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世界未解之谜全知道 > 十六 巴别塔之犬——名人死亡篇

■威廉二世死亡之谜

英国国王威廉二世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不是他的历史功绩,而是他在新林打猎时的意外死亡。在那次狩猎中,他被一箭穿心而射杀,但真实情况至今不得而知。

威廉二世又名“胡佛”(1056年-1100年),1087年成为英格兰国王,直到1100年去世,其统治势力覆盖诺曼底,在苏格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威廉二世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不是他的历史功绩,而是他在新林打猎时的意外死亡。在那次狩猎中,他被一箭穿心而死。

在1100年8月的一个白天,英王威廉二世在皇家狩猎苑新林骑马狩猎,他的弟弟亨利和一些随从同行。一行人分为几个狩猎小组,国王和他的亲信蒂雷尔一组猎鹿。国王看见一只赤鹿跑过,立刻射了一箭,射中赤鹿,但它没有死。在威廉二世观察那只受伤的赤鹿的行走路线的时候,蒂雷尔射了一箭,鹿没有射到,却射中国王。受了重伤的国王一声不吭,只是一手折断了射入他胸口的箭,这加速了他的死亡。惊恐之下,蒂雷尔跃马而去,拼命地逃跑,尽管当时没有人在追踪他。有些人为他感到遗憾,有的人则协助了他的逃亡。

国王死后,亨利则和其他的人策马飞奔,赶到临近的收藏皇室财宝的曼彻斯特。亨利把财宝抢到并确实予以掌握后,便马上赶回伦敦,加冕登基为亨利一世。此时,距威廉去世之日仅三天。众人从猎鹿的树林离开时,威廉二世仍然暴尸荒野。

几个世纪以来,关于威廉二世是被谋杀的传言屡禁不止。历史学家认为,像蒂雷尔那样的神箭手,不可能出这样的纰漏。威廉的兄弟亨利曾经参与了那次狩猎活动,是威廉之死的直接受益人。在威廉死后不久,他就登基。

因此,威廉二世之死疑点重重。他是死于意外,还是被他那充满野心的弟弟谋害了呢?或是如有人所说的威廉二世心甘情愿依照异教徒的可怕教规自杀身亡呢?大多数人当然相信传说中所出现的凶兆,这凶兆是威廉到新林行猎前夕所做的一个噩梦,他梦见自己躺在血泊中而被惊醒,惊醒时不断狂叫。此外,还有人说听见国王命令蒂雷尔杀死他,因为根据威廉信仰的宗教,他已经老而无用,作为一个权力逐渐衰落的国王,必须在仪式中引颈就戮。

据记载,威廉二世和弟弟亨利的关系并不好。威廉一世共有三个儿子,威廉二世是老二。威廉一世在世时已给三个儿子分家,留给长子罗伯特的是法国的诺曼底,给次子威廉的是英国,亨利则没有土地,只获得一笔财富。大哥与二哥二人经常争执不下,甚至兵戈相见。但是,二人在1096年以诺曼底为抵押,向威廉借了他们所需的钱。罗伯特在1100年夏季启程返国时,还娶了一个十分富有的女人。威廉决定,决不让哥哥还债把诺曼底赎回,他开始计划强夺诺曼底。新林猎鹿驾崩事件就是在作这种准备的时候发生的。如果亨利真的企图篡夺英国王位,在狩猎中谋害威廉二世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而证明亨利要对猎鹿时发生“意外事故”负责的一个有力证据是,他从未试图抓蒂雷尔回来以弑君之罪论处,甚至没有没收蒂雷尔的土地以示惩罚。

可是,以亨利的本领和为人是否能组织这样一个谋朝篡位的大阴谋呢?蒂雷尔跟主谋勾结杀掉恩公和朋友,又会得到什么好处呢?事实上,自惨祸发生后直到去世时,蒂雷尔都不承认他有弑君行为。

自古宫廷多纷争。在权势和财富的驱使之下,手足相残、杀母弑父之事可谓比比皆是。威廉二世之死,亨利的嫌疑最大。真凶何在,只有逝去的历史知道。

■沙皇彼得三世死亡之谜

可怜的彼得三世被他的王后发动政变赶下台。就在妻子成功登基的时候,他却突然暴死,政治斗争就是这么可怕。

1725年,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驾崩后,俄国就陷入长期动荡中。从1725年到1762年短短的37年间,走马灯似的更换了三个沙皇、三个女皇。1762年6月24日,沙皇彼得三世的王后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彼得三世的统治。7月18日,被囚禁的彼得三世突然暴亡。彼得三世因何而死,他的死与叶卡捷琳娜是否有关呢?

1741年,伊丽莎白即位后,确立了胞妹安娜的儿子彼得·费多罗维奇为皇位继承人。彼得从小生活在德国,他非常崇拜普鲁士军事制度与德国文化,却对自己的祖国毫无兴趣。他甚至认为俄国是个令他厌烦的国家,他不愿意治理这种国家。1761年,伊丽莎白女皇逝世,彼得继位。由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人们都希望彼得三世可以整顿一下国家。然而,刚刚上台的彼得三世却经常以自己的喜好对俄国现行制度和法令乱加改动,他推行的一些政策损害了教会与贵族的利益,令他们十分不满。尤其是在对外政策上,彼得三世的所作所为让政界和军界非常反感。

由于彼得三世狂热崇拜德国文化,1745年8月,他娶了一个德国女子索菲亚·奥古斯都为妻,后改为俄国名字叶卡捷琳娜。这个女人不同于彼得三世的懦弱无能和狂妄自大,她是一个极会察言观色、讨人喜欢的女子。进入俄国宫廷生活之后,她勤奋学习俄语,还改信东正教。但是婚后,叶卡捷琳娜才发现彼得是个好色之徒,他甚至把情妇领到家中。伊丽莎白也对她这个异邦女子有所怀疑,并派人监视她。年轻的叶卡捷琳娜虽未作过多的反抗,却暗地记着这些仇恨。她一面刻苦读书学习如何治国,一面在政界和军队中扶植拉拢亲信,并将情夫们都安排到重要部门,以便为她夺权作准备。1761年,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彼得继位,即为彼得三世。由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社会各界均人心思定。然而,刚刚上台伊始的彼得三世却经常以自己的个人好恶,随意改动俄国现行制度和法令,推行一系列损害贵族和教会利益的政策,遭到上层人士的反对。叶卡捷琳娜由于巧言令色的表演技巧,赢得众人的爱戴,而彼得三世的粗暴猥琐则受到众人的非议和鄙视。与此同时,以叶卡捷琳娜的情夫、禁卫军军官奥尔洛夫兄弟为首的密谋集团正在策划推翻彼得三世的行动。

1762年6月24日,彼得三世去奥拉宁堡发动对丹麦的进攻,叶卡捷琳娜被留在彼得堡。7月9日凌晨5时,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控制了首都局势,成为女皇。彼得三世要求与女皇平分政权,但遭到断然拒绝。他只好宣布退位,最后的条件就是女皇能归还他的情人、小提琴和一只猴子,以便他能度过后半生。7月18日,叶卡捷琳娜在枢密院正式宣布就任皇位,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在叶卡捷琳娜宣布登基的同一天,传来被囚禁的彼得三世暴死的消息。叶卡捷琳娜对外宣称,彼得三世是消化不良而死。

在俄国古老的封建宫廷中,始终充满着权力的倾轧和斗争,宫廷政变同专制独裁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彼得三世即是独裁政治的牺牲品。尽管他的死因扑朔迷离,众说纷纭,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一,彼得三世死于谋杀;其二,叶卡捷琳娜与彼得三世之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但彼得三世究竟因何而死?一种说法称他是被人毒死的。当时,法国外交部档案记载,一些人按照俄国风俗亲吻彼得三世的遗体以示告别,这些人的嘴唇后来却奇怪地肿了起来。还有一种说法称彼得三世是在酒后与人打骂,被人失手打死的。第三种说法则是女皇为除后患,密令心腹勒死了彼得三世。彼得三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叶卡捷琳娜又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呢?这一切真相都不得而知。

■拿破仑死于谋杀吗

曾经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战败后被流放在孤岛上,然而他始终是敌人的心病。随后,他突然死去,让这些人松了一口气。

曾经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在他亲手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垮台后,被英国人囚禁在南大西洋孤岛圣赫勒拿岛上,度过生命中的最后六年光阴。1821年5月5日17时49分,这位曾叱咤欧洲大陆的风云人物与世长辞。

当时的尸检结果是死于胃癌。拿破仑的家族有癌症史,且在解剖时他的胃已溃烂。于是,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相信了这个权威性的结果。

1982年,一个瑞典牙医宣布拿破仑是被慢性砒霜毒死的,震惊了世界。这位拿破仑的崇拜者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包括关于拿破仑的论文和医疗记载。曾随拿破仑一起流放圣赫勒拿岛的仆人马尔尚在其日记中写道,拿破仑去世前“经常失眠,腿部肿胀无力,掉头发,偶尔抽搐,总是觉得口渴”。这名牙医发现拿破仑患病期间的症状完全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结果。而且他还找到了拿破仑生前赠送友人的几缕头发,那里面的砷含量也是远远高于正常人。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拿破仑如果真的是砷中毒而死,这背后的黑手是谁呢?有人怀疑是英国政府。但对于英国人来说,当时的拿破仑不具有潜在威力。那他对谁才具有威慑性呢?有人认为是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时的法国皇帝。但是,谁能证明侄子曾经派人去下毒害死自己的伯父呢?这也只是猜测。

很明显,那个谋杀犯应该在拿破仑被流放的整个时期都待在圣赫勒拿岛。拿破仑战败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之后,从头至尾陪伴拿破仑的只有德蒙托隆和第一仆人马尔尚两个。人们从德蒙托隆第五代子女家中发现德蒙托隆写给妻子阿尔比娜的信件、私人日记、回忆文章和许多草稿等,在书信中发现了德蒙托隆下毒的“确凿证据”。

德蒙托隆出身贵族,是个公爵,因对拿破仑献媚而被封为将军。当时,德蒙托隆欠下大笔债务,为了使自己得到资金接济,他很有可能觊觎拿破仑的钱财,希望凭借自己对拿破仑的一片赤诚和殷勤伺候,能得到拿破仑巨大遗产的一大部分。事实上,拿破仑在遗嘱中已经答应给他200万法郎的遗产。但德蒙托隆的胃口比这要大得多,因而对拿破仑产生不满。在当时,德蒙托隆是唯一有机会下毒的人。如果是通过饭菜下毒,岛上其他人也不能幸免,肯定是通过酒下毒。岛上有一个拿破仑私人专有的地下酒窖,只有德蒙托隆才能进入酒窖。

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德蒙托隆与波旁王朝皇帝路易十八的弟弟、后来的法国皇帝查理十世关系密切,是法国保皇党和英国的“走狗”,而这两派力量均希望能“尽早除掉拿破仑”,以防他再次回到法国“闹革命”。有人称,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八的兄弟阿图瓦公爵的指使下,德蒙托隆多次阴谋杀害拿破仑。这位公爵作为王室继承人,担心拿破仑复出推翻君主政体,非常热衷组织和资助暗杀拿破仑的行动。

自此,很多人相信拿破仑是被人下毒害死的。然而,还是有一些专家坚定地认为拿破仑最后是因胃癌去世。于是,一些专家指出,弄清拿破仑死因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开棺验尸”,并对其遗体进行“DNA测试”。但这对许多法国人来说,是件“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一些拿破仑亲属则认为:“有关拿破仑的死因并不重要,因为他还有许多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进行研究。”

拿破仑死后19年,也就是1840年,在跟随他一起流亡的几个随从的监督下,拿破仑的坟墓被重新挖开,尸体最终被一直放置在巴黎的荣军医院教堂。现在,那里已经成为一个神殿和旅游胜地。虽然人们对拿破仑的死因仍争论不休,但法国人提起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皇帝仍感到十分自豪。因此,他的墓碑前每天都围满了参观者。

