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大全集 > §第一章 揭秘常见异常心理

★第一节认识常见异常心理

什么是常见心理异常

常见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平时人们所说的“心理困惑”、“心理困扰”等,指的就是这种常见心理异常,也常常被简称为“心理问题”。

常见心理异常是人们在人生的各年龄阶段都会遇到的普遍的心理失衡状况,如青年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身心成长、人格发展中产生的学习焦虑、交往障碍、恋爱困扰等心理问题,成年人的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事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等等。

常见心理异常的特点

常见心理异常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心理异常相比较,通常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情景性

常见心理异常常由特定的情景所诱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关。也就是说,常见心理异常的发生仅局限于某种或某些情景刺激而尚未泛化,情景刺激具有特定性。例如大中小学生考试时的过度紧张反应(看错题、看漏题、回忆不起复习过的知识内容等),是由考试情景诱发的,与考试气氛紧密相关。这种紧张反应在其他各种非考试情景中通常不会出现。情景性的心理反应失常,在正常的活动中虽然也时有可见,例如第一次登台演出、第一次独自驾车外出等,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紧张反应,即正常心理活动中的紧张反应等心理反应失常,与某种情景也紧密相关,但这种性质的心理反应失常,通常可以通过不断适应某种情景而逐渐减少以致最终消失。经常登台演出,经常独自驾车外出,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而不再出现紧张反应。同时,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心理反应失常,在各种”第一次”或具有相当刺激性的情景中都会出现,其程度和表现也大同小异。然而常见心理异常的异常反应则不然,不仅只对某种特定的情景作出异乎寻常的强烈心理反应,以致不为常人所理解和认同,而在其他情景即使是在“第一次”或具有相当刺激性的情景面前也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似乎只对某种特定情景(例如考试情景)“情有独钟”。而且某种特定情景反复出现,也难以通过不断适应而逐渐减少异常反应,甚至还会出现“越演越烈”的趋向,以致最终演变成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二)偶发性

绝大多数常见心理异常并不经常或持续出现,而是偶发的、暂时的。这一方面是指脱离某种特定的情景,常见心理异常就不复存在,例如对考试情景会产生强烈紧张反应的学生,在大多数非考试情景下都表现正常。而某种特定情景并非经常或持续出现,因而常见心理异常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显现。同时,在某种特定情景下,有时也会不出现异常的心理反应,或者这种反应比较微弱。另一方面是指常见心理异常常常会自行缓解,或者是出现异常反应的频率逐渐减少,或者是强度逐渐减弱,或者是一段时间后自行痊愈。当然常见心理异常也可逐渐演变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三)无病理性变化

常见心理异常的心理状态没有病理性变化,即精神活动正常,不存在智力迟滞、情绪淡漠、病态自信等心理过程障碍以及由心理过程障碍引起的怪僻、对立、麻木等行为障碍,不存在朦眬、梦幻、嗜睡、昏睡、昏迷等各种层次各种程度的意识水平降低和丧失现象,不存在对时间、地点、人物识别错误的“定向力缺损”,不存在否认自己心理问题的“自知力缺乏”。

具有常见心理异常的人,其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在通常情况下给人的感觉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特定情景下出现了常见心理异常的某些征象,通常也不认为是一种心理异常的表现。其原因就是不存在与常人比较有明显不同的病理性精神症状。

附:常见心理异常测试

(一)常见心理异常综合诊断测验

为了明确你是否确实存在常见心理异常,请你进行“常见心理异常综合诊断测验”。你只需在下面的22个描述中,依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回答“是”、“否”既可。

1.你最近是否感到闷闷不乐,常给人一种心事重重的感觉?

2.你是否总担心糟糕的事情发生?

3.你是否总是对人怀有戒备之心或者是对他人的不幸无动于衷?

4.你是否在公共场合因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

5.你是否总是心急如焚?

6.你是否经常自怨自艾、悲观失望?

7.你是否经常疑神疑鬼?

8.你最近是否总感到空虚无聊?

9.好长一段时间,你是否总是无端烦恼?

10.你是否经常感到无精打采?

11.你是否有时会失去方向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不知道身边人都是哪里来的?

12.你是否有不知所措的时候?

13.你最近是否有身体难以忍受的一样感觉?

14.你最近是否在挫折面前经常一蹶不振?

15.你是否常常相处风头,炫耀自己?

16.你最近是否对事物失去兴趣,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

17.是否不论怎样眉飞色舞、情绪高涨都不适合你?

18.你最近是否喜怒无常?

19.你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怒吗?

20.你最近是否感到了无生趣,情绪持续低落?

21.你是否很长时间对什么都很麻木?

22.你最近是否即使对自己有切身利益的事情也不关心?

