国已经并入大明,咱们可令其多多打鱼,熬炼鱼油,大明来收。”
多腥啊。
但人都快饿肚子了,能吃就不错了。
“看来咱们的目光,得多多放在海上啊。”朱祁钰笑眯眯道。
胡濙老脸一红,开海后,的确很多东西都来自海洋。
“先派人去查询书籍,制作橄榄油,再去捕捞鱼类,取鱼油储存,以及动物油,争取让民间能吃上油。”
朱祁钰道:“百姓吃上油了,肚子也就不是无底洞了,倒是能省一些粮食。”
“若再有一些肉,生活条件也就上去了。”
一听说肉,胡濙翻个白眼:“陛下,此事不宜干涉过甚。”
百姓不能喂饱。
“多养些鸡鸭鹅猪羊,吃些肉食,肚子有了油水,灾年也好管啊。”
朱祁钰不置可否:“尤其是孩子,营养充足,才能长得高长得壮。”
民间不是不想养,自己都吃不饱呢,养什么牲口啊?
等玉米推广种植就好了,用棒子面喂牲口,就能吃得起肉了。
又聊了一些。
冯孝站在一旁,有点着急。
“有事?”朱祁钰问他。
“皇爷,闵节的座钟做好了,在宫门外停着呢。”冯孝回禀。
提起闵节,朱祁钰就想想笑。
江南移民,有一技之长的人留下。
所以,那些不想走的,就挖空心思讨皇帝欢心,就开始钻研奇淫巧技,比如这个闵节,就根据古书和西夷的书籍,研究钟表。
这一年多,江南各种发明井喷。
没办法,逼的。
皇帝也说话算话,对这些有能力的人,全家都可以留在江南,不予移民,并且家产还予以归还部分,有的还征召为官,有的则赏赐儿子入国子监读书。
是以,江南士绅挖空心思搞研究,有的发表文章,有的写诗,有的研究西学,有的搞发明,甚至有的去干木匠活,就为了展现一技之长。
甚至被移走的,也不停往南京进献东西,只要能证明有一技之长,哪怕是被移走的,也额外赐生员的身份,成为秀才公。
这才一年多时间,压井从木制的变成了铁制的、开采石油的机器也出现了铁制机器、高炉也被他们研究进步、还有精研的火药、望远镜等等等,实在太多了。
江南发明井喷,诗歌井喷、小说井喷、工匠井喷、农业人才井喷,什么都在井喷。
为了不被移走,江南有才学的人爆发出恐怖的能力。
3200万人,被移走了1700万,剩下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也催生出各行各业,连化学、物理行业都被迫催生出来了,大明的快速发展,跟他们脱不开联系。
人才都是被逼出来的。
闵节就是,他好好的一个读书人,被迫钻研奇淫巧技,为大明制造出第一口座钟。
皇帝和胡濙一起,出去瞧个新鲜儿。
巨大的马车拉进宫中,车板上装着一个用布蒙着的庞然大物,里面还发出咔咔的响声。
闵节先行礼,东西太大了,几十个太监一起搬下马车,累得气喘吁吁。
“陛下,草民仿制北宋的水运仪象台,制作出这样一口座钟。”
民间打开红布,露出一个庞然大物。
按理说,钟表应该是华夏最先出现的。
因为北宋,就制造出最原始的钟表了,结果华夏并没有按照这个思路去发展,最后被西方赶超。
“以秤锤做动力,每一个时辰鸣响一次。”
正讲解着呢,到了时辰,这口座钟发出秤砣的撞击声,声音不好听,却是大明第一座钟表,比西方晚了一百年。
这声音把胡濙吓了一跳,他走下台阶,围着这个庞然大物转了一圈:“是什么维持动力的?”
闵节讲解原理。
反正朱祁钰听不懂,他只问:“误差多少?”