■斯大林之子死亡之谜

1941年7月16日,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在斯摩棱斯克大卢基镇战斗中被俘,后被关押到萨克森集中营。1943年4月15日,雅科夫死于集中营内。雅科夫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斯大林的长子叫雅科夫·朱加什维利,1914年3月8日生于莫斯科库兹基庄园。1937年大学毕业后,他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工程建筑学院任工程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雅科夫积极报名参军,并上了前线。不久,成为苏联第十六集团军十四坦克师三团二营中尉军官。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在几乎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苏联全线溃败,主要的工业、农业区相继被德军占领。更富戏剧性的事发生在7月16日,在斯摩棱斯克大卢基镇战斗中,苏联第十四坦克师被击溃,斯大林之子中尉军官雅科夫·朱加什维利成了德军的俘虏。他很快被送到德国吕贝克的奥弗拉格克斯集中营里,后来转到萨克森集中营关押。

随着德国多线作战,苏联逐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将领保卢斯失利,被迫向苏军投降。希特勒传信给斯大林,希望苏方释放保卢斯将军,作为交换条件,德国方面愿意释放已关押半年多的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苏军统帅斯大林没有因此动摇,他让中立国的红十字会转告希特勒:“我不喜欢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由此,苏联人民更加敬佩斯大林,为他毫不自私的精神深深感动。但这对于雅科夫无疑是当头一棒,也预示着他命运的结局。

雅可夫被俘后情绪极度低落,他为未能完成父亲誓死保卫斯摩棱斯克城的嘱托、未能率部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而深深自责。斯大林所说的“没有战俘只有叛徒”的话也使他没脸回到故土去。当听说斯大林不愿“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的消息后,雅科夫在精神上遭受重创。但是,雅科夫却不知道,斯大林没有一刻不在为营救他而努力。他特别下令,责成有关方面进行过两次营救行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1943年4月15日晚上11时,雅科夫死在萨克森集中营。雅科夫的死对德国人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德国人担心斯大林如果知道雅科夫在集中营死去,会在苏联境内关押的德国战俘身上进行报复。所以,下令对雅科夫的死严格保密。

雅科夫的死亡原因一直是个谜,长久以来人们不断讨论,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雅科夫是在集中营内自杀的,自杀的原因是雅科夫感到绝望和悲伤。斯大林所讲的在战场上没有战俘而只有叛徒,这句话对雅科夫打击最大。1943年4月15日,德国萨克森集中营的看守狱卒将德国《德意志新闻报》刊登的有关苏军在苏联境内的卡廷森林屠杀成千上万的波兰军民的报道给雅科夫看。当雅科夫看了卡廷屠杀真相后,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达到了绝望的地步。于是,他在集中营里自杀身亡。但这一点值得商榷,因为雅科夫在集中营已经待了两年,而且在斯大林屠杀波兰军民的前后,他曾和他的几位波兰难友策划过两次越狱。这一切表明雅科夫直到死前从未放弃过生的努力。

许多人传言,雅科夫是在越狱逃跑时被德国军队士兵开枪打死的。当斯大林不愿意用德国战俘保卢斯将军交换儿子时,雅科夫非常失望,加上集中营的环境恶劣,使雅科夫难以忍受。晚上11时,当集中营“放风”集合时,雅科夫突然逃跑,飞身冲过集中营的铁丝网。德国军队士兵发现后,向雅科夫开了20枪,打中11枪,雅科夫当场死亡。接着,德国军队哨兵从铁丝网外边,把雅科夫的尸体拉回来,用毯子裹着。十个小时后,雅科夫的尸体在集中营的焚尸炉里被火化。

也有人认为,雅科夫是在集中营内被德国党卫队特工谋杀的。1942年12月,苏德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德国第六集团军夺取斯大林格勒的企图被挫败。1943年初,进攻斯大林格勒的第四集团军在司令保卢特·拉都勒的率领下向苏联红军投降。纳粹德国在党卫队头子戈培尔·拉加利的指示下,准备利用雅科夫搞反动宣传。雅科夫顶住了诱惑和压力,没有被纳粹德军党卫队利用。4月15日晚上11时,纳粹德军党卫军上校中队长卢德维拉·艾特加指使纳粹特工格哈特·多马克中慰和巴巴罗萨·荣特金上士将雅科夫秘密枪杀。然后,将雅科夫的尸体扔到集中营的铁丝网外,伪造现场,对战俘们说雅科夫因逃跑被哨兵发现而枪杀。

由于雅科夫死前没有什么遗言留下,他是自杀还是他杀可能将永远成为一个谜。

■希特勒死亡之谜

许多人都认为,希特勒是自杀身亡的。然而,事实上存在的种种疑点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头脑中,希特勒死亡之谜至今尚未被解开。

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的“共识”是,1945年4月30日,面对苏联红军对柏林的疯狂轰炸,希特勒宣称自己要与第三帝国共存亡。他和情妇爱娃·布劳恩双双服下氰化钾毒药,他又朝自己头部开了一枪。根据希特勒生前的命令,他和爱娃的尸体用毯子裹着搬到总理府地堡外花园内,浇上汽油焚烧了。之后,两人的尸骸被合葬于附近的弹坑中。

1945年4月,攻入德国首都柏林的苏联红军一个法医小组在总理府地堡附近挖出被认为是希特勒的尸体。这具尸体的头骨有部分缺失,疑似开枪自杀所致。但其下颌与牙齿的情形与希特勒牙医的供述完全不吻合。一年之后,那块缺失的头盖骨碎片终于在地堡外找到。这块头骨碎片与早先发现的希特勒下颌骨以及他自杀时坐的、血迹斑斑的沙发残骸一起被封存于苏联情报机构。

这块头盖骨碎片一直被认为是希特勒已死的“铁证”,而美国科学家经过DNA检测发现,这块头盖骨来自一名女性。这个头盖骨碎片应该也不属于当时33岁的爱娃,虽然她年龄和性别都符合,但过去文献中没有任何关于她开枪自杀或被枪杀的记录,她是被毒死的。这给希特勒的死亡增添了一个问号。

莫斯科犯罪学实验室对据说是希特勒开枪自尽时在沙发上留下的血迹的鉴定结果表明,这不是血,而是色泽相似的液体。被认为是希特勒的那具焦尸上的血型同希特勒的真实血型也不符。焦尸的大脑内也未发现弹痕。当时,曾流行一个说法,希特勒1945年4月30日在对太阳穴开枪前曾服毒,但苏联内务机关在数月后对尸体作鉴定时,并未发现服毒痕迹。

据此,有人认为当初在帝国总理府花园内发现的尸首并非希特勒。但是,现在已无法重新鉴别了,因为苏联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曾于1970年下令挖出并彻底焚毁埋葬在东德马格德堡苏军兵营里的希特勒尸骨,骨灰随后抛入河中。有关焚毁过程的记录保存至今。

如果希特勒没死,他会去哪里呢?有人说他去了意大利隐居,有人说他去瑞士做了修道士,还有人说他在英国做了渔夫。20世纪80年代末,还有人声称见过他。当然,这只是传闻,不足为信。事实上,不管希特勒当年有没有死亡,他现在肯定已经死了。

■巴顿将军死亡之谜

他是二战中最受争议的美国将军,是极少在闪电战中能与德军抗衡的统帅之一。然而,战争刚刚结束,巴顿却在一场车祸中去世。这究竟是一场意外还是密谋的策划?

乔治·巴顿是二战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作为一个军人,他没有马革裹尸,却死于战后的一次车祸,他的死留给后人的也是一个谜团。

1945年12月9日,巴顿将军和盖伊少将去养雉场打猎,霍雷斯·伍德送他们前去。不幸的是,上午11时45分左右,他们在38号公路上发生了车祸。这是一场特别可怕的事故,但令人吃惊的是,除巴顿将军外,另外两人一点也没有受伤,而巴顿将军的脊柱严重错位,头骨也受了重伤。

五分钟后,军警赶到现场,并迅速招来一辆救护车。巴顿于12时15分被送至城中美军陆军医院。医生们将他的头皮缝合,并将鼻骨接好。他们给巴顿输血以防止中风和破伤风,输入青霉素以防止感染。但对于巴顿受损的椎骨,他们束手无策。医生们只能在他的头骨中插入牵引器械,以固定他的头和脖颈的位置。

在医院得到救治后,巴顿逐渐恢复了清醒,他好像也知道自己前景不妙,他的四肢不能动,脖子以下没有知觉。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医生精心救治后,巴顿将军的情况有了很大好转。很快,他的一条胳膊变得有力,一条腿也有了一些微弱的知觉。

在巴顿将军受伤住院一周后,医生们认为他已经脱离危险,至少是性命无忧了。但是,能恢复到何种程度他们仍然无法预知。然而,12月20日下午,血栓突然没有预兆地发生了。巴顿将军的情况急转直下,令医生们束手无策。12月21日5点55分,巴顿将军停止了呼吸,死于血栓和心肌梗死。

巴顿一生经历的大小事故非常多,骨折、扭伤、被马踢,也曾从马背上摔下来过。在墨西哥,有一次帐篷中的汽灯爆炸,他被严重烧伤。如此多的事故,唯有这一次车祸要了他的命。巴顿死后几小时就有传言,说他死于谋杀。他的不少部下、亲属听到噩耗,第一个反应就是“他被害了”。

在人们仔细研究车祸后,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疑点。车祸发生的时候,车里共有三人,其他两人皆毫发无损,为何偏偏只有巴顿将军受伤呢?而且,肇事司机在案发后顺利逃脱,居然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此外,美国当局对此次车祸的调查也十分草率,没有留下任何现场调查的官方材料。唯有一份巴顿车上司机的证明材料,上面还有明显被改动的痕迹。有人指出,宪兵队长巴巴拉思中尉曾经写下一份调查报告,但后来却不见了。与此同时,美国国家档案馆中关于巴顿车祸和去世的记录也都离奇地消失了。车祸后,本已转危为安的巴顿却又猝然而亡。种种现象让巴顿的死变得迷雾重重……

据此,有人认为巴顿将军之死带有一定的政治背景,跟他与艾森豪威尔将军的矛盾有关。二次大战以后,巴顿将军成为“亲德派”。他曾经公开指责盟军的“非纳粹化政策”,并曾把纳粹分子和非纳粹分子的斗争极为不恰当地比喻为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党之争。他甚至还考虑过要扶植德国九个未受损失的党卫军部队。他的这种亲德倾向,使艾森豪威尔非常不满意。一帮支持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的人也希望除掉巴顿,因为巴顿深知艾森豪威尔的底细,可能做出对艾森豪威尔竞选不利的事。

此外,还有人认为巴顿将军之死与“奥吉的黄金”谜案有关。“奥吉的黄金”是纳粹在二战中埋藏的一批黄金,它被美军某些将领发现后窃为己有。战后,巴顿将军受命调查这件案件,就在真相即将大白之际,巴顿将军遇上车祸。于是,有人猜测是某些嫌疑人担心劣迹败露而设计谋害了巴顿将军。

作为曾经的风云人物,巴顿将军到底是因何而死?他是死于意外还是死于谋杀?他的死是否与艾森豪威尔有关?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依然是不解之谜。

■戈林自杀之谜

纳粹头目戈林二战期间大肆屠杀犹太人,犯下滔天罪行。二战后,他受到应有的审判。可就是在执行死刑当天,他服毒自杀。是谁给了他致命的毒药呢?