(二)测验记分与测评结果分析

选“是”记5分,选“否”记0分。

将测验中你选“是”的选项加起来,看看有多少个,每个记5分。所得的总分就是你的“常见心理异常综合测验”的总体得分。这个得分说明你是否具有常见心理异常。分数的意义如下:

如果你的得分在80分以下,说明你心理上没有异常,不存在任何心理障碍;

如果你的得分是81—100分,说明你具备一些常见心理异常的特征,但只要平时自己注意,并不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你的得分在101分以上,说明你存在常见心理异常,可能会影响你的生活与工作。建议你深入分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矫正自己的心态,同时运用本章提供的方法进行矫正。

★第二节常见心理异常的自我诊断与调适

自卑:总觉得自己不行

(一)问题描述

李蔚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她是单亲家庭的独生女儿,个子高挑,五官秀丽。李蔚在学校自觉遵守纪律,没有任何迟到、旷课的现象。上学、放学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在教室往往也是一个人独自在座位上发呆,很少与同学交谈,上课经常开小差,心不在焉。平时遇到老师同学也不打招呼,老是想着回避他人的目光。总之,那副可怜楚楚的样子与她漂亮的外表极不相称。

李蔚的童年是幸福的。父亲是市桥电机厂的职工,母亲是幼儿园的老师,虽然经济上并不很富裕,但那种小康生活让一家人乐也融融,这时,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李蔚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然而一场意外在小李蔚读五年级的时候发生了,她的妈妈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身亡。这一打击犹如晴天霹雳,给年幼的李蔚带来重大的创伤。以后,李蔚变得郁郁寡欢,不愿与他人交往,越来越不合群,学习上也因自卑孤独而使成绩一落千丈。随着后母的出现,李蔚这种情况更加变本加厉。

(二)问题分析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种缺陷或者短处,而是不能悦意容纳自己,自惭形秽,常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郁郁寡欢,常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意与别人来往,只想和人疏远,缺少朋友,甚至内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思,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劳,心灰意懒。

一般来说,自卑感的产生与主客观因素和自我评价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表现有三:

1.胆怯封闭。一些人由于深感自己不如别人,在与人交往或者从事某项事业中必败无疑,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与竞争,不干有风险的事,坚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闭自己,越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造成不良循环。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卑的人很少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一些有激烈竞争的事业中更难觅其芳踪。

2.自傲逼人。即人们常说的过分的自卑以过分的自尊表现出来,尤其当屈从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时,就采用好斗方式。有自卑感的人,他们比任何人更注意不让自己被别人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认为别人可能会发现时,便采用这种好斗的方式阻止别人的了解。人们常发现这种人动辄就会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寻找借口衅事。其实,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反而暴露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3.跟随大流。丧失信心之人,常对自己的决定缺乏自信,便随大流以求与他人保持一致,去应验一句“人随大流不挨罚,羊随大群不挨打”的古训。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努力寻找他人的认可。我们发现对自卑者来说的一个“规律”:他们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别人是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这样做会让人笑吗?会不会被认为是出风头?在做了事之后,又想:不知会不会得罪人?如果刚才不怎样做就会更好等等。总而言之,求同心理极强。

下面一些想法是自卑者的典型心理:

1.消极地看待问题,凡事总往坏处想。自卑者最难忘怀的便是失望与厄运。他们整天想着消极的事情。

2.总是自怨自艾与自责。

3.意志消沉。自卑者的意志是消沉的,他们心情沉重的原因之一是“背负情感包袱”。他们像负重的牲畜一样,把没有解决的老问题、老矛盾背在身上,天天翻来覆去地念叨那些烦恼的事情。

4.多疑,对别人和自己的信心都不足。

5.高兴不起来。如果你对于生活前景的看法是消极的,你就不可能快乐。对于情绪消极的自卑者来说,几乎根本没有过欢笑愉快的经历。他们把现实可能享受的欢乐也失去了,因为他们还在回味昨日不愉快的经历,沉溺于痛苦之中。

6.老是想着扫兴的事情,一旦看到别人热情地去做某件事,会觉得不可思议。

7.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当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别人长大而自卑;当我们大的时候,却发现别人比我们更有钱;当我们有钱的时候,看到别人比我们更年轻力壮,这些都会在我们心底里产生自卑。这样看来,自卑其实是不可怕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卑也是推动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但是,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自卑,而不愿意去进行自我突破的话,那么自卑对你来讲就是非常有害的。

在现代社会变化剧烈而竞争残酷的状况下,任何人都会不断地遭到自卑感的冲击,尤其是当以往在许多方面逊于自己的人、如今却优越地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的心理会严重地失衡,那种自卑感更是难以忍受。