<div class="contentadv"> 闵节露出苦笑:“回陛下,误差在半个小时之内。”
虽然现在启用小时制,却一时半会改不过来。
误差有点大。
“继续缩小误差。”
朱祁钰脸上看不出喜怒:“敲钟的声音太小了,加大声音,等你制作好之后,朕会放在鼓楼之上,让整个南京城都能听到钟响。”
“你闵节做得不错,伱家不用移走了,你儿子入宫侍奉。”
“等改良完毕,朕赐你一枚银符,允你注册专利,全国各城,都可以建造一座钟楼。”
“以后就不用更夫报时了,用钟就行了。”
闵节没想到,皇帝这么大方。
虽然没赏他,却给他儿子闵珪安排了出路。
看看从皇帝宫中出来的侍卫,哪个不是本朝新贵?而自己儿子闵珪,生而知知,出将入相的人物。
皇帝自然也是看中了的。
他第一次进献座钟,带着儿子来的,皇帝和他聊了几句,显然是看中了。
“朕要设一个钟表局,你来当主官。”
朱祁钰话锋一转:“但也要戒骄戒躁,这座钟不是天下独一份。”
说着,从怀里拿出一块怀表。
金灿灿的怀表,啪的一声弹开,上面的指针在动。
这叫纽伦堡蛋。
罗马产的。
“陛下这是何物啊?”叶盛瞪大眼睛,上面好像有刻度。
“叶卿,这是罗马进献给朕的,刚送过来,瞧瞧吧。”朱祁钰递给叶盛。
不是进贡的,而是买的。
叶盛看完怀表,再看看座钟,顿时觉得座钟不香了。
闵节以为自己这座钟,是天下第一呢,结果西夷进贡的怀表,这么小,皇帝是故意的,竟有种吃屎的感觉。
“所以说你戒骄戒躁。”
朱祁钰幽幽道:“把这东西拿回去,研制一番,然后再送进宫来给朕看,明年,朕要看到大明也有这样的怀表。”
“这座钟,误差要很小很小,然后推广天下。”
叶盛看了一会,就被胡濙抢走了。
胡濙猜测,今年年会,就会发放怀表,不过这东西,真的很神奇。
“草民一定能做到!”
闵节敢不做吗?江南太卷了,就说研制座钟的,就不是他一家,只是他抢了先而已。
他必须在皇帝离开南京之前做出来。
朱祁钰并不兴奋,因为天天都有人进献宝物,他都习惯了。
挥退了闵节。
返回乾清宫。
“陛下,这西夷科技竟这般先进?”
胡濙吓到了,大明费劲巴力才做出这么大的座钟,人家的表这么小巧,误差竟比座钟还小,气人不?
“老太傅,您真该好好看看西夷的书籍了。”
“朕为何花费重金,去买这些书回来?”
朱祁钰道:“因为咱们落后了,不要再抱守残缺了,把西夷好的东西吸收进来,不能永远扬着高傲的头颅呀,该认清自己了。”
“朕打算提高四夷馆的地位……再建立一寺吧,就建立太府寺。”
“太府寺掌天下教化,四夷馆放入太府寺之中,负责文化、翻译、推广,编纂等等。”
太府寺在明初被裁撤掉了,以前也不是管教化的,只是借用个名字而已。
大明就不是五寺了,变成了六寺。
内阁七部六寺,外加布政司、都察院、监察司、军吏司,形成景泰朝的官制。
“不止要翻译出来,还要编纂、汲取,把有用的东西都拿出来推广,让民间去学,不要总盯着古代自己的历史了!”
“咱们该向前看,向世界看,向天下看!”
“未来,不在历史里面,而是在创造上面!”
朱祁钰的话如洪钟大吕。
很显然,他对朝堂重臣不看西夷之书,十分不满,朝堂上都不看,民间有几个看的?