赫尔曼·戈林是法西斯德国“响当当”的人物,他长期追随希特勒,深得希特勒的信任和赏识,在德国纳粹党中的地位也是仅次于元首希特勒。1939年,希特勒亲自将他定为自己的接班人。1940年,又授予他“帝国元帅”的称号。他可谓是权倾一时。

二战爆发后,戈林不仅亲自指挥空军作战,还制定了对犹太人的种族迫害政策,犯下滔天罪行。1945年,失宠的戈林被希特勒以“叛国罪”的名义逮捕,投进监狱。

盟军占领德国后,戈林被押送到卢森堡边境的蒙道尔夫美军战俘营,后来又被押到纽伦堡监狱。在纽伦堡审判中,戈林顽固坚持法西斯立场,一再否认自己的罪行。1946年10月1日,法官劳伦斯勋爵代表国际军事法庭宣读对戈林的判决,确认戈林犯有策划战争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判处绞刑。

戈林被俘后,由于他的身份特殊,监狱采取了严密的看守措施。狱守彻底搜查了他的全身,除了卫生用品和必需的衣物以外的几乎一切东西都被没收了。戈林屋内的床是被固定在地上的,窗户上的玻璃是有机玻璃,室内不留一根电线和金属物。室内的灯整夜亮着,看守透过门上的监视镜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防止他自杀。在这种情况下,戈林几乎是与世隔绝了。

尽管看管措施非常严密,意外还是发生了。1946年10月15日夜间,在即将执行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死刑判决——执行绞刑的前两小时,戈林突然服毒自杀。消息传开,立即引起不小的震动。这位大名鼎鼎的纳粹战犯显然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被送上绞架,罪有应得的他没有得到应该属于他的死亡方式。经过法医鉴定,戈林是服下了剧毒化学物氰化钾自杀的。谁能想到,戈林居然能在连一个蚊子都不能自由进出的情况下从容地服毒自杀,逃避全世界人民对他的审判。问题是,他的毒药是从哪儿来的?是看管的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调查人员检查了戈林在囚室中的私人物品,最后在他的奶油罐中发现了毒药瓶。这个发现令大家目瞪口呆。这意味着戈林在整个关押期间一直藏有毒药。可是,这个奶油罐早已被没收,放在监狱的储藏室中,根本没有在戈林身边。那么,在如此严密的监视下,戈林是如何把毒药顺利取出来的,到底是谁帮了他?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怀疑范围也应该是狭小的,问题出在内部的几个人身上。调查在继续进行着,却没有任何的结果。

所有的高层纳粹头目在战争末期都得到毒药瓶,里面是氰化钾。然而,戈林私人东西中的毒药瓶在他刚到蒙道尔夫时就被发现了。那么,他自杀用的氰化钾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人们推测,很有可能是掌管行李间钥匙的惠利斯中尉帮助了戈林,因为他一直对戈林很友好,还曾接受过戈林送给他的小礼物。惠利斯负责戈林在囚室里存放的个人物品的保管。监狱里的普留凯尔医生几次“确认”毒药是从监狱贮藏室中取得的,他记得囚犯们进出那里都有美国军官陪着。在执行死刑的前几天,戈林有可能去过行李间。最可能的是军官中某个人在最后几天里曾陪他去过,其中就有惠利斯,他要做的只是当戈林在取毒药时把眼光转向别处几分钟。

戈林的妻子埃米·戈林在戈林死后多年向外界说:“此事一定是一位美国朋友所为。”她在1946年7月最后一次探视戈林时曾问过他有胶囊没有,戈林立即回答说没有。1991年,戈林的侄子克劳斯·里格尔承认,是惠利斯中尉把毒药给了戈林。但这些都只是一种猜测,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惠利斯中尉帮助了戈林,何况惠利斯中尉也早已去世,死无对证了。

也有人说毒药是藏在戈林的陶土制的烟斗里的,在要被处决的那天,戈林将烟斗剖开;也有人说他将毒药藏在肚脐里;也有人说戈林吞服了缓慢释放毒素的毒药……总之关于毒药来源的猜测多种多样,但这些仅仅是猜测。

戈林自杀后,他的尸体与其他被绞死的纳粹战犯放在一起被火化。美军把火化后的骨灰倒进一条小溪里,从此这个罪恶的战争犯灰飞烟灭。虽然戈林已死,但他是如何弄到毒药自杀的却一直是一桩悬而未决的谜案。

■斯大林死亡之谜

斯大林是苏联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他对20世纪的俄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大林逝世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对于斯大林死亡之谜这个重要历史悬案目前仍无定论。

二战开始后,在欧洲战场上,面对希特勒的疯狂进攻,法国、英国纷纷败下阵来。这时候,斯大林的一声怒吼,使世界又看到了一位巨人。红场阅兵之后,勇敢的苏联人用火炮击碎德国人的坦克。斯大林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20多年后,这位巨人却死得不明不白。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1953年3月6日清晨6点,莫斯科还处于黎明前的酣睡中。这时,广播电台传来著名播音员列维坦缓慢、低沉和悲哀的声音:“列宁的战友和列宁事业的天才继承者,共产党和苏联人民英明的领袖和导师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一消息立即通过无线电传遍苏联,传向全世界。

苏联、东欧、中国人民都为这一消息所震惊,各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沉重的哀思之中。东西方国家政府都迅速召开会议,商讨斯大林的去世造成的时局变化。与此同时,许多人开始怀疑斯大林死于谋杀。这种观点最初在斯大林卫队及其服务人员中流传。接着,在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这种说法也开始广泛流传。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更是在抢救斯大林期间破口大骂,认定他的父亲是被毒死或者是被杀害的。

斯大林的逝世的确留下一个历史之谜。在斯大林逝世后,在他病重期间照顾他的医生撰写了《1953年3月2日-5日,约·维·斯大林病史》,记述了从医生们3月2日到达斯大林的别墅,直到三天后斯大林去世这段时间的病史。这份报告直到1953年7月才完成,整整写了四个多月。从苏联内务部档案看,这份稿子至少修改了两遍,而且两份草稿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不相同。这份病史被盖上“绝密”的印章,提交给苏共中央委员会。50多年来,两份草稿都保存在那里,没有发表,也没人能读到。

从现存的治疗记录来看,斯大林是死于中毒。1953年3月5日,第一批血液和尿样分析结果一出来,就把医生们吓了一跳。此时,毒素已进入斯大林体内,不可逆转地损害了斯大林的心脏和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包括特别危险的地方——大脑。这时,再采取措施为时已晚。

据医生分析,斯大林中的很可能是天然蛋白质有机物毒药。这类天然毒药存在于蛇、蜘蛛和蝎子的毒液内,甚至在一些植物和细菌中也有。它们可以破坏呼吸和血液循环,损伤淋巴结、眼睛和大脑等,并在某种情况下致人死命。斯大林死后,医生对其遗体进行解剖,更加证实了“克里姆林宫医疗管理局中央临床诊断实验室”的各种检验报告。

关于事实的真相,关于斯大林身死的秘密,在当时进行了隐瞒,理由是“这属于斯大林家庭的私人秘密,75年之后才允许解密,即要等到2028年”。

1976年,流亡西方的苏联学者、被西方誉为“克里姆林宫学家”的阿夫托尔哈诺夫认定,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之一贝利亚是导致斯大林死亡的主谋,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都是加速斯大林死亡的帮凶。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全世界的广泛注意。

后来,直到赫鲁晓夫时期,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流传着:斯大林并不像正式公告所宣布的那样死在克里姆林宫里,他是在近郊别墅去世的。这不过也是传说而已,在找到确凿证据之前,斯大林的死亡之谜仍然不能定论。

■肯尼迪遇刺悬案

“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约翰·肯尼迪的这句名言让这位美国最年轻的总统深得美国人民的拥护与爱戴。然而,他尚未完成对美国民众的承诺就不幸遇刺身亡。

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12时30分,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在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和得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陪同下,乘坐敞蓬轿车驶过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时,埋伏的枪手向他开了枪,子弹命中他的头部,他的妻子很惊慌地抱住他,全身都沾满鲜血,送往医院后他很快不治而亡。数小时后,李·奥斯瓦尔德被警方抓获,初步认定为刺杀总统的嫌疑犯。约翰·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第四位遇刺身亡的总统,也是第八位在任期内去世的总统。

由于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国会决定由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继任总统。约翰逊上任后,立即成立一个七人调查委员会,由最高法院大法官沃伦领导。经多方取证和认真调查之后,该调查委员会于1964年9月发布了该案件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刺杀行动是奥斯瓦尔德一人所为,和其他部门与集团一概无关。一时间,舆论哗然,这一结论难以让人信服,案情仍是迷雾重重。

在肯尼迪遇刺案件中,最大的疑问在于枪响的次数。美国政府1964年就此案公布的官方调查报告“华伦报告”认定奥斯瓦尔德是肯尼迪遇刺时唯一的凶手,他从得克萨斯图书大楼向肯尼迪开了三枪。但15年后,美国众议院调查委员会重新对此案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称,当时刺客共向肯尼迪开了四枪,其中三枪来自图书大楼,另外一枪则来自另一个地点。证明研究所采用的录音带是当时总统车队中达拉斯警方的汽车上的麦克风所录的现场录音,因而资料来源绝对真实可靠。而官方当时认为是三声枪响的原因是这四声枪响中只有其中三声枪响听起来比较清楚,剩余的那声枪响则被国家研究委员会说成了“听起来像枪声的噪音”。最为关键的是,得到官方认可的三声枪响都与肯尼迪中弹的时间有明显的间隔,反而是那声“像枪声的噪音”与总统中弹的时间吻合。而这个声音的来源地也不同于其他三声,经回声分析,专家认为射击地点应当位于公园山丘。这一结论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奥斯瓦尔德是单独作案的怀疑。

在肯尼迪遇刺中,一个谜团接着一个谜团。事件发生后的20年内,涉及该案的重要证人都接二连三地丢掉性命,死亡人数已近200人。而该案的真相却始终未浮出水面。很多人注意到这样一件事实,那就是得克萨斯州法律规定死于当地的人,尸体必须在当地解剖。但是,肯尼迪的尸体却被直接送到了位于贝塞斯德的美国海军医疗中心,并且总统的遗体是在其家属尚未知晓的情况下进行秘密解剖的。于是,有人断言当时运到贝塞斯德的青铜棺内并无尸体,这一切只是为了掩人耳目。那么,刺杀肯尼迪总统的凶手究竟是谁?

有人认为是古巴人刺杀了肯尼迪,因为通过“猪湾事件”和“导弹危机”,肯尼迪成了卡斯特罗的死对头。也有人认为是中央情报局的变节行为,因为在猪湾惨败后,肯尼迪于1961年免去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的职务,并削弱了中央情报局的职能,这导致其内部“鹰派”头目和一些将军的怨恨。也有人认为此事件最为关键的是以胡佛为首的联邦调查局。胡佛历经几代总统,位高权重,手中掌握很多政客的把柄,在美国政界几乎可以一手遮天。可是,肯尼迪不肯向他妥协,积极限制胡佛的权力,两人势如水火。据说,在肯尼迪遇刺之前,撤换胡佛一事已提上工作日程,此举严重得罪了胡佛。

此外,人们还把怀疑的眼光盯上了时任副总统并在肯尼迪被杀两小时后宣誓成为第36任美国总统的林登·约翰逊身上。因为他曾在1960年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上败给肯尼迪。有人怀疑了他与早对总统抱怨不满的得州石油商、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联手设计了暗杀行动,并销毁了这个阴谋的所有证据,以中止肯尼迪的内政、外交政策,嫁祸于苏联和古巴等共产主义国家。

政治斗争总是夹杂了各种利益冲突,也许肯尼迪遇刺事件并不是简单的枪手刺杀总统。总之,整个事件充满神秘气息,就连后来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在总统竞选时也遭人枪杀。于是,人们猜测因为有人担心一旦罗伯特·肯尼迪进入白宫,便会下令调查哥哥被害事件的整个内幕,案子的真相就会大白天下,可能引起美国政坛的震动。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临危受命的约翰逊总统在委托特别委员会调查此事后,又宣布将调查结果封存起来,对外宣称要在2038年当与此事有关的人员全部谢世之后,才能公布事情的调查结果。这是为了保护什么人还是在遮掩内幕,人们不得而知。也许真要等到2038年,所有的谜团才能揭开。善良的人们宁愿相信这只是一起枪杀事件,而不是谋划已久的暗杀。可是,谁能保证得了呢?