可是自卑并不是错。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非什么坏的情感,或是变态的征兆。相反,它是每个人在追求更加优越的地位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像孩子那样利用自卑做借口逃避现实,事事依赖他人,还是勇敢地克服和超过自卑,走向成功的人生?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第一种人自惭形秽,被自卑所压倒,在消沉中委靡不振,在忧郁的情绪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形成恶性的“自卑情结”。第二种人由于刺激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反抗心理,急于改变自卑的地位,不顾他人的利益,极端的自私,形成专注于自我的狂热的“优越情结”。这是和极端的自卑者完全相反的人格类型,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同时过分妨碍他人,往往也遭到失败的结局。第三种人是上述两者的中间型,他既正视自己的自卑,注重克服和超越,更清楚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人之间既有冲突,也有合作,而自我的成功就需要在合作中达成,需要兼顾他人的利益。这是一种理性的健康的优越人格。看看当今的社会,这样的人才会如鱼得水,无往不胜。因此对于一个自卑者,如何调适自卑心理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解决之道

处方一:勇敢地战胜自卑

战胜自卑,首先要承认,自卑情绪人皆有之。实质上,一个人并非在每个方面都能出类拔萃,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在某些时候的某些方面有不如意的感觉,出现自卑也是正常的,大可不必以此为耻而自暴自弃,更犯不着用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去掩饰,那只是自欺欺人。

战胜自卑就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我们以己之长去比别人之短,就能发掘出自信,可以在客观地认识短处和劣势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可以将自己最满意的事情、最引以为荣的优点和令人瞩目的成绩,炫耀于心中的“荣耀室”,从而反复地刺激和暗示自己“我还可以”、“我能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斯威尔说:“人的所有行为、感情和举止,甚至才能,与其自我意象是一致的。”如果能将“我还可以”、“我能行”的心理暗示,不断地渗透到自己人生的各个方面,便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就能培养出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的那份自信。

首先,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别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马克思曾说过,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

其次,要正确地表现自己。心理学家建议:有自卑心理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任何成功都能增强自己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换言之,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中表现自己,确立自信心,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卑心理。

再次,设法正确地补偿自己。盲人尤聪,瞽者尤明,这是生理上的补偿,人的心理也同样具有补偿能力。为了克服自卑心理,可以采用两种积极的补偿:其一是勤能补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这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其二是扬长避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读达尔文、济慈、康德、拜伦、培根、亚里斯多德的传记,就不难明白,他们的优秀品质和一生的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这样促成的。人的缺陷,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关键是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下定决心,讲究科学方法,因势利导,就会使自己摆脱自卑,逐渐成熟起来。

处方二:从自卑中超越自我

一个人由于缺乏成功的经验,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消极的自我暗示又抑制了自信心,加上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恶劣的生活境遇等等原因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这种心理常表现为抑郁、悲观、孤僻。如果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抑制人的能力发展。那么如何来超越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其次,增加成功经验。一个人成功经验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越强。可见,通过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可以使自信心得到增强和升华。对于自卑的人来说,重要的是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增加成功的经验。这可以由小由少做起,确保首次努力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已遇到困境,感到自卑时,则可改做一件比较容易成功,或者自己愿意并有兴趣的活动或工作,以便增强信心,免除自卑。

再次,多向名人学习。多读些有关名人成功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曾被自卑感困扰的名人的事迹,从中获得克服困难的经验,进而鼓励自己加强自信,发挥所长,集中精力,矢志不渝地达到目标。这样,自卑心理也会不驱而散。

最后,学会深层冥想法。日本精神疗法研究所所长小林英夫认为,此法能充分运用潜能抑制自卑感。方法是:配合腹式呼吸,集中想想自己的长处,例如想想小学时期那些令人高兴的事,想想别人的赞美,就拥有越多的自信,不要羞于承认自己的长处,以零为基点,不断去增添它。

(四)测试

你有自卑心理吗

1.一旦你下了决心,即使没有人赞同,你仍然会坚持做到底吗?

2.参加晚宴时,即使很想上洗手间,你也会忍着直到宴会结束吗?

3.如果想买性感内衣,你会尽量邮购,而不亲自到店里去吗?

4.你认为你是个绝佳的情人吗?

5.如果店员的服务态度不好,你会告诉他们经理吗?

6.你不常欣赏自己的照片吗?

7.别人批评你,你会觉得难过吗?

8.你很少对人说出你真正的意见吗?

9.对别人的赞美,你持怀疑的态度吗?

10.你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吗?

11.你对自己的外表满意吗?

12.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吗?

13.在聚会上,只有你一个人穿得不正式,你会感到不自然吗?

14.你是个受欢迎的人吗?

15.你认为自己很有魅力吗?

16.你有幽默感吗?

17.目前的工作是你的专长吗?