中国人本就有沉浸历史的传统,可能是文明太灿烂,导致都喜欢钻研古人的东西,不肯把眼光看向世界。
“还有,大明的词汇量还是不够多。”
“从西夷书籍中翻译过来大量词汇,舶来归化,变成自己的词汇。”
“西夷的诗歌也要学,总结出一批成语来,推广下去。”
朱祁钰真是操碎了心。
关键是他不指明道路,没人干,大明严重缺乏效率,没人抽着打着,不杀到自己头上,没人考虑推动社会发展,都是得过且过,贪图享受。
大明很早就做过这种事,从汉朝就开始用舶来词,佛教传来后,更是舶来了很多梵文词汇。
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学习才能进步,这是好事。
“老臣回家便开始研读西学。”胡濙被骂得面红耳赤。
叶盛也磕头表示要学。
朱祁钰脸色稍好:“朕已经令市舶司,和西夷交涉,让西夷派有才能的人来大明为官。”
“光看书,未必能看懂看透,让人来教才好。”
“但这不是西化,而是学习他们的精华,融入大明文化之中,明白吗?”
朱祁钰早就盘算好了。
医者、画师、学者、绘图专家、机械专家、化学专家、勘探专家等等,他都想要。
这是取精去粗,而不是全盘西化,是在汉文化中添砖加瓦。
“必须尽快打通路上丝绸之路。”
“朕要尽快和西夷接壤,朕想看看,究竟是大明强,还是他们厉害!”
胡濙翻个白眼,他是看不到那天了。
起码两三年内,没法打东察合台汗国了,主要是缺粮缺钱,打通西域,也得需要个五年时间。
和西夷接壤,起码要十五年到二十年后了。
“陛下,不如先打通去印度的道路。”叶盛觉得这个比较现实。
“印度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要了,跟他们交流能交流出个什么?朕诏来他们,估计来的都是些苦行僧,朕要苦行僧干什么?”
朱祁钰不屑。
真别说,大明真的有印度苦行僧,还很多!
南京的很多寺庙,都有来自印度的苦行僧。
这些苦行僧,除了佛经外,其他什么都不懂,甚至去印度的路他们都不知道。
陈嘉猷出使前问过他们,结果无人能带路回去,把陈嘉猷气个半死。
而在中枢。
俞士悦已经审出来了,倭灵王是扬州盐商供着,也是盐商进献伶伎给倭灵王,又联络周王进献仙丹。
内阁也在讨论预测天灾之事。
“若发生天灾,两面战争,必须停一头。”姚夔觉得兀良哈可以再等等。
“兀良哈也等不了,大明无限扩张,让兀良哈十分恐惧,已经在联络车臣部、察哈尔部等欲造反大明。”
李贤摇摇头:“草原各族,必须煊赫武力逼迫他们臣服,一年不打,他们就不消停,就会滋生野心。”
“柳溥上的奏疏,今年草原上严寒,冻死了很多牲畜,车臣部、察哈尔部、科尔沁部摇摇欲坠,若不供应粮食给他们,他们必然跟着兀良哈造反。”
“这一仗必须要打,打得要狠,不然难以震慑草原诸部!”
“现在我担心的是,宁夏也得打。”
“金帐汗国在内乱,西迁的瓦剌可能随时返回草原,届时咱们必须和东察合台汗国交好,甚至借兵东察合台汗国。”
李贤是一个非常合格的首辅,他把所有情况都考虑进去了。
草原日子不好过,西面的日子也不好过。
瓦剌三部极有可能返回东部,和大明继续牵扯。
如此一来,宁夏压力陡增。
北方压力大,南方就没法安心打仗。
“真是多事之秋啊。”
王复苦笑:“东南夷在这个时候讨伐大明,真是该死!”
“若大明精力不被他们牵制,是咱们统一东北的最好时机。”
“拿下兀良哈,用兀良哈震慑草原诸部,强逼他们汉化,若不同意就再打,此消彼长,草原诸部汉化,汉州也就平定了。”
“就算瓦剌回来,也是孤冢枯骨。”
“说不定咱们还能打通东察合台汗国呢!”