■马丁·路德·金遇害之谜

《我有一个梦想》,许多人都能背诵其中的一句或者几句,马丁·路德·金也因此被世人永远怀念。他死于枪杀,然而其中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在美国,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是“马丁·路德·金日”,以纪念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于1929年1月29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一个牧师家庭。他于1955年从波士顿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后,也成为一位牧师。1955年12月1日,在美国蒙哥马利市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个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裁缝因为拒绝为白人让座而遭到逮捕。马丁·路德·金随即号召黑人掀起罢乘运动,从此成为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广场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黑人集会,发表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当天,肯尼迪总统就邀请他到白宫做客。1964年,马丁·路德·金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下榻洛林汽车旅馆。4日晚饭前,他站在二楼300号房间的阳台上,与人谈话。这时,在街对面的一幢公寓里,一个狙击手端着一架带有观测镜的汽步枪,向他射去。子弹从前面穿过他的脖子,在颚后爆炸,他随即倒地不起。下午7时5分,医生宣布由于子弹炸开了大动脉血管,切断了颈髓,马丁·路德·金溘然长辞,死时还不足40岁。

马丁·路德·金遇刺刚一个小时,美国甚至全世界都已通过电视屏幕看到了警方和联邦调查局特工雷厉风行的调查工作。1968年6月8日,杀害金的凶手在英国伦敦被美国安全部门的人员逮捕。四天之后,他被引渡回美国。

暗杀金的不是黑人,而是白人詹姆斯·厄尔·雷。他曾在密苏里州监狱服刑,1967年4月,即在孟菲斯凶杀案发生的前一年,越狱逃跑。雷在向金开枪后,由于感到忧虑和恐惧,化名为伊利克·加尔特,先逃往美国的马里兰,而后逃往英国。美国联邦调查局为了追捕他,先后投入3014名特工人员,累计行程50万英里,花费140万美元,这一次堪称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追捕逃犯的行动。1969年3月10日,詹姆斯·厄尔·雷作为自供杀人犯,被判监禁99年。

虽然联邦调查局断然肯定詹姆斯·厄尔·雷就是真凶,但是,人们觉得事有蹊跷。这个曾在不值一提的盗窃案中落网的窃贼,从越狱逃跑到被捕的这一段时间里,怎么会如此巧妙地一再绕开警方和联邦调查局设置的重重罗网、耗费了联邦调查局的大量人力物力呢?这应该不是一人能力所为,应该有背后的力量支持。这种力量究竟是来自哪里呢?

有人根据历史情况,怀疑谋杀案是联邦调查局所为。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曾经在公开场合大骂马丁·路德·金是个大骗子。在1967年6月,当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金与其他领导人在纽约州开会并宣布实施民权运动计划时,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就开始不断挑金的毛病,指责他企图“公开邀请”人们参加夏季将在某些城市兴起的暴力事件。马丁·路德·金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胡佛还给他送过恐吓信。胡佛对他的仇恨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有可能詹姆斯只是被利用,做了个替罪羊而已。雷被捕后,传言说他并不是单独行动的,而是与人合谋从事暗杀活动的。但美国总检察长拉姆塞不断发表评论,毫不重视这些传言。

后来,迫于舆论压力,在金被害十年后,1978年,美国国会不得不对金被刺一案重新进行专门调查。调查于1978年结束,所得材料达数十万页,总结报告达800页。最终作出了金死于密谋的新结论,但却无法查明密谋的具体参加者。

从各种事实和各种评论来看,詹姆斯·厄尔·雷暗杀马丁·路德·金究竟是孤立的行动,还是与其他人或机构共同谋划的,依然是个悬案,而且刺客雷一直未供认其动机。

1986年1月,总统罗纳德·里根签署法令,规定每年一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为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以纪念这位伟人,并且定为法定假日。金虽然离去了,但他永远活在所有热爱他和仇恨他的人心中。

■拉宾遇刺之谜

1995年11月,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参加一场集会时被一个反和平的极右青年刺杀。凶手被当场抓获,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然而,事实上案情没有那么简单……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曾经参加抗击法西斯的斗争,是以色列的一代英雄。他于1974年和1992年两次出任工党领袖和内阁总理。1994年,为表彰拉宾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所作的努力,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崇尚和平的人,却因为和平而被刺身亡,成为历史的遗憾。

1995年11月4日星期六,正值犹太教的安息日,也是以色列的法定假日。然而,这一天对拉宾来说却是一个灾难日。当天,拉宾参加了在特拉维夫举行的一个十万人的和平集会。晚上7时50分,拉宾演讲完毕,在众人的簇拥下健步走下主席台,准备乘车离开广场。当他走近轿车正要抬腿迈入车内时,人群中突然窜出一个犹太青年,掏出手枪从拉宾的背后连开数枪。拉宾随即身体前扑,倒在地上。在医院急诊室,大夫们尽一切努力挽救拉宾的生命。但他终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身亡,终年73岁。拉宾也成为以色列建国后第一位被国内反对势力暗杀的总理。拉宾死后,中东的和平进程也随之戛然而止。

刺杀拉宾的凶手阿米尔被当场抓获,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说是站在拉宾身后两米,向他背部连开了三枪。许多善良的人都以为,本案到此已大白于天下,可以“盖棺论定”了。然而,招供本身并不完全等于罪证,拉宾的遇刺并没有那么简单。和1963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一样,拉宾遇刺案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引起人们的很多猜测。

事后的调查也让我们相信,这不只是一起简单的刺杀案件。奄奄一息的拉宾被急送到医院后,医生对他的伤势曾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当天的尸检报告上注明拉宾身上的致命子弹是从胸口进入,穿透心脏,又经背部,从第五根和第六根肋骨之间射出。也就是说,这致命的一枪,应该是有人用枪口直抵拉宾的胸口开枪射击的。以色列警方在提交给法庭的报告中也说:“死者体内留有大量火药粉,上衣有很长的缺口。由此可以断定,杀手是用枪口直抵拉宾的胸口开枪的。”

然而,在场的人都看见阿米尔是从背后射杀拉宾的,而且还有一个叫凯普勒尔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用摄像机摄下了案发现场。而阿米尔的确是从拉宾的背后对拉宾连击了三枪,他根本没有在拉宾的前面开枪。况且,当时广场人山人海,阿米尔根本不可能接近拉宾,再说他也没有必要这样做。那么,逼近拉宾射击的究竟是谁呢?

同时,据拉宾的保镖说,刚听到枪声,他就把总理压在身下。可是,遇刺现场并没有发现任何血迹。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不免让人疑窦丛生。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凶案发生的时候,凶手一边开枪,嘴里还一边喊着:“没事,这不是真子弹。”如此看来,在表面凶手阿米尔的背后可能还有一个真正凶手,而且,即使阿米尔开枪打中了拉宾,伤势也肯定不太重。因此,杀死拉宾肯定是另一个人所为。那么,这个神秘的杀手又是谁呢?他为什么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行刺?

拉宾死后,有报纸揭露说早在当年7月就有人向政府举报过阿米尔有刺杀总理的企图,但不知为何没有引起重视。这是故意放纵还是无意忽视呢?案发后还获悉,阿米尔曾先后五次企图刺杀拉宾,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前的计划全都泡了汤。

更奇怪的是,拉宾的司机当天表现也十分反常。这位赛车手出身的职业保镖,居然用了20分钟才把总理送到医院。实际上,那段路开车五分钟就能到。他声称是一时迷了路。而在汽车到达医院时,连一个及时迎诊的医生都没有!于是,有人怀疑拉宾是在驱车去医院的路上被第二次暗杀。他们认为,阿米尔确实参与了暗杀拉宾,但他没有打中拉宾,真正的凶手躲在拉宾车子的后座。阿米尔的枪响后,保镖把拉宾推进车子,这个不知名的凶手开枪打死了拉宾。

一系列不正常的事情让我们怀疑拉宾遇刺案的真相是什么。这位受人尊敬与爱戴的人去世已经十多年了,可谋杀他的真凶何日才能缉拿归案呢?整件事情已经笼上了重重迷雾,不知以后能不能彻底解开。

■普希金决斗的背后

普希金为爱所困,最终死于一场决斗,遗憾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许多人怀疑的是,他的死是一场政治阴谋。

1799年,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他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1837年2月,普希金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28年12月,普希金在莫斯科一个舞蹈教师举办的家庭舞会上结识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罗娃。两人一见钟情,不久便正式宣布结为夫妻。当时,诗人正在沙俄政府外交部供职。他的夫人经常出入上流社会。1835年6月17日,普希金夫妇在偶然间遇到丹特士。随后,在沙皇的支持下,丹特士开始疯狂追求娜塔丽娅。一时间,娜塔丽娅与丹特士之间的流言在当时俄国上层社会流行开来。为了自己的妻子,也为了自己的荣誉,普希金最终选择以决斗的方式来了结同丹特士之间的恩怨。

1837年1月27日下午4时,普希金在一家甜食店里喝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杯咖啡,在朋友丹扎斯的陪同下,走出店门,乘上雪橇来到小黑河畔。这一天,天空布满阴霾。在凛冽的寒风中,普希金与丹特士选择以中世纪式的决斗来了结他们之间的恩怨。在丹扎斯的公证下,丹特士获得首先开枪的权利。死一般的静穆下,一声清脆的枪声响起,曾经胜过一次决斗的普希金这次没有那么幸运,腹部中弹。两天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从此陨落,年仅38岁。

普希金死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凶手就是丹特士。人们在怀念普希金的《诗人之死》中写道:“一个法国纨绔子弟,用罪恶的手,扼杀了美、自由和诗。整个俄罗斯在哭泣,全体俄罗斯人愤怒了:交出丹特士!还我普希金!”

但是,谋杀普希金的凶手难道仅仅是丹特士一个人吗?有关专家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详尽探究,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二世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历史学家捷尔斯基·费科克斯·埃德蒙多维奇花了整整20年时间,查阅了沙皇时期留下的大量秘密档案资料,认定普希金与丹特士男爵决斗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杀人的阴谋。因为普希金写了大量的诗歌和小说,有相当一部分揭露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专制统治,鼓励人们去追求自由、民主和光明,使沙皇尼古拉一世非常不满。1827年1月27日,普希金受到莫斯科警察总监波里斯·安得罗·戈拉维夫的审讯和指控,沙皇尼古拉准备将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弗兰格尔岛。后来,丹特士想方设法接触普希金的妻子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罗娃,希望得到娜塔丽娅的爱情。这些都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策划的。法国贵族后裔丹特士男爵通过决斗,因而杀害了普希金。

也有人说,当时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也为诗人妻子的美丽姿色所倾倒。为了让冈察罗娃能够经常参加宫廷晚会,沙皇特地在1834年底任命普希金为“宫廷近侍”,陪伴沙皇的左右。普希金表面上不敢违抗指令,但心中为此事感到屈辱不平。尼古拉一世也对普希金越来越感到不满,专门委派心腹暗中监视他的言行举动。

为了谋害普希金,沙皇就利用丹特士这件事在彼得堡上流社会大肆造谣中伤,散布小道传闻,并且授意布置了丹特士与诗人之间的血腥决斗。当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不幸遇害之后,悼念追忆诗人成就的各种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一时成为声讨沙皇黑暗暴政的战斗檄文。面对群众的抗议浪潮,沙皇尼古拉一世做贼心虚,担心诗人的葬礼会引起更大的事端,便秘密派人趁夜色掩护把诗人的灵柩悄悄从准备举行葬礼的教堂中运走,送到远处一座偏僻的圣山修道院里草草埋葬了。

虽然事实的真相还有待研究,但参与杀害普希金的直接凶手和幕后谋划者必被人们永远唾弃,因为他们杀害了一个举世无双的文坛巨匠。

■屠格涅夫死亡之谜

屠格涅夫的死无疑是文坛的巨大损失,他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作品。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患病而死,还是另有其因呢?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他创作了《罗亭》、《父与子》等著名小说,被誉为俄国文坛“三巨头”之一。

屠格涅夫出身于贵族家庭,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研究黑格尔哲学,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深,他在别林斯基的思想影响下,发表了反农奴制的《猎人笔记》,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曾担任《现代人》的撰稿人,但他始终是一个温和的贵族自由主义者,拥护沙皇政府的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产生分歧,后来离开俄国前往西欧。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自70年代起,屠格涅夫定居巴黎,和流寓西欧的民粹主义者往来,并时常资助他们,把他们看做一种能迫使政府实现渐进性政治改革的力量。

1883年9月3日下午2时,屠格涅夫在法国巴黎的布尔日瓦尔逝世。在离开人世之前,他也没能回到他的祖国。不久,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其遗体从法国运回彼得堡,葬在沃尔科夫墓地别林斯基的墓旁。屠格涅夫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流海外的流亡生涯。