18.你懂得搭配衣服吗?

19.危急时,你很冷静吗?

20.你与别人合作无间吗?

21.你认为自己只是个寻常人吗?

22.你经常希望自己长得像某某人吗?

23.你经常羡慕别人的成就吗?

24.你为了不使他人难过,而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吗?

25.你会为了讨好别人而打扮吗?

26.你勉强自己做许多不愿意做的事吗?

27.你任由他人来支配你的生活吗?

28.你认为你的优点比缺点多吗?

29.你经常跟人说抱歉吗,即使在不是你错的情况下?

30.如果在非故意的情况下伤了别人的心,你会难过吗?

31.你希望自己具备更多的才能和天赋吗?

32.你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吗?

33.在聚会上,你经常等别人先跟你打招呼吗?

34.你每天照镜子超过三次吗?

35.你的个性很强吗?

36.你是个优秀的领导者吗?

37.你的记性很好吗?

38.你对异性有吸引力吗?

39.你懂得理财吗?

40.买衣服前,你通常先听取别人的意见吗?

分析:

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分数为25~40:说明你对自己信心十足,明白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清楚自己的缺点。不过,在此警告你一声:如果你的得分将近40的话,别人可能会认为你很自大狂傲,甚至气焰太盛。你不妨在别人面前谦虚一点,这样人缘才会好。

分数为12~24:说明你对自己颇有自信,但是你仍或多或少缺乏安全感,对自己产生怀疑。你不妨提醒自己,在优点和长处各方面并不输人,特别强调自己的才能和成就。

分数为11分以下:说明你对自己显然不太有信心。你自卑和自我压抑,因此经常受人支配。从现在起,尽量不要去想自己的弱点,多往好的一面去衡量;先学会看重自己,别人才会真正看重你。

猜疑:内心深处不相信任何人

(一)问题描述

贺英原本性格温和,待人和气,可是近两年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快退休时,她时常向丈夫老张念叨,他们厂子里的某某总在算计她,企图使她在退休前犯错误;同车间的某某总与她过不去,就是看她快退休了讨厌她等等。老张对此只是一笑置之,并没在意。后来,贺英提前办了内退,在家里种花、养鱼,日子很清闲。丈夫老张想,这回她可以静心休养了。没想到,她整天不是怀疑对门的邻居在议论她,就是猜疑楼上的人家往家里阳台上扔东西。

每天老张一下班回来,她就叨叨个没完,有些想法让老张觉得幼稚得可笑。老张劝她几次之后,她却将矛头指向了老张,说他什么事都向着外人说话,总反着调与她作对,甚至由此怀疑老张有了外遇,看不上她了。从此,贺英就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丈夫老张的身上,规定他每天下班后必须准时回家,稍晚一点她就再三盘问干什么去了。不准老张穿整洁的衣服,甚至不让他梳头理发,一见他收拾自己,马上就认为他要去约会。女儿有时看不过去了,说她几句,她就认为丈夫将女儿收买了,两个人串通好了气她,为此她伤心欲绝。

(二)问题分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态导致的悲剧。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的蛀虫,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有一则很有趣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偷了。他有心观察,觉得邻居走路、说话、神态都像是偷了他的斧子,他肯定邻居就是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斧子,再观察邻居,觉得他说话、走路、神态竟全然不像小偷的样子。这位丢斧者为什么会对同一个人作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的呢?这正说明猜疑是一种主观的想象和推测,不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猜疑心理是如何养成的呢?

一是心理不够健康。他们常常会歪曲地理解别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别人赞扬他,他会怀疑是在挖苦、讥讽他;别人批评他,他会怀疑是攻击他;别人不理他,他又怀疑别人是在孤立他。狭窄的心胸使他(她)无法容纳别人对他的正确评价。

二是思想方法主观。戴上“有色眼镜”去观察人,用别人的举动来验证而不是修正自己的看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实,对别人产生怀疑。

三是缺乏自信。他们总要以别人的评价来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标准,很在乎别人的说长道短。而当别人的态度不明朗时,他就往往要从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猜测、怀疑,自寻烦恼。

四是听信流言,不作调查分析,产生疑虑。

不管怎样,猜疑都是人际关系的大敌。它会破坏朋友间的友谊,疏远同学或同事间的关系,无端地挑起同学、同事和朋友间的矛盾纠纷,也很影响自己的情绪。生活在猜疑中的人,很容易郁郁寡欢,缺少内心宁静。