“奈何啊,咱们被东南夷死死牵制住了。”
王复叹息。
这是本来的计划,南方先不动,先打北方,过几年再打南方。
马文升略微犹豫,道:“今年十月底,东南打不起来。”
“打不起来也得准备呀,不准备,几十万出征,那不是送死吗?”王复说的没错,古代战争,要筹备很久的。
尤其是朱祁钰,爱兵如子,他不喜欢打无准备的仗,也不想损失太重。
“小仗可以打,北军已经回来了。”
“调入宁夏、热河即可。”
马文升道:“粮食倒也能供应得上,毕竟有玉米支撑着呢。”
说到玉米,朝臣都松了口气。
幸好皇帝提前布局,不惜一切代价去购买种子,如今热河、宁夏、辽宁都种上了玉米。
玉米谈不上多高产,却耐寒,能填饱肚子。
唯一的缺点就是吸肥、吸水,水源不充沛的地方,也种不了这个东西。
幸好有土豆和地瓜做补充。
奈何这两种作物种子稀少,暂时还在培育阶段,没法量产。
大明最怕的就是出现天灾,若无天灾,各地打仗、建设是能支撑过去的,出现天灾就玩完。
停下就得死人,死了人人心就不齐了,再想恢复景泰十一年的盛况,不知道要几年了。
“先不管南方,就管北方的战争。”
李贤认为,今年要多征一些粮食,储存起来,准备灾害。
“军器局上疏请求多多招募工匠,还想在城外划出一片地方来,城里的地方太小了。”
军器局不断扩大,占了很多民房了。
而且天天叮咣的声音也扰民,还不安全。
“通州已经建城了,路也通了,陛下的意思是通州要纳入京师来,干脆就挪那边去。”
李贤觉得也该扩大化,不然军械生产无法支应大规模战争。
朝臣没意见,这项提议也通过了。
从皇帝离开后,就变成投票制,阁部官员都有一票,大事投票决议后,送入司礼监批红。
小事则是内阁辅臣自己投票决定,不用劳烦各部主官。
而财部的新任尚书李秉,一言不发,他在看。
属于他的那把火还没烧起来呢,现在他说话也属于人微言轻。
而在交趾。
交趾往西,层峦叠嶂的山峰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人影。
斧劈锯拉的声音不绝于耳。
中枢把伐木工具给供足了,这些工具以后都是家底子,中枢不会收回去的,伐树最多的人,还会额外赠送一套农具。
站在山峰上往东看,光秃秃一片,一座座中式城池建造起来,土地阡陌,人影攒动。
在整个新占领区,所有被移民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分到土地的,就有缴纳一棵树税赋的任务。
像那些养尊处优的人,自己不愿意去山上伐木,就掏钱买一棵树。
而那些肯吃苦的,靠伐木也能赚一笔不菲的收入。
一座座山峦,都被砍秃了。
这些木材,有的运回了内地,有的做成了家具各地售卖,有的则铺路、架桥、搞灌溉设施用。
在山上伐木也很危险,虽有军队随行,身上也带着弩箭,但还是可能遭到野兽、土人的袭击。
而随着热带雨林在交趾急速减少,土人无处可逃,有些被杀死,有些则被抓走当了奴隶。
一棵棵原始古树砸倒在地上,拖拽出山林。
再把坚如磐石的树根给挖出来。
上千万百姓一起努力,交趾出现大面积生地,养个一年就能种植了。
今年把森林伐了,等雨季过去就开始铺路,把路铺满交趾。
朱英管辖的交趾,包括划给云南的部分,中枢还未挑出人选来担任知府,所以归朱英代管。
这是皇帝照顾朱英,不想让人分朱英的权,让他一门心思搞建设。
所以朱英格外卖力。
今年人口大爆炸,算上奴隶,人口已经超过1600万。
人口多,建设自然快。
砍伐的森林越多,抓到的奴隶就越多,别看土人穷,土人巢穴里可有不少金银珠宝。
这些金银财宝,也是谁得到算谁的。
但要缴纳一笔财产税,是所得的10%。
朱英估算着,奴隶约莫有二百多万了,女奴隶则进了宅门,伺候大家闺秀,或者给人做妾去了。
男奴隶则是铺桥修路、砍伐拖拽树木,累死的不计其数。
预计雨季来临之前,交趾该砍伐的树木也就砍完了,明年就可以搞茶树、橄榄树、椰子树、甘蔗的种植了。
新益州传来平定消息后,本该移入新益州的百姓则打点行装,乘船入益。
他们往新益州走,却和离开新益州的北军相向而行。
看见浩浩荡荡的船队,从海港扬帆起航,回到内地。
这些百姓眺望船队。
看见很多船支没有载人,似乎是装着东西,用布盖着,看不到什么东西。
而船上的人穿着军装,坐在甲板上有说有笑的。
百姓立刻知道了,这是搞屠城的北军,顿时心生艳羡,那些空船装的都是战利品,有心人在数,海船几万条,有一半装着财货,娘的,都发财了!我们啥时候有这待遇?