屠格涅夫生前曾向他的一位朋友说过:“等到我们归天,你将看到人们如何对待我们。”事实证明了他的自信不是出于狂妄,他的葬礼像普希金的葬礼一样轰动了彼得堡,其盛况是继普希金之后人们所未见过的。成千上万的人护送他的灵柩去墓地;俄国所有监狱里的政治犯敬献了一个花圈,安放在他的灵柩上;生前对他有敌意的人们在他逝世后终于向他的遗体表示了无限的敬意。这一切的敬意,都是人们对他文学成就的褒奖,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屠格涅夫的死无疑是文坛的巨大损失,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从此也少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患病而死,还是另有其因?如果是因病而死,那患的又是什么病呢?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休。

有的学者认为,屠格涅夫的死和他长期以来不同寻常的爱情生活有关。人们一直不解,相貌出众的美男子屠格涅夫为什么会对奇丑无比的法国著名歌唱家维亚尔杜夫人一往情深。维亚尔杜夫人长得相当难看,双眼鼓起,面部线条粗犷,驼背。但似乎这种丑陋又带着极大的吸引力。一位比利时画家曾说:“她奇丑无比,但要是我再见到她的话,我会爱上她的。”1843年11月,法国著名歌唱家维亚尔杜夫人随意大利歌剧团到彼得堡演出,开始和屠格涅夫认识,后来成为终生密友。屠格涅夫多次出国和侨居国外都同维亚尔杜夫人有关,她给他的创作留下深刻的痕迹。

虽然深深爱着维亚尔杜夫人,但屠格涅夫并没有明确地表达爱意,而是一路追随着她。无论维亚尔杜夫人到哪里演出,屠格涅夫都会尽可能地跟去。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屠格涅夫甚至同维亚尔杜一家迁居巴黎,直到逝世。他一生的最后十年就是在杜埃街48号维亚尔杜夫妇的楼上度过的。然而,这毕竟是一种心绪纷乱的幸福。屠格涅夫终日为生在“另一个男人的安乐窝边”而痛苦。尽管有好几次结婚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屠格涅夫一生都陷在这种欲罢不能、欲行又止的境地中,这种似爱非爱的特殊关系,长期折磨着他。也有好几次,屠格涅夫曾想摆脱维亚尔杜夫人对自己的影响,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就这样,心灵的苦痛和无情的病魔折磨着他,伴随着病情的加重,屠格涅夫终于衰竭而死。

也有人认为屠格涅夫患的是心绞痛病,后来病情加重而死。从1882年起,屠格涅夫即抱病在身。第二年,大夫给他做了手术,切除了一个囊肿。当时,法国的著名医生夏尔科曾为他看病数年,经长期观察、诊断,认为他患的是心绞痛病。医生给他用了敷剂、氯醛和氯仿,但他还是剧痛难忍,不能入眠。时间一长,即不治而亡。

然而,一些研究屠格涅夫生平和创作生涯的学者、专家都认为,他实际上是患脊椎癌死的。苏联学者鲍戈斯洛夫斯基在《屠格涅夫》一书中,明确指出:“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死于脊椎癌。”屠格涅夫生前曾感到背部剧烈疼痛,在他死后,法医作了详尽的尸体解剖,发现他的三节椎骨受损。

也许屠格涅夫真的死于脊椎癌,也许是幻想的爱情加重了他的病情。无论怎样,屠格涅夫给我们留下的作品是宝贵的,他让一代又一代人记住了他的名字,爱上了他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死亡之谜

一次音乐会后,柴可夫斯基在一家餐厅喝了一杯水,几天后便突然暴亡。难道柴可夫斯基所喝的水里真的带有霍乱病菌?

1893年10月28日,在彼得堡的爱乐厅,《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由俄国大音乐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首演,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仅仅几天后的11月6日凌晨,这位俄国著名音乐大师却突然死亡。他的死因更是给人们留下一个不解的谜。

在柴可夫斯基死后的第12天,也就是1893年11月18日,他创作的《第六交响曲》第二次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乐曲自始至终的悲剧气氛,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然而,也正是由于作品流露出的这种悲哀痛苦的情绪,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好像悲怆的《第六交响》成了柴可夫斯基“自杀”的“预言”。

柴可夫斯基死后,官方宣布了他的死因。在彼得堡爱乐厅指挥《第六交响曲》之后,柴可夫斯基在其弟马德斯特和其他家人的陪同下,走进涅瓦大街一家名为莱涅拉的时髦餐厅。当时,柴可夫斯基有点口干,于是向餐厅要了一杯水解渴。第二天,他便患上急病。医生认为,柴可夫斯基所喝的水里带有霍乱病菌,使得柴可夫斯基因此感染霍乱。几天后(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便与世长辞。

但是,100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对这种官方说法抱有很大的怀疑,喝水感染霍乱的奇怪说法无法令人信服。柴可夫斯基多年来身受肠胃病之苦,严格遵守饮食规定,对于食物的卫生尤其重视。因此,当医生的警语和医疗指南在所有的报纸上大加倡导之时,一杯生水和传染病的故事,看起来实在有点不合情理。

后来,有人发现一份所谓柴可夫斯基写的“秘密标题”的草稿,上面写着:“这部交响乐的计划的最终本质是生活。第一部分——全是冲动的热情、信心和渴望活动,必须短(终曲: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爱;第三部分——失望;第四部分——以死亡为终结(也要短)。”于是,人们以此为据,证明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杀”。然而,《第六交响曲》却绝不是作者为自己“自杀”所写的“挽歌”。这是因为,1893年这一年,是作者获得极高荣誉的一年。此时,他的声望在俄国如日中天,并获得世界各国音乐界的肯定。而且有亚历山大三世的大力庇护,可谓前途无量。况且在柴可夫斯基的书信和日记中,没有沉重危机和极度忧伤的只字片语,人们怎么也找不出他自杀的理由。

一些学者认为,柴可夫斯基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声名显赫的柴可夫斯基是否真是自杀,至今仍然还是一个谜。

在真相没有水落石出之前,围绕柴可夫斯基死因的争论必然很多。然而,无论音乐家的真正死因为何,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他在音乐爱好者心中的价值,永远是崇高和珍贵的。他的音乐美化人类的感情,点缀凡俗的生活,留给世间心灵的火花和美丽的宴飨。

■凡·高自杀之谜

凡·高的一生饱尝坎坷和孤独,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死后,他的画却被视为珍品。难道他是因为怀才不遇而自杀身亡?

文森特·凡·高是伟大的荷兰画家、后印象派大师,也是一代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然而,这么一位欧洲最杰出的艺术家、画坛巨匠生前却默默无闻,他一生坎坷,穷困潦倒,饱尝寂寞和孤独。凡·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400法郎而已。100年以后,他的画成了举世珍宝。他像夸父一样追逐着太阳,最后在烈焰中燃烧……

1890年7月27日,凡·高借口去打鸟,从他人那里借到一支左轮手枪,走向奥维尔小镇外的一片麦田。面对着灿烂的阳光,用那只拿惯了画笔的手,对着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四小时后,他苏醒了。他带着满身的血迹摇摇晃晃地回到住处。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他偶然看见店老板13岁的女儿阿德琳娜·雷沃克斯站在阳台上,样子楚楚动人。凡·高忍着剧痛,为她画了一幅肖像。2000年,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凡·高的那幅绝笔画《阿德琳娜·雷沃克斯肖像》,以1375万美元的高价成交。

凡·高苦熬了两天,痛楚难忍。临终前,他不断吸烟,和弟弟提奥谈论着艺术。他对提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苦难永不会终结。”1890年7月29日,凡·高去世,嘴里还叼着点燃的烟斗,时年37岁。这位为艺术奋斗了一生的杰出画家,在他的作品即将得到公认时,悲惨地离开了人世。而他自杀的这一声枪响更是响彻古今,直到今天,还在震撼着人类的心灵。

凡·高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他四处颠沛流离,干过几种职业,历经世道的不平和生活的艰辛。作为艺术家,他酷爱绘画,而且他天分极高,创造力很强。他从事绘画仅仅才七年,就创作了1700多件作品,其中900幅素描,800多幅油画。可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所代表的艺术风格还没有被世人认识和理解,作品没有销路。因此,在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以至于他的生活都不得不依靠弟弟的不断资助来维持。这些无情的现实,都极大地撞击着他本来已经脆弱的神经,使他完全被击倒了。所以,他才采取自杀的方式逃离这个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快乐和温暖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对凡·高所代表的现代印象派绘画艺术理解和欣赏的人越来越多,对他的生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光对准这位艺术家的死。凡·高为什么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有一点似乎很明显,是他的精神失去了控制,是一种失常情况下的非理智行为。凡·高生前患有精神病,曾在精神病院里住了一段时间。1890年5月16日,他告别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途经巴黎去看望弟弟提奥。据提奥的妻子回忆:“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位病人,但站在我面前的却是健康的脸上浮现着微笑的神态坚定、体格强壮、肩膀宽阔的男子……他已经完全好了。”然而,就是这位疾病“已经完全好了”的凡·高,却在两个多月后开枪自杀了。

也许是那一声枪响让人们开始关注凡·高,开始认同他的画作,可他永远不能再为人们画画了。

■一代文豪高尔基去世之谜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之间,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

中国人民对高尔基并不陌生,他的这篇《海燕》还入选中国学生的语文课本,文中所表达的抗击暴风雨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中国人。这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抗争精神也正是高尔基文学作品中最核心的思想,他也因此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是20世纪的一代大文豪。

1936年6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高尔基逝世,全国人民陷入悲痛之中。其实,早在高尔基病危时,苏联政府就每天向全国人民发布病情公告。高尔基年轻时即患有肺结核病,以后时好时坏。到了晚年,肺结核病已十分严重,他的肺只有三分之一还有机能,同时患有老年性心脏病。斯大林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但未能挽救高尔基的生命。最终这位社会主义文学的巨匠和奠基人,终于永远地搁下了他手中紧握的武器。

然而,就在全国人民还沉浸在失去高尔基这位文学巨匠的悲痛之中时,苏联政府却突然宣布高尔基是被无产阶级的敌人谋杀而死。1938年3月,苏联政府在莫斯科对“右派和托洛茨基派反苏维埃联盟”进行公开审判,其中就包括审判谋害高尔基一案。作为被告的原共产国际执行委员、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布哈林供认:“联盟的联合中心内属于托洛茨基一派的那些人建议组织一次反对高尔基的敌对行动,因为他是斯大林政策的支持者。”布哈林解释说,不排除要从肉体上消灭高尔基的可能性。原内务人民委员雅戈达供认了谋杀高尔基的动机。他说,高尔基一直是斯大林路线的热情支持者和拥护者。托派要推翻斯大林政权,不能忽视高尔基在国内外的威望。高尔基既然不能脱离斯大林,“联盟”只好干掉他。

雅戈达供称,托洛茨基在1934年7月即指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从肉体上消灭高尔基”,并委托他具体执行。雅戈达网罗了高尔基的秘书克留奇科夫、家庭医生列文、著名医学教授普列特涅夫等实施谋杀计划。雅戈达指示他们,要让被禁止喝酒的高尔基尽量多喝酒,要让高尔基经常伤风感冒。

1934年5月2日,高尔基患了肺炎。克留奇科夫伙同列文、普列特涅夫先让高尔基喝了香槟酒,然后给他服泻药,使高尔基一病不起,从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站在被告席上的19名被告因为被指控犯有推翻苏维埃的重大罪行,除普列特涅夫被判处25年徒刑外,其余18人均被宣告处以死刑。

然而,许多学者却认为这次宣判又是一次“逼打成招”的结果。有传言说,布哈林在被捕后曾遭受酷刑拷问,但他拒绝认罪。内务部的审讯人员恫吓他说,如果他拒不认罪,他妻子和儿子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反之,如果他协助党把问题弄清楚,他的家属可不受株连,他本人也可从宽处理。布哈林终于屈服了,于是供认了种种犯罪事实。

而原内务人民委员雅戈达的证词更是几经变动,他先是说他谋害高尔基是属于情杀,因为他与高尔基妻子的关系暖昧,最后在受公开审判时,他又说谋害高尔基是政治目的。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猜测:雅戈达是否屈打成招?