爱猜疑的人,首先要开阔自己的心胸,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开朗、豁达、大度的性格。需要澄清的事实,诚恳同别人交换意见;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要过分计较。不必过分在乎别人的态度与说法。“未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走自己的路,任别人评说吧”。这些话都是鼓励人们心胸坦荡、豁达开朗的。人生在世,难免受他人的议论,只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相信别人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别人意志去做,自己又怎么个活法?对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听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对待,静观事情的变化,切勿感情用事。有的人一听流言,就暴跳如雷,“说风就是雨”,迫不及待地找上门去讲理争辩。由于缺乏调查研究,找错了说理对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尴尬被动。理智、冷静地对待别人的猜疑,这就是我们应保持的正常心态。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有时我们自己也喜欢猜疑,看到别人说笑,便以为他们在议论自己,心里就不痛快起来。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

(三)解决之道

1.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自己正想猜疑或已陷入猜疑,这时可自己暗示自己: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我好,他们的行为是善意的,并无恶意,是我多虑了,我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

2.进行思维转移

即当自己胡思乱想瞎猜疑时,可转移思维去想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这样心情会好些。

3.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

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对别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会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严重,许多无端猜疑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产生的基础。

4.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5.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6.学会使用“自我安慰法”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7.及时沟通,解除疑惑

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各自的想法为对方所了解,也有好处;若真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人群。为避免猜疑,交往中一要力求实事求是;二要在猜疑得到证实前,予以“冻结”,不以怀疑为基础,进行“合理推论”。做到这两点,就能从猜疑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四)测试

你有猜疑心态吗?

1.你是否经常认为别人不喜欢你?

2.你是否经常认为家人和朋友在背后说你坏话?

3.你心中是否已有给别人下结论的标准?

4.你是否认为多数伴侣在有机会又不被他人发觉的情况下有不忠行为?

5.假如有人赞扬你,你是否经常怀疑别人的赞扬出于真心?

6.假如你找不到东西,第一个反应是不是认为一定是他人拿走的?

7.如果你需要帮助,是否会多方求援,而非只信某个人的建议?

8.你是否认为,多数人遵守规矩的原因是怕犯错误被别人发觉?

9.在需要留下你的电话、住址时,你是否犹豫?

评析:

每个题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

0~2分:你对别人过于信任。

3~8分:你对人既怀疑又信任,这很正常。

9~10分:你的疑心太重,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信任别人。

空虚:就这样,啥也不想干

(一)问题描述

高一男孩王某,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经商的父母每天给他许多零用钱,用完了还可以向父母要,用多少要多少。他自己说,学习完全是为了父母,自己根本不想读书,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试好坏无所谓。节假日成天闲逛,毫无目的地东溜西转,显得无聊、无事、无奈,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似乎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能够足以引起兴奋的事情。没有兴趣,没有欲望,没有爱好,也没有精神,更没有目的,凡事与己无关,自己也根本不想操什么心,看到期末自己的成绩单上红灯高挂无动于衷。有时他对目前这种心态也很苦恼,但木已成舟,无可奈何。

(二)问题分析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里不充实的表现。空虚心理其实是一种社会病,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

心理空虚的人不思进取,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自然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他们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常常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寂寞难忍。空虚者常常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等,以此来排遣时间、摆脱心理寂寞。严重情况下,空虚者会偷盗、抢劫、奸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们通常是因为下述两种情景而空虚:

1.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忧虑。此类人习惯了满足与享受,看不到或懒得思考人生意义所在,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从而整日安逸奢靡、无所事事、空虚度日。

2.人生目标不切实际,遭受现实打击。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标不切实际却又不屑追求,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感觉饱受挫折,心灵便虚无空荡,一蹶不振。

空虚是一种病,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上的疾病,是指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寄托,没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空虚的心理,可来自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能力过低的估计,终至整天忧郁,思想空虚;或是因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同步,陷入“志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常常感到无奈、沮丧、空虚;或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地评价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地讲求个人的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心怀不满,“万念俱灰”;或是因退休、下岗、失恋、工作挫折、投资失误、经济拮据等导致失落困惑感使然。

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遇到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问题,也就必然会有喜有忧有得有失。人,要有点精神,要有所追求,要有精神支柱,要有一种献身精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就要求人们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沉着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实事求是地应对一切。人老了,退休了,还可奉献余热;下岗了,再求职,作为人生拼搏的第二起点;工作受到挫折,投资失败了,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审时度势,东山再起,将其视为成功的“奠基石”。总之,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充实自我,战胜空虚,就一定能迎来精神和事业上的光明。

有人说,一个人的躯体好比一辆汽车,你自己便是这辆汽车的驾驶员,如果你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那么,你就会根本不知道驾驶的方向,就不知道这辆车要驶向何方,这辆车也就必定会出故障,会熄火的,这将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三)解决之道