北军回京,并不着急,各船都有足够的肉食,沿途港口给补给。
肉食,来自森林里的动物。
百姓大规模砍伐森林,自然得打猎动物,而这些动物肉,是有厂子收的。
收来制成风干肉,或者肉罐头,卖给军中,军中则发给有功战士。
北军上下一个个高兴非常,没人有什么心里抵触,别说屠外人,屠大明人他们都没心理负担,除了本村人,别人都是外人,往小了说除了同族,其他都是外人。
在他们眼里,这些人都是财货,哪有什么心理负担。
而且他们南下,就是赚钱来的。
如今赚得盆满钵满,还有功劳立,让人羡慕死了。
回去也是他们吹嘘的谈资,看看各军,能来南边赚钱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别人皇帝还不给他们机会呢。
一个个兴高采烈。
移民过来的百姓也欢天喜地,看着江面上的一棵棵树,这些都是钱,朝廷是收的,用钱换口粮、银子、店铺。
还可以随便抓捕奴隶,杀死土人也不犯法。
他们都是佃户出身,在江南世代为奴,如今能够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成为小地主,能不拼命吗?
也有偷奸耍滑的,到了地方,鞭子会教他们做人的。
朱英做的移民方式,是先沿海地区,交趾和新益州接壤地区,一点点往中间推进。
得等雨季过去,才能彻底安置完毕了。
郭登三将,各分五万兵,奴隶十几万人,已经开始砍树了,至于和暹罗接壤的地区,开始建造防御工事。
“他娘的,这天也太热了!”
欧信都受不了这边的太阳,这才三月份,已经有兵卒中暑了,只能驱使奴隶砍伐树木。
搭建房屋,再收割地里的粮食。
随时准备接收人口。
“大人,有兵卒昏倒了。”
欧信一看,又是朝鲜兵。
朝鲜兵是打仗打仗不行,干活干活不行,就吃饭抢上。
看看人家北军的战利品,上万条船装回去的。
再看看他们,他手下的广西军、贵州军都不丢脸,唯独这朝鲜军,别提了,被杀的最多,抢的最少。
最出彩的是那些倭国小矮子,那些小矮子搞屠杀是真专业,他们杀人是最多的,抢的虽不多,但他们都十分知足,比在倭国打仗赚钱多了。
充入军寄营的娘们,都是那些小矮子抢的。
这给欧信打开了一扇新大门,以后搞屠杀,就让这些小矮子顶上去,他们杀完男的,还能把娘们抢回来,高手。
所以说,别看北军杀得狠、战利品多,俘虏却少得可怜,他们的俘虏多,尤其是娘们多。
看看这些软脚虾就知道,快被吸干了。
兵卒砍树,奴隶负责拉树。
砍树并不累,累的是把树拉下山,每天都有奴隶累吐血。
欧信不吝惜奴隶,干了二十几天,奴隶就死了七八万,他开垦的速度也是最快的,已经打通了和交趾的要道。
郭登、李震也在快速砍伐,第一批移民,已经到了,暂时住原有的房子,并在高地建房,暂时先住着,等雨季过去再说。
(https://www.bqduo.cc/biquge/98_98409/c11576552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