然而,随着这些所谓的“谋杀者”的死去,这件谋杀案就成为一桩悬案,成为一个谜团。

随着历史学家对高尔基之死的深入研究,更多的人开始认可一种新的观点:是斯大林谋杀了高尔基。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1921年夏天,高尔基因病复发出国就医,甚至在列宁死后也不愿回到苏联,因为他打心底里不信任列宁的这位继承人——斯大林。直到1928年,高尔基才在苏联人民日益高涨的呼声中回国,而制造这些人民呼声的幕后主使正是斯大林。

然而,高尔基回国后,就完全陷入斯大林的监视控制之中。高尔基渐渐被与世隔绝了。但是,作家敏锐的目光通过普通老百姓的脸透视了这个国家所发生的一切,他渴望自由地呼吸,然而四周都是高墙。高尔基在精神苦闷时,常常自言自语:“他们包围了我,封锁了我,我简直要烦死了。”斯大林几次派人企图说服高尔基为他写传记,高尔基却总是礼貌地谢绝。

面对这样一个极具政治影响力的人物,斯大林的想法和许多最高统治者一样:既然不能为我所用,也不能为他人所用。于是痛下杀手。

然而,时至今日,也没有人能找出高尔基之死的真正原因。

■毕加索是纵欲而亡吗

在人类美术史上,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无与伦比。和凡·高等艺术家生前潦倒死后辉煌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然而,在这位艺术巨匠死后,人们不仅盛赞其卓越的艺术贡献,也对他的死因充满好奇:毕加索是纵欲而亡的吗?

毕加索是20世纪绘画史上拥有极高声誉的画家。他的作品既继承传统艺术,又具有独创性,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瑰宝。这位具有无穷创造力的人,有着鲜明的个性。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20世纪人类不息的探索精神,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1973年4月8日,他静静地离去了,走完了92岁的漫长生涯。1973年4月10日,他被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然而,对于毕加索的死因,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猜测:毕加索是纵欲而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呢?毕加索到底是不是纵欲而亡的呢?多年来,无数专家学者都想要解开这个谜团。

大多数人认为,鉴于毕加索生前有着太多的风流韵事,毕加索完全有可能因纵欲而丧生。

1988年6月,希腊女记者阿里亚娜·斯特拉辛奥波洛斯·赫因汤历经五年研究,在美国出版了一部毕加索的新传《毕加索,创造者和破坏者》,书中披露了这位艺术大师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在她的笔下,毕加索是一个粗暴专横、自私自利、不负责任、幸灾乐祸、诡计多端的人。书中曾提到毕加索与一名年轻的茨冈人搞同性恋,后来,这位茨冈人离开了他,他发誓要报复。阿里亚娜还写道,毕加索在巴黎大街上与一名17岁的少女玛丽·特里萨·沃尔特相遇,并对她说:“我是毕加索,您和我在一起会成为名人的。”在他与妻子奥尔加科拉瓦一起度假时,他也把玛丽安排到附近。白天,他让玛丽当模特儿;一到晚上,他就找借口溜出去与玛丽幽会。自此以后,毕加索就开始纵欲,成了一个可怕的男人。后来,毕加索又抛弃了玛丽。据阿里亚娜透露,该书中的许多素材都是由毕加索的前妻弗兰科斯·吉洛特·加龙省提供的,她是毕加索1943至1953年的生活伴侣。于是,很多人认为,长时期的纵欲是毕加索死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在《住宅与庭院》杂志上,艺术史学家和传记作家约翰·查理森也曾披露:在1915至1916年间,毕加索曾与一位名叫加布里埃尔·德佩尔·莱斯皮纳斯的巴黎妇女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罗曼史。查理森说,最令人惊奇的是毕加索曾在一张纸上写道:“我已请求善良的上帝允许我向你——莱斯皮纳斯求婚。”毕加索在这之前从未表现出对结婚感兴趣,尽管他后来有过两个妻子和许多情妇。

在艺术创作上,毕加索一生中从无数个女人身上得到过灵感。毕加索的创作热情、创作工作是在与最后一位妻子雅克琳结婚之后才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这位西班牙女子为晚年的毕加索营造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世界。如果没有雅克琳的存在,没有从她那里得到灵感,毕加索的最后十年就不会那样充实。从毕加索最后十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结婚带来的生活的安谧以及从比自己年轻40岁的妻子那儿得到的激励与迫近的死神之影的相互交错。

但也有人认为,毕加索是抑郁而死。据一些学者、专家的考证,在毕加索生命的最后一年,毕加索钟爱的雅克琳“神经不正常”,“安眠药服多了,简直像半个病人”。这使毕加索感到无限痛心,不能不影响到他的生活和创作热情。另外,晚年的毕加索处于创作力衰退的时期,从毕加索最后几年的创作实际来看,更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两个原因对毕加索的打击是很大的,可能他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抑郁而死的。

由于毕加索个性古怪,举动神秘莫测,对许多事避而不谈,人们无法知道他的生活真相。毕加索死后,又缺少详细的死亡报告,这就难免会引起后人的猜测和争议。自然死亡也好,纵欲而亡也罢,毕加索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

■马雅可夫斯基为什么开枪自杀

在个人创作灵感高峰的时期,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却以一声枪响告别世界。对于诗人的自杀原因,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猜测。

1930年4月14日上午10时15分,历史铭记下了这一刻。只因为在这一刻,苏联著名诗人、剧作家马雅可夫斯基在一声枪响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和遗憾。

那天,当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的卢比扬卡大楼内的人们正各自为工作忙碌时,却突然听到一声枪响。最终,人们在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房间里发现了倒在血泊中的诗人,他的旁边丢着一支手枪。致命的子弹穿透了心脏,一切抢救均告无效,才华横溢的诗人早已停止了呼吸。经多方检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诗人是自杀的。

自杀?一直以来都在为生活热情歌唱,曾被斯大林赞许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自杀了,这真是一个举世震惊的悲剧!这一悲剧震动了苏联文坛和社会各界,也震动了国际社会。人们在震惊之余,感到纳闷的是:像马雅可夫斯基那样平生追求进步,参加过地下斗争,坐过牢,经受过革命考验,并且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著成就的革命诗人,为什么会走上自杀的绝路?为什么这颗当代诗歌的太阳正在中午当顶的时候却自己突然沉落下去了呢?

多年以来,中外学者、文学史家都在致力于研究分析马雅可夫斯基自杀的原因和动机,并从各自的渠道、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许多学者认为,马雅可夫斯基的自杀原因是因为他波折的爱情经历。正如他在遗书《致大家》的信中,也说明他是由于个人原因而自杀的。诗人在遗书中曾提到“爱情之舟”,还多次提到莉丽亚、波朗斯卡娅。

莉丽亚是勃里克之妻,勃里克同诗人关系密切,而莉丽亚同诗人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她在诗人死后,曾公布过诗人从1917年9月到1930年3月给她的125封信和电报以及一些生活照片。她说:“我和马雅可夫斯基生活了15年——从1915年到他逝世。勃里克是我的第一个丈夫,我们是1912年结婚的。当我告诉他说,马雅可夫斯基和我相爱时,我们大家都决定永不分离。就这样,我和马雅可夫斯基走到了一起——既是精神方面在一起,更多的也是居住方面在一起——过着我们的生活。”

“爱情之舟”指的是1925年回法国的俄罗斯姑娘雅可芙列娃。1928年,诗人在巴黎和她结识并相恋。他曾动员她回苏联结婚,但却遭到拒绝。诗人回莫斯科后,仍不断给她写信。据公布的材料统计,从1928年12月27日至1929年10月5日之间,诗人给雅可芙列娃写了七封信和拍了25封电报,可都没有收到回信。1929年,诗人决心再去巴黎向姑娘求婚,可受到勃里克和保安部门的阻挠,未能成行。最终,雅可芙列娃嫁给了一个法国人,这对诗人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

这时,马雅可夫斯基又认识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年轻演员——波朗斯卡娅,两人相爱了。面对诗人的求婚,波朗斯卡娅拒绝了,因为她不愿离开她的丈夫,也不愿因离婚毁掉自己的事业。在这一刻,诗人对爱情的理想完全破灭。于是,他选择了在枪声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不少苏联和中国的学者、专家认为,马雅可夫斯基之死,主要原因与20世纪20年代苏联文坛的斗争相关。马雅可夫斯基是位革命诗人,列宁对他十分器重。可是,在20年代复杂的苏联文坛上,他却遭到诽谤和攻讦。托派反对他,唯美派反对他,官僚主义者不喜欢他。对诗人攻击得最凶,对他的心灵创伤最重的是“拉普”和“瓦普”(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同盟)中的宗派集团、托派分子。最终,在这种政治打压下,诗人的精神崩溃了,选择了自杀。

总之,促成诗人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爱情因素,也有政治因素。然而,更多的人认为,马雅可夫斯基的悲剧在于他在一个非抒情时代写抒情诗。

■名诗人叶赛宁是死于殉情吗

仅因为爱情上的坎坷,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抛下自己洋溢创作激情的生命,毅然投向死神的怀抱。然而,对于叶赛宁之死的原因,有人说是自杀,有人说是谋杀,难以定论。

再见吧,我的朋友,

再见,亲爱的,

你永远铭记我心间。

命中注定的分离,

预示着来世的重逢。

再见吧,我的朋友,

不必话别无须握手,

别难过,莫悲戚——

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

活下去,当然更不稀罕。

——谢尔盖·叶赛宁《生存不比死亡新鲜》

这首《生存不比死亡新鲜》是苏联著名抒情诗人谢尔盖·叶赛宁的临终遗言。1925年12月27日深夜,叶赛宁被发现自缢在列宁格勒的安格列捷尔旅馆,年仅30岁。这位被誉为“天才的农民诗人”、“大自然的歌手”、“俄罗斯的天才”的伟大诗人就这样以一个悲剧的形式离开了热爱他的人们。高尔基称他的死是“最令人难过的悲剧之一”。

而人们不解的是,谢尔盖·叶赛宁为什么要自杀呢?一般人自杀的原因,不外乎环境的困顿痛苦和心灵的敏感脆弱两种。但作家、诗人的自杀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的因病魔缠身,有的苦于恋爱问题,也有的出于一时的艺术上的冲动。而谢尔盖·叶赛宁自杀时正处于创作巅峰状态,并不具备事业危机的压力。

于是,人们将寻找谢尔盖·叶赛宁自杀原因的目光投向诗人的爱情世界。许多人都认为,叶赛宁的爱情悲剧是导致他自杀的根本原因。无法否认,诗人的爱情生活是相当不幸的。

1921年11月7日,诗人和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初次见面便一见倾心,迅速陷入热恋之中。不久,两人正式同居。1922年5月10日,在办理完结婚登记后,两人踏上了去欧美的旅途,开始了正式的“蜜月旅行”。但是,国外的旅行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各方面的严重差异,使两人为时不久的爱情和婚姻面临危机。尽管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艺术语言这个基础,可在出身、教育、年龄、性格等方面都差距甚远,两人在性格上明显缺乏和谐一致,加上他们还有一个很严重的语言障碍,思想感情便得不到及时而充分的交流,分手将是不可避免的。1922年秋,两人友好地分手了。

和邓肯分手之后,诗人重新回到旧情人别尼斯拉夫斯卡娅身边。这位多情而善良的姑娘原谅了诗人,她又像过去那样,将自己的爱无私地献给了叶赛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段复合的感情并没有两人所预期的那样和谐与安宁,两人再次分道扬镳。

不久,这位多情的诗人又跌入另一纷乱的爱情漩涡,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又向前走了一步。1925年3月,诗人遇见了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容貌出众的安德烈夫娜,并对其一见倾心。诗人那本来就易于冲动并且常常表现出爱情狂热的心灵再次失去了平衡。同年9月,他们正式结婚,诗人搬进了那豪华而又古香古色的宽大住宅里。令诗人大失所望的是,婚后生活并不像原来设想的那样美满。安德烈夫娜虽然出身名门,天资出众,但她既缺乏同诗人相匹配的艺术才识和见解,也没有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那种温情。到这时,诗人才真正感到当初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重要和可贵,他深深地感到实在有愧于她。然而,他又没有勇气再一次回到她的身旁,以取得她的宽恕。在万般痛苦的情况下,敏感的诗人终于走上了绝路,他要用死来报答心目中真正的情人。