1.及时调整生活目标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2.要有一定的志向

有志向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体验到拼搏的乐趣和成就感,才会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志向的现实性:志向太低了无需努力,也不会去努力;志向太高了难以奋斗,也无从奋斗,到头来仍然是没有努力和奋斗,空虚度日。所以志向一定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3.要改变懒散习惯

因为懒散,不想有所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就会胡思乱想、寻求消极刺激,自然空虚。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养成勤劳的习惯,从劳作中获得乐趣,心灵才会充实而不空虚。

4.求得朋友支持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之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在获得很多人支持时,你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5.读几本好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6.忘我地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极好的办法。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7.转移目标

当某一种目标难以实现,受到阻碍时,不妨转移目标,如除了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困扰的心平静下来。当有了新乐趣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去迎接丰富多彩的生活。

8.要多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相互启示、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心灵将受到熏陶和充实。但要注意,交际对象不能也是空虚者。这样的人只能使自己更加空虚,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

(四)测试

你有空虚心理吗

你对目前的生活满足吗?你的精神生活充实吗?请坦率回答。符合自己情况的画√,反之画×。

1.不大和友人交往。()

2.没什么特殊的爱好。()

3.不大喜欢单位(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事(同学)。()

4.经常与其他家庭成员发生口角。()

5.吃饭时不感到愉悦。()

6.对工作(学习)感觉很痛苦。()

7.常常一有钱便购买想要的东西。()

8.对将来并不怎么乐观。()

9.无论干什么都不值得高兴。()

10.不大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

11.经常埋怨单位(学校)离家太远。()

12.虽然生活不错,却不大快活。()

13.常常因零钱少而感到不满。()

14.常常想改变目前的工作单位(学校)。()

15.认为各方面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评分分析:

“×”计1分。积分0~2、3~5、6~9、10~13、14~15,则空虚度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

6~9分以下,生活充实度不够,比较空虚。对生活和工作多有不满,难以感觉到生活的乐趣。但因态度坦诚,从而表明这种人具有改变生活、工作现状的愿望。有这种愿望还应认真分析不满的原因,并应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

6~9分以上,对生活工作现状满意,精神上较充实,往往生活态度乐观,充满热情。但如果答题时不够诚实,则说明对生活、工作中的种种不满被隐瞒了起来,也许这种人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因此很难自我改善。

吝啬:一花钱,我就心痛

(一)问题描述

老章早就过了不惑之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家境宽裕,但他非常吝啬,对家人与亲戚都舍不得做任何花费,家里很少买好吃的,连孩子都很难添上一件新衣服,甚至住在乡下的老母亲来了都得不到款待。老章是罕见的“极端吝啬”,不管对谁,包括对自己,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吝啬危及到老章的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事实上,对于它的危害,章先生是从心底里深恶痛绝的。他也曾几度下决心想改掉这个毛病,但就是没有这个力量,这似乎应了那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身边的人强烈表达不满的同时,老章自己也非常痛苦。

(二)问题分析

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三国志·魏志之曹洪传》曰:“始洪家富而性吝啬。”《颜氏家训·治家》曰:“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可见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的行为。

吝啬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其实任何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不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但通常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公私兼顾并不困难。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敬你一分,你回敬三分,这当然好,回敬一分,也不为过。如果尽想让人敬你,而你不回敬,这就会遭到“吝啬”的评价。吝啬的价值观是很明确的,尤其是对金钱、财富的一毛不拔。有的吝啬者往往很会算计,自己尽可能少付出,多获得。

有些吝啬者,知道这样不好,有损于人际关系,因此采取不付出,也不接受别人的恩赐,只让别人求我,我不求人的策略。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孤立自己,是不利于社会生存的习性。有人明白这样不好,但一遇到付出时就情不自禁地吝啬起来,显得处处小气不大方。而有人不明白,甚至以为这是应该的为人之道。既不以此为羞,也从不理会他人的议论。无论是明白不明白,那不过是认识上的差距,但这种行为的影响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明白人”自责自疚的心理多些,“不明白的人”落得个安逸,我行我素。

单就吝啬而言,不能构成一种病,无论是心理病还是精神病中都不存在什么“吝啬症”之说,但如作为某种病的表现还是可能的。如精神病中的偏执病可能有极度吝啬的表现,特别是脑器质病者,也有此情况发生,但他们根本没有自知,吝啬是受病态妄想所支配的。人们常说被什么事冲昏了头脑,所谓冲昏头脑,就是意识变得狭窄起来,在该人的思想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只知道收获,而付出是一种痛苦,甚至是很大的痛苦。有一部外国小说,描写主人公的吝啬,生怕柜里的酒被人喝掉,于是把一瓶毒酒放在酒柜中。没想到在急剧愤怒时,以酒压愁,自己误服了毒酒而身亡。这个故事就证明了吝啬者的意识是狭窄的。

