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抗战之战地记者 > 第405章 战时陪都2

  一个足够安全(易守难攻)、足够富庶(天府之国)、有迁都可能(长江水道)、有象征意义(上帝折鞭处)的地方,自然是战时首都的不二之选。

  而之所以最终在四川盆地里面选择了重庆而不是成都作为战时陪都也是经过了仔细的思考。

  在孙先生的《建国方略》中,很大的建设核心是围绕广州、重庆、上海而进行的。

  在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后,常校长便着手参考《建国方略》来实行建设。

  因此重庆在当时,还具有比成都、西安、太原、洛阳更发达的现代工业基础。

  在经济上,重庆是西南地区最高开埠的城市之一,于19实际末期开埠,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有了一定的商业和工业基础。



  虽然和东部还有很大差距,但相比于成都这个老大哥,重庆金融更繁荣,工厂也更多,经济上更适合作为战时首都。

  从战略位置上看,重庆,它东面有长江三峡和大巴山作天然屏障,日军地面机械化部队无法进入,海军也无法上溯三峡。

  而且重庆作为山城,他的地形条件就已经决定了日军即便是真的打进盆地了,重庆也可以据险扼守,渝中半岛的北、东、西三面由长江、嘉陵江环绕,西面有中梁山阻隔,还有青木关、佛图关等关隘,外敌是很难轻易攻入重庆的。

  它的山地条件能够弥补中国制空权上的缺失:日军若从武汉起飞至重庆,来回直线距离也要二千公里,当时日本还未发展出长程轰炸机,战斗机加挂油箱也飞不到。

  所以根据但是迁都时的预想,重庆无论是空中和水上都是安全的。

  此外,重庆在气候上也有优势。

  重庆除了山城这个称号之外也号称雾都,因为地处河谷地带,冬季容易起雾。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重庆1年内有超过100天都是大雾天气。

  在日本占领东部,而又无法进入四川盆地时,只能通过空袭打击中国军民抗战意志,而大雾给了重庆很好的保护。

  这一点不知道当时国民政府迁都的时候是真的做过了这种假设性的研究,还是碰巧获得了这层天然的保护。



  重庆的大雾多发生在冬季,在对重庆进行轰炸的时候日本也不得不避开这一时段实施轰炸。

  从民国二十七年开始,日本对重庆轰炸的时间大多集中在4月至10月,也就是说,重庆军民每年有半年会频繁遭到轰炸,但也有半年休整时间。

  休整时间对恢复士气,巩固抗战斗志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是全年都生活在被轰炸阴影下,那整个重庆的军民都将没有任何活动空间和时间了。

  对于空袭还有一点,就是重庆的山石坚硬,非常有利于修筑防空洞,这在整个大轰炸期间保护了众多的重庆人民!

  另外由资源来看,四川拥有四千多万人口,占当时中国十分之一,也是北起陕甘、西达青藏、南抵云贵这些还未遭受日军侵染的区域核心位置,物产与天然资源相对丰富。

  重庆有得天独厚的长江与嘉陵江环绕,可以把整个四川盆地兵源、战争物资、军备,通过水道向重庆汇集,这对当时极度依赖人力运输的条件,是远胜华北几个大城的。

  最后一点是政治上的考量,“1·28事变”后,国民政府短暂迁都洛阳,当时不去四川盆地原因,是因为当时四川还不在国民政府的控制之中。当时四川各军阀虽然名义上服从中央,但实际上还在混战,宛然一个分裂的割据政权。

  抗战前夕,局势已经有了好转。国民政府借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名义渐渐取得的四川的控制权,并改编了四川军队。

  四川军阀中,当属控制重庆的刘湘与国民政府走得最近,一定程度上,国民政府与刘湘相互借力,国民政府取得了四川的控制权,刘湘也得以主政四川。

  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是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大本营,国民政府对重庆的控制最牢,自然也就最放心,因此只有重庆,才是战时首都的最理想选择。



  基于这些主要因素,常校长决定未来中国对日作战的核心就在重庆。

  国民政府的西迁行动,在民国二十六年11月15日秘密发布中央政府西迁指令,自上午开始,先搬重要档案、文件、印信。

  然后随行人员陆续登船。

  11月17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中央官员,携带中华民国印信旗幡登上「永绥舰」,正式撤离南京,沿长江而上重庆。

  11月20日林森到达武汉,脱离日军威胁范围后,中央通讯社才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名义上成为中国战时首都:

  自卢沟桥事变发生以来,平津沦陷,战事蔓延,国民政府鉴于暴日无止境之侵略,爰决定抗战自卫,全国民众敌忾同仇,全体将士忠勇奋发,被侵各省,均有剧烈之奋斗,极壮烈之牺牲。

  而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

  暴日倾其海陆空军之力,连环攻击,阵地虽化煨烬,军心仍如金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而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迩者暴日更肆贪黩,分兵西进,逼我首都。

  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殊不知我国自决定抗战自卫之日,即已深知此为最后关头,为国家生命计,为民族人格计,为国际信义与世界和平计,皆已无屈服之余地。



  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

  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

  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

  特此宣告,惟共勉之。

  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大部分政府机关和军事统帅部仍集中于武汉,华东撤退过来的资源加上武汉原有的轻工业基础,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政、经济的中心。

  国军于民国二十七年初调集一百余万部队,沿河南、安徽、江西、浙江一线布置防线。

  日本也于5月颁布《国家总动员法》,将国内兵源悉数调往武汉战场,目的是消灭国军主力并结束对华战争,本土仅剩下一个近卫师团驻守。

  10月24日,日军攻陷武汉,中国空军耗损过半,海军在长江上被消灭。

  自此,国民政府才算是完全迁移至重庆!

  常校长于民国二十七年12月9日与军事委员会从桂林转赴重庆。



  民国二十九年9月6日,国民政府正式确认重庆为「陪都」,同年11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亦将首都迁往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将重庆定为首都。

  国民政府迁都后,重庆从一个西南地区的工业城市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但同时,重庆也承担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由于地势阻挡,日本陆军无法进入四川盆地,遂改变战略,民国二十七年12月起,日本陆军使用新型伊式重轰炸机对重庆展开为期五年的「战略轰炸」。

  至民国三十二年8月轰炸战略停止,重庆市区大半化为废墟,死伤约共6.1万人。

  这就是近代重庆成为全国中心的曲折经历和悲惨遭遇。

  不得不说,在如此险峻的情况,重庆承托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当中的重要后勤。

  但同时,国民政府的内迁也给重庆带来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有了质的飞跃。

  当范文林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就被这座城市的江湖豪气给深深吸引了。

  他们落脚的地方正是重庆著名的码头,朝天门码头。



  朝天门码头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是重庆最大的水码头。

  朝天门是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亡巴国后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

  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

  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南宋(1127-1279)偏安临安后,时有钦差自长江经该城门传来圣旨,故得名“朝天门”。

  朝天门码头自古江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江边码头密布,人行如蚁。

  范文林站在码头中央向深处望去,门外沿两边江岸有不少街巷,虽以棚户、吊脚楼居多,可也热闹成市,商业繁盛,门内则街巷棋布,交通四达。

  码头上人声鼎沸,船号声络绎不绝,光膀吆喝的,西装革履的,各色人群穿插其中。

  此时随着国民政府的逐渐迁移,已经有不少的产业先行到达了重庆。

  “这便是重庆吗?”范文林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景象喃喃的说道。

(https://www.bqduo.cc/biquge/92_92028/c13322915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