从这些经历来看,叶赛宁“殉情”而死的可能性极大。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叶赛宁实际上是患精神抑郁症而自杀的。当年诗人死后,苏联的官方讣告曾说过:“叶赛宁是由于精神忧郁、心理平衡失调,于绝望中自缢而死的。”苏联著名的科学家若·麦德维杰夫在《谁是疯子》一书中,明确指出:“谢·叶赛宁、亚·法捷耶夫、欧·海明威、杰克·伦敦、谢·奥尔忠尼启则、德·阿·萨毕宁及其他不少受到尊敬的优秀人物都是在处于心理抑郁状态期间用自杀结束其生命的。”而且,据当时的史料记载,随着心境失调,叶赛宁的性格愈来愈暴躁,到后来竟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显得喜怒无常。经医院检查,医生认为他已患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

从叶赛宁的诗歌创作实践来看,特别是到了后期,诗人已陷入色情颓废诗歌的泥坑,集中反映了他精神上的极度颓唐和创作上的严重危机。不少诗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孤独而忧伤的情绪,成为以情绪颓废、放荡不羁、玩世不恭为标志的“叶赛宁性格”这一专有名词产生的口实。正是诗人强烈而固执的小农意识和田园牧歌式的忧伤,导致了他厌世自杀的悲剧。

还有人认为,诗人不是死于自杀,而是被谋杀的。

叶甫盖尼·切尔诺斯维托夫是苏联著名的法医、精神病专家、苏联哲学学会的学术秘书,曾长期从事叶赛宁死因的研究。经过调查验证,他认为,叶赛宁是个精神状况理想、神经非常健全的人,不可能因为心理抑郁而自杀。而且新闻报纸所刊登的诗人死亡照片上明显可以看出,死者的额头和鼻梁上有一块很大的凹痕,这显然是被猛击所致。此外,死者脸颊还有一条横向抓痕,按规律,它是纵向的才与自缢的情况相符。这说明,诗人实际上是被来自身后的绳索勒死的。

谢尔盖·叶赛宁究竟因何而走上自杀的道路,结束自己年仅30岁的正值辉煌的人生,还有待人们继续思考和研究。

■“硬汉”海明威自杀之谜

海明威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就是: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也许,是他担心自己被打败,从而自杀身亡,毁灭了自己。但猜测永远是猜测,至今无人揭开海明威自杀的谜底。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一生写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以及《老人与海》等。在他的晚年,由于发表了《老人与海》等不朽之作,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有人认为,海明威是勇敢甚至比一般人想象中更勇敢的人。他的一生多彩多姿,就好像他笔下的醉汉、猎人、勇敢的士兵、职业拳击手、斗牛士等。谁也不会想到,这位闻名世界的大文豪竟然在1961年7月2日,用猎枪悄悄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明威为什么要自杀呢?这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

有人认为,海明威自杀是“精神抑郁症”造成的。海明威长期忽视甚至糟蹋自己的健康,致使他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他无法忍受病痛使他“丧失尊严”,他要以自杀的方式来与疾病作最后的搏斗,并以此来维护自己那种“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击败”的男子汉的“尊严”。

另一种观点认为,海明威是因为对自己才思枯竭感到绝望而自杀。海明威在发表《老人与海》并得到殊荣以后,其精神上受的压力越来越难以忍受。他由于怀念非洲那段充满无限乐趣的狩猎生活,再度前往,结果两次遭遇坠机事件。虽然大难不死,但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却更加深了。由于频繁的电疗,海明威的记忆逐渐衰退,导致他的自传性作品《流动的圣餐》的创作陷入困境,因而选择了自杀。海明威赞同尼采的观点:“适时而死。死在幸福之峰巅者最光荣。”在海明威辞世之前的长达14年间,美国作家哈奇诺一直是他的密友,对他的冒险、言谈、梦想以及梦想的幻灭都有较多的了解。虽然哈奇诺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海明威为什么自杀,但从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尤其是晚年的生活,人们仍然可以洞察出一些他消极的迹象。他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就是: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也许,是他担心自己被打败,而毁灭了自己。

海明威自杀的起初动机始终没有定论,他在自己的遗嘱中是这样说的:“我所有的希望已破灭,我那意味着一切的天赋如今抛弃我,我辉煌的历程已尽,为维护完美的自我,我必然消灭自己。”但是,人们并不完全相信他自己对这一行为的解释。

2000年7月,人们从一本新出版的海明威传记中窥见了这个谜团的冰山一角。这本传记的作者是肯尼思·林。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海明威在其成名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种我们今天所说的ED(勃起功能障碍)一直困扰着他。这种疾病严重地影响了他与几任妻子的关系和他相当一部分的家庭生活,海明威对自己的ED症感到非常绝望,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肉体消灭,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海明威的自杀之举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必然性。

纵观海明威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生活和创作一直都和ED对他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ED首先将他的人格扭曲了,继而这种人格的扭曲又被带入他的行为和创作中,最终彻底毁灭了他。如果肯尼思·林的论述能够成立的话,或者说海明威的确是一个ED患者,那海明威在各种作品中刻意为自己塑造的“硬汉”形象只不过是掩盖自己疾病的幌子罢了。

难道这就能说明海明威自杀的原因吗?似乎海明威的自杀并不这么简单,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我们未知的东西。

■好莱坞明星赫德森之死

193公分的挺拔身材、俊朗帅气的外形,让罗克·赫德森得以成为美国好莱坞的著名男星,更成为当时全球少女心中的“万人迷”。可在这俊朗的外表之外,赫德森的内心却是黑暗的。他不仅宣称自己是同性恋,还死于艾滋病。然而,热爱他的影迷们却不愿意相信。

美国好莱坞著名电影男星罗克·赫德森以俊朗外表及193公分的挺拔身材走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与红星桃乐丝·黛合作《枕边细语》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爱情喜剧,并以《巨人》一片获奥斯卡男主角提名。1958年,在美国好莱坞有“万人迷”之称的罗克·赫德森更是当选年度最受欢迎的男星,成为全球少女的梦中情人。

1985年10月2日,赫德森在贝弗利山的寓所中突然死去,死因是艾滋病,终年59岁,从而结束了辉煌的明星生涯。消息传来,好莱坞圈内人士无不感到哀伤与不安。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与夫人南希对赫德森的不幸逝世也表示了诚挚的哀悼。然而,人们却并不愿意相信这个在银幕上充满浓郁的传奇色彩、成为众多影迷崇拜的偶像的赫德森,会因为艾滋病而死。多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在致力寻找赫德森之死的真相,然而却收获不大。

赫德森原名洛伊·弗兹杰罗。21岁那年,他因身体魁梧、仪表堂堂,被当时的经纪人威尔逊看中,引进影坛,并为他取艺名罗克·赫德森。这个名字兼含巨石与大河之意,极投合50年代美国民众凡事讲究“大”的风潮,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赫德森那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因而使这个默默无闻的青年一下被捧成名噪一时的明星。可赫德森对这个艺名一直不满,认为它未免太哗众取宠了。但几十年来,赫德森三个字已深植影迷心中,不容更改了。从艺名这件事上,充分反映了赫德森那种为了迁就现实环境而不惜掩盖个人喜好的个性与心理状态。

从影后,赫德森从未传出半点绯闻,这在喜爱他的影迷心中留下了十分好的印象。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位英俊硬朗的好莱坞影星居然是一位同性恋者。据赫德森的一位密友透露:“赫德森一直就是同性恋者,我想早在他20岁成年时就是了。”同性恋,是导致赫德森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追究赫德森同性恋心理的产生根源,要从他饱受折磨的童年生活说起。母亲生下赫德森不久,父亲便弃家而去。后来母亲再嫁,继父对他非常严厉,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缺乏父爱中度过的。毫无生气的家庭,使他心理上备受压抑,养成了他那种怪僻的性格,也最终导致他成年后偏离常理的性取向。

因此,赫德森从踏入影坛开始,就一直扮演着双重性格的角色。他一方面接受安排,成为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另一方面却又沉湎于同性恋中。到了赫德森该结婚的年龄时,环球影业公司考虑到如果不叫赫德森成婚,反而会引起人们的怀疑。加上专门以报导丑闻起家的《权威》杂志似乎已有所风闻,频频威胁要公布赫德森私生活的真相,吓得环球影业公司立刻与其进行私下交易。

为了保住赫德森的形象,使他继续为公司赚钱,他们便将那篇报导移花接木到另外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小明星身上,同时紧急安排了一场婚礼,让赫德森娶了他的经纪人的秘书菲丝小姐。为不惊动新闻记者,两人直到法院下班前三分钟才赶去办妥结婚登记手续,随即住进一家旅馆,以极简单的仪式举行了婚礼。完婚之后,对外发布了闪电式的结婚新闻。然而,这场没有感情的婚姻不可能扭转赫德森根深蒂固的同性恋性取向。尽管电影公司时常把一些这对夫妻伉俪情深、相敬如宾的假照片公之于世,欺骗观众,使得赫德森的形象更加完好,但这场名存实亡的婚姻深深地折磨着赫德森和菲丝。赫德森面对公司的知遇之恩,不敢有丝毫反抗,而菲丝尽管也在为维持这场婚姻作出种种努力,但都失败了。终于,这段婚姻维持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后宣布结束。自此,赫德森一直单身。

1985年,赫德森终于忍受不住心中的压抑与折磨,突然公开向外界宣布自己是同性恋者的消息,同时宣布的还有他已患艾滋病的消息。整个好莱坞圈内的人都十分震惊。但自1985年以后,赫德森的健康状况直线恶化,体重从100公斤下降到70公斤,两颊深陷、双目失神。这当然引起人们进一步的怀疑: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患上这种绝症的呢?不少人想揭开这个谜底,但却始终未能如愿。

然而,又有人认为赫德森是死于自己绝望的心态。据赫德森的一位密友说,他虽然患了艾滋病绝症,但不足以立即会死,他是被自己推进坟墓的。“确知罹患艾滋病之后,赫德森并没有收敛他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不但酗酒,香烟也一根接一根的,更频频出入同性恋酒吧。他仿佛已知来日不多,所以加倍地疯狂挥霍自己的生命,一死或可解千愁吧!”其实,赫德森经全球抗艾滋病最权威的医疗机构巴斯特医学中心用最新的抗艾滋病剂HPA-23治疗,病情已得到控制。若赫德森能与医生配合,再活上几年也并非不可能。

或许,对于赫德森的死因,赫德森的姑母的话更有启发:“是这个社会毁了他,花花世界的诱惑太多了。你无法知道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一旦走进这个花花世界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玛丽莲·梦露为何香消玉殒

玛丽莲·梦露的经典形象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她与肯尼迪总统的绯闻也被传得沸沸扬扬,她的死真的与肯尼迪有关吗?

玛丽莲·梦露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电影女演员之一。1962年8月5日凌晨,玛丽莲·梦露被发现死在家里。洛杉矶警察局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往梦露的寓所。当时,玛丽莲赤裸地平躺在床上,脸部盖在枕头下,手里还握着电话筒,两条腿直伸着,床边散放着一些安眠药药瓶。药瓶的出现仿佛暗示着这是一场典型的自杀事件。经过一番仔细检查,梦露的心理医生格尔森大夫确认梦露是因为吞服过量的安眠药而死,死亡时间在凌晨1点左右。

当时正是梦露生命中最辉煌的时代,她不仅在演艺事业上大红大紫,如日中天,而且她的努力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从一个美艳的“花瓶”走向演技派明星。她还被评为20世纪60年代最受欢迎的十大名人之首。在风头正劲的时候,她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

有人认为,虽然梦露表面上风光无限,是所有男人心目中的完美情人,可是,梦露的演艺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以性感的形象亮相银幕,迅速走红,但也在人们的心中留下“花瓶”的不利印象。虽然后来她经过努力,使很多人承认了她的演技,但好莱坞并没有给她任何奥斯卡的提名,这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她的婚姻生活也不如意。在1961年,她曾两次吞服大量安眠药,还被送进过精神病院。许多人认为,演艺道路的不顺,以及对家庭生活的失望,使梦露的性格敏感而脆弱,万念俱灰之下选择了自杀。

但是,许多人不同意梦露自杀的说法,纷纷提出各种质疑。首先,有人研究了梦露的验尸报告,发现其中漏洞百出。报告提到梦露一次吞服了47颗安眠药,可同时又说她的胃几乎是空的,没有任何安眠药残留物,只有20毫升的呈褐色的液体。更诡异的是,据说梦露的尸检报告最初长达723页,后来却不知为何减少到54页。因此,人们渐渐相信了这样一个传说:梦露不是自杀而是他杀。

对于梦露的死,她的前夫罗伯特·斯莱泽提出强烈的质疑。梦露死后,他到现场查看时,发现梦露卧室外面落下一些玻璃碎片。如果当时梦露的私人医生格尔森为了拯救梦露破窗而入的话,玻璃片应该落在室内而不是室外。另外,梦露的一本红色日记也不翼而飞,这个日记本记载着梦露与肯尼迪兄弟的一些交往情况。这些缺失的内容使得整件事越来越不像所谓的自杀事件,而更像一起严密策划的谋杀。

梦露的房间里不仅丢失了日记本,她死前三小时的通话记录和部分电话簿也不翼而飞。梦露死时手里握着电话,她曾经和谁通过电话?一位记者向电话公司索要一份梦露电话录音磁带上通话号码的记录副本,希望由此得知梦露死前曾对谁打过电话,却被电话公司告知这一资料已被联邦调查局扣押。这就更令人怀疑,政府为什么会插手一个女明星的自杀?难道这一切与梦露的情人肯尼迪兄弟有关?