在心理症中,有没有强迫吝啬?按照心理学原理是可以有的,因为强迫症的概念明确指出,本人不愿有这种想法或行为,但他无法控制住这种想法和行为,并为这些想法和行为而十分痛苦不安。如强迫想些下流的事,强迫数数,强迫洗手等。如何判断你的吝啬是不是强迫症,除此一条概念外,还要根据其他条件特别是性格基础来定。一般说来,凡患强迫症的人,其人格多有优柔寡断、循规蹈矩、生活刻板单调、情感比较贫乏、守旧拘谨、教条审慎等特点,如果你自己也解释不出自己为什么这样吝啬,并为吝啬而自责自贬乃至深恶痛绝时,还是请您去看看心理医生为好,如果真是强迫症,做些必要的分析治疗或许能有所改善。

(三)解决之道

1.正确认识吝啬

要想改掉吝啬的不良心理,首先要对吝啬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人在生活工作中不可能只是自己一个人,人的生活固然需要金钱,但是更需要的是别人的关爱,需要亲人、爱情和友谊。过于吝啬和冷漠只能让你失去朋友和亲人,变成孤家寡人。到了那个时候,就算你拥有一大堆的金钱,又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人和你分享,快乐也变得暗淡无光。而且,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能用金钱解决的。今天你帮助别人,明天当你有了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2.从小事做起

先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先帮助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摆脱吝啬的心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亲人朋友之间紧张的气氛,让他们对你有新的认识和看法,从而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让你们重新恢复良好的亲情和友谊。

3.乐善好施

传统宗教中教导人们要乐善好施,多帮助困难的人,需要资助的人,可以为自己积累公德,并提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妨听听宗教中的教诲,做一个乐善好施的人,摆脱吝啬心理。

(四)测试

你有吝啬心理吗?

对下面的问题回答“是”或“否”

1.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

2.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

3.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4.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

5.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

6.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总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

7.和朋友一起外出吃饭时,从不主动抢先要求付账。

8.经常苛求自己和他人,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的亲人白花一分钱。

9.很少逛街买东西。

10.丢失一点财物,就会愁苦好些日子。

评分分析:答“是”得2分,答“否”得1分。

如果得分在8~20分之间,你有强烈的吝啬心理;得分在2~8分之间,你只有轻微的吝啬心理;得分在2分以下,你没有吝啬心理。

(五)趣味测试:

从猴子看你的吝啬度个性测试

假如一天你看到一只猴子从树上跌下来,虽然有点奇怪,但你认为猴子哪部分会先着地?

A.头B.臀部C.脚D.手

评析:

选A是绝对不肯吃亏型,因为头是身体最重要的部分。这类人不论是与朋友一起吃饭或跟人合作做任何事,到分账的时候,连一块钱也会斤斤计较,是个非常吝啬的人。

选B对金钱反应迟钝,只要是朋友开心,就毫不考虑地一掷千金,因为这种性格,吝啬与你无缘,而朋友却视你为大好人。

选C是比较安心的方法,因为即使受伤,伤势也很轻微。选这个答案的,可能是个慎重的人,虽然小气,可是怕人讲闲话,偶然也会表现自己不太吝啬的一面。

选D脑筋转得很快,能干而少吃亏,是那种与朋友一起吃饭会想尽办法不用付款的人,小气程度亦相对地高一些。

虚荣:不拥有那些好东西,我会受不了

(一)问题描述

生于小康之家的大郭工作能力不错,虚荣心很强,在单位没什么人缘。今年春天,大郭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开始了新一轮的求职之路。由于一般大学的本科学历让他觉得没面子,于是在校园附近花200元买了一个“北京大学”的假文凭,并凭此混进了一家大公司,四处吹嘘他是北大学子。北京大学毕业生还是比较显眼的,大郭过了一阵子春风得意的日子。但很快,公司内部组织的同学聚会就让大郭像白蛇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原形了。从此,大郭在公司里狼狈不堪,被迫在周围同事的暧昧眼光中离开了。

(二)问题分析

虚荣心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简单地说,所谓虚荣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具有虚荣心,虚荣心理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这样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虚荣心强的人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昔日的荣耀经历或今日的辉煌业绩,他们或夸夸其谈,肆意吹嘘,或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自己办不到的事偏说能办到,自己不懂的事偏要装懂,一切为了提高自己。虚荣心强的人喜欢炫耀有名有地位的亲朋好友,希图借助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对于那些无名无份、地位“卑微”的亲朋则避而不谈,甚至唯恐避之而不及。

人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呢?这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有很多种,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自己的担负能力,就会想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虚荣者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条件,最后造成危害。有时甚至产生犯罪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虚荣者的内心其实是空虚的。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的空虚总是不断地斗争:没有满足虚荣心之前,因为自己不如他人的现状而痛苦;满足虚荣心之后,又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受折磨。虚荣者的心灵总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

虚荣心是不实事求是,不考虑具体条件,追求虚假的声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打肿脸充胖子”。有人把虚荣心的表现分为十四个方面,我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类似的表现呢?