据说,梦露生前与总统约翰·肯尼迪及其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的关系非同一般。1961年,梦露结识了肯尼迪兄弟,并与他们过从甚密。梦露经常戴着假发和墨镜,手里拿着一本速记本,扮做秘书模样与约翰·肯尼迪约会。在肯尼迪总统45岁的生日庆祝会上,梦露特意为他演唱了《祝你生日快乐》和《谢谢你记住我》两首歌。但不久以后,总统的弟弟罗伯特和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警告肯尼迪,他与梦露的暧昧关系已经被黑手党掌握。肯尼迪只得与梦露断绝关系,但梦露仍不断给肯尼迪打电话、写信,甚至威胁他要向媒体披露二人的关系。这让肯尼迪非常恼火。

后来,为了摆脱梦露,肯尼迪总统派他的弟弟罗伯特去当说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负命前去的罗伯特与梦露一见钟情。不久,梦露就对外公开宣称她爱上了罗伯特,罗伯特也答应会和她结婚。可很快两人关系出现裂痕。心有不甘的梦露扬言要召开记者招待会,把她与肯尼迪兄弟的事抖出来,但很快她就自杀身亡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梦露的神秘死亡与肯尼迪家族有关。

在梦露死亡前的两周,即7月20日,她曾在洛杉矶偷偷地做了堕胎手术,这个孩子的父亲是罗伯特·肯尼迪。引人注目的是,有人声称看到了在梦露死前,有一个貌似肯尼迪的人与另外两人潜入梦露的住所,其中一人的手里提着黑色医药箱。后经史学家查证,那个人很可能就是肯尼迪本人。另据知情人士透露,梦露的管家在她死后数小时中,做了一次大清扫,清洗了梦露所有的衣物,并丢弃了大量的垃圾。更奇怪的是,这样一个佣人,竟在60年代三次赴欧洲旅游,其背后显然有人给予经济支持,或者可以说是某种回报。

梦露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到现在也没有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她陷入政治这滩浑水中,就注定了她的人生充满秘密。

■加加林坠机之谜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飞行的人。他曾经成功地驾驶飞船翱翔太空,被人们予以“英雄”、“战士”等各种美称。可就是这位太空英雄,却在一次驾机飞行中丧生,让世人惊讶不已。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在这次历史性的飞行之后,加加林荣获列宁勋章并被授予“苏联英雄”和“苏联宇航员”称号。

加加林荣登全球报纸的时候只有27岁。这位集体农庄工人的儿子爱家、幽默,有着明星般的外表,他一下子就赢得一代俄罗斯人的仰慕。正当加加林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时候,灾难发生了。1968年3月27日,他和飞行教练员谢廖金在一次例行训练飞行中,因一架双座喷气式飞机坠毁而罹难。

加加林驾驶的米格-15歼击教练机的性能被公认为是最优越的。当时,苏联针对该机配置的所有飞行设施都完美无缺,而且就在飞机坠地前,一切状况也再正常不过。飞行员的训练是经过严格考察与督促的。飞机上的所有设施都没有出现故障,坠地前的飞机没有起火、没有爆炸,电路、氧气也都畅通无阻。加加林在飞机坠地前一分钟还和指挥中心保持着清醒理智的联系,身上没有任何中毒及催眠的征兆。那么,这起事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最让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两位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事故发生时居然没有从飞机上弹射出来。

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成立了事故调查委员会,大约有200名专家参与其中。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后专家认为,1968年3月27日飞机飞行准备工作完全是按照现有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的。调查委员会查明了飞机与地面相撞时的状态。当时,飞机在两层云带空域里飞行,看不见地平线。返航时,可能发生了某种突发事件,使飞机几乎是垂直俯冲下来,加加林和谢廖金想尽最大努力使飞机退出俯冲状态,但当时飞行高度只有250~300米,时间也只剩两秒钟,飞机就这样坠毁了。

由于最后调查人员确认飞机在与地面碰撞前,所有系统都工作正常。因此,一时间,针对飞机坠毁的原因出现了多种不同版本的猜测:有人怀疑飞机在空中发生了爆炸;有人怀疑是机舱密封出了问题;也有人称可能是异物进入发动机;甚至有人认为加加林和谢寥金是酒后驾机;有人怀疑飞机是与飞行区域内的气象气球碰撞后失事的;还有另外一些人则怀疑加加林是被害死的;甚至还有说加加林遭到外星人的绑架;还有的说他在坠机后幸存了下来,并于1990年死于一家精神病院中。因为他们不愿意相信,一个能把宇宙飞船都玩转的人,竟会死在一架飞机上。

飞机坠毁后不久,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禁止公布调查结果,并下令将长达30卷的调查报告束之高阁。政府规定,调查人员不得发表总结性结论,理由是它危及国家安全。随着苏联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让整个事件渐渐被遗忘。

迄今为止,就连加加林的直系亲属也未被告知其死因。加加林的母亲安娜不得不怀疑,儿子是不是被勃列日涅夫政权谋杀的。

苏联已退役的飞机工程师伊戈尔·库兹涅佐夫曾在1968年参与过苏联政府对加加林坠机原因的调查。2005年,他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程序,设法解出飞机最后时刻的飞行轨迹和精确飞行路线,完成了加加林坠机事件的模拟。他相信自己找到了这次灾难的真正原因。

库兹涅佐夫称,他利用最新电脑程序确定了米格-15失事时的飞行轨迹和飞行参数,最后得出结论,加加林飞机座舱的通风阀门并没有关好,导致机舱出现漏气。当加加林和谢廖金在高空中发现这一故障后,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开始快速下降。他们当时以每秒钟145米的高速下降,苏联航空专家那时认为这一速度是安全的。然而,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一速度充满了危险,导致加加林和谢廖金昏厥,甚至没能通过紧急弹射座椅逃出生天,“无人驾驶”的飞机最后冲向地面。

作为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加加林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也许关于他坠机的原因还将继续讨论下去,但人类进军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止,因为加加林已经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歌星列侬被刺身亡之谜

“甲壳虫”乐队在全世界有无数的粉丝,然而,正是这无数粉丝中的一人,枪杀了人们最为喜爱的歌坛巨星列侬。他是出于什么目的枪杀列侬的呢?

列侬是闻名于世的“甲壳虫”乐队的创始人。“甲壳虫”乐队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英国,60年代主宰了摇滚乐。自1963年至1970年,该乐队发行了18套唱片。他们在摇滚音乐方面的创新,他们像拖把似的长头发,他们随性的服饰,都成为青少年狂热追捧的对象。1965年,英国政府特意为乐队颁发了大英帝国勋章。乐队在顶峰时,又向好莱坞影坛进军。在短短几年中,他们拍摄了《“披头士”来表演》、《啊!啊!啊!》等数部音乐片。而列侬更是乐队的核心成员,他不但演唱出色,而且创作了不少迷人动听的歌曲。许多代表作品被灌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流传,使列侬名声大振,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歌迷和崇拜者,许多人以能得到列侬的签名为荣。

1980年12月8日的深夜,约翰·列侬在纽约达科他寓所门口被人枪击致死。12月14日下午2点,全球的列侬乐迷集体为他致哀十分钟。列侬死后,全世界都为之震惊,成千上万的人在哀悼他,人们悲痛、惊叹、沮丧、愤怒,因为列侬是一代人的象征。

事后查明,谋杀列侬的是一个在佐治亚州出生、住在夏威夷的25岁青年马克·查普曼。他于谋害列侬前两天赶到纽约,住在离列侬家有九个街区的基督教男青年会里,开始和许多崇拜者一起等在列侬的住所门前。星期六晚上,查普曼叫了一辆出租车,叫司机把车开到洛林威治村。星期一下午,查普曼找到列侬,请他签名。列侬急速地把名字草草签上,随后钻进一辆等着的汽车去录音场录音。

12月8日夜晚,查普曼在列侬的公寓门口等到了列侬。查普曼在黑暗中叫了他一声。列侬刚要转过身去,只见穿着黑雨衣的查普曼突然从阴影里冲了出来,举枪朝列侬射击。第一发子弹射进列侬的胸膛,查普曼接着又开了至少三枪。查普曼被捕后被判处终身监禁,并且在2000年以前不得假释。但法律的公正却无法弥补失去列侬的损失,这是全世界的巨大缺憾,列侬无与伦比的智慧、优美动人的歌声永远地失去了。

由于刺杀事件是在突然的情况下发生的,致使人们对事件的发生充满疑惑:凶手为什么要杀死列侬?这是不是一次蓄意谋杀?

有人认为,列侬因拒绝为可能是歌迷或崇拜者的凶手签名时,便遭到恼羞成怒的凶手枪杀。但警察抓住查普曼的时候,发现他身上还带着列侬签过名的纪念册。有人推测查普曼可能是个偏执狂或是歇斯底里症一类患者,这些人在情绪激动或获得某种东西后便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列侬的遗孀小野洋子认为,凶手可能是想用制造轰动的事件来使自己出名。于是,凶手选择了名震世界的约翰·列侬。

有的艺术界人士认为列侬被枪杀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主张。列侬和其合作者所创作的歌曲使很多人反对摇摆舞音乐的欢乐和奔放,尤其是那些艺术主张与“甲壳虫”乐队相左的人们。“甲壳虫”的成员认为,速度缓慢的歌曲可以使心脏停止跳动,而速度快的歌曲则成为机智、庸俗的爱情和高度寓言式的冒险的刺激元素。这些歌曲合在一起,便成为一代人的最大的希望和最美的梦想的集合体。这种艺术实践和主张,无疑具有鲜明的挑战意义,自然会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忌恨。另外,列侬和“甲壳虫”乐队其他成员相比,更加倾向政治,其后期的作品包含对社会的评论。列侬还是一个参加和平运动的积极分子,从而不为传统所束缚。所以,这一切都说明,列侬常会处在易受攻击的地位,甚至有被杀的可能。

事实上,不管是在录音室里,还是在音乐会上,列侬曾多次遭到别人攻击,生命受过多次威胁。早在1964年,在法国举行第一次“甲壳虫”音乐会时,列侬在后台收到一张条子:“我要在今天晚上9点钟把你打死。”据此,不少人推断查普曼很可能是一个言行和列侬大相径庭的人,故而枪杀了列侬,或者他是受雇于人的凶手。

在列侬死后的数年内,他的影响和声誉与日俱增。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列侬生前没有发行的一些曲目还在陆续面市,他在1972年参加的一次慈善演出的录像也被很多乐迷收藏。另外,为了纪念列侬,乐队的几位创始成员还于1995年重新录制了乐队在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几首老歌,这些歌曲后来都作为新歌登上1996年的排行榜。但时至今日,列侬遇刺的真相仍然是个谜。

(https://www.bqduo.cc/biquge/77_77616/c4190128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