1.喜欢谈论有名气的亲戚朋友或以同名人交往为荣;

2.热衷于时髦服装,对西方的流行货倾倒;

3.行事购物喜摆阔;

4.不懂装懂,海阔天空;

5.热衷于追求一鸣惊人的成果;

6.对名著、影片只求一知半解,夸夸其谈;

7.好表现自己,尤其想在大庭广众面前露一手;

8.好掩盖自己;

9.对表扬沾沾自喜;

10.对批评耿耿于怀;

11.表面热情,内心冷淡,讨好别人;

12.找对象过分追求长相门第;

13.婚礼讲排场、摆阔气;

14.讲面子,面子第一。

虚荣心理,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妨碍道德品质的优化,不自觉地会有自私、虚伪、欺骗等不良行为表现。其二是盲目自满、固步自封,缺乏自知之明,阻碍进步成长。其三是导致情感的畸变。由于虚荣给人的沉重的心理负担,需求多且高,自身条件和现实生活都不可能使虚荣心得到满足,因此,怨天尤人、愤懑压抑等负性情感逐渐滋生、积累,最终导致情感的畸变和人格的变态。严重的虚荣心不仅会影响学习、进步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发育,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虚荣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与个体心理品质、思想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受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1.自尊心过强的人易产生虚荣心理。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喜欢听恭维、赞扬的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本性的显现。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过于强烈,渴望获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尊重和赞扬,而自身又缺乏过人之处,不具备足以令人称道的实力,则不得不寻求其他手段,如借用外在的、表面的,甚至是他人的荣光来弥补或替代自己实力的不足,以此满足自尊的需要。在此过程中,虚荣心理的产生在所难免。

2.私心过重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私心过重的人会时刻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总希望自己时时处处胜过别人、超过别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常常煞费苦心地营造或借用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虚假的荣誉来掩饰个人的缺陷和不足,以抬高自己,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

3.缺乏自信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虚荣心理的产生往往是那些缺乏自信、自卑感强烈的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结果。某些缺乏自信、自卑感较强的人,为了缓解或摆脱内心存在的自惭形秽的焦虑和压力,试图采用各种自我心理调适方式,其中包括借用外在的、表面的荣耀来弥补内在的不足,以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进而赢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和尊敬,虚荣心便由此而生。

4.处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易产生虚荣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注意“脸”和“面子”,是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所谓“脸”,是一个人为了自我完善而通过形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特定形象;所谓“面子”,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人际关系中依据对“脸”的自我评价,估价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或占有的地位。所以,“脸”和“面子”代表着人的荣誉和尊严。一个人要想有脸面,必须先成就大事,通过他的不平凡的作为而获得人们的褒扬,形象才会随之高大起来。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注重“脸”与“面子”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强化了中国人虚荣心理的产生。

(三)解决之道

一、改变认知,认识到虚荣心带来的危害

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虚荣的人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遮掩,不喜欢也不善于取长补短。虚荣的人外强中干,不敢袒露自己的心扉,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

二、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提高自我认知。提高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分清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界限。

做到自尊自重。诚实、正直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而丧失人格。只有做到自尊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抬头机会。

树立崇高理想,追求真善美。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一个人追求真善美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要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实现理想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三、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

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另一面。对社会上的一种良好时尚,就要大力宣传,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从众行为。如果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任其泛滥,也会造成一种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虚荣心理可以说正是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所带来的恶化和扩展。例如,社会上流行吃喝讲排场,住房讲宽敞,玩乐讲高档。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为免遭他人讥讽,便不顾自己的客观实际,打肿脸充胖子,弄得劳命伤财,负债累累,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我们要本着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

要正确对待舆论,正确看待他人的优越条件,不要影响自己的进步,而应该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四、调整心理需要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有对饮食、休息、睡眠、性等维持有机体和延续种族相关的生理需要,有对交往、劳动、道德、美、认识等社会需要,有对空气、水、服装、书籍等的物质需要,有对认识、创造、交际的精神需要。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满足需要中度过的。可人毕竟不能等同于动物,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在某种时期或某种条件下,有些需要是合理的,有些需要是不合理的。

(四)测试

你是个爱慕虚荣的人吗

1.你经常停留在商店橱窗前,悄悄欣赏自己的身影吗?

2.你曾经做过整形手术吗?

3.你曾经动过整形的念头吗?

4.你定期花钱保养你的指甲吗?

5.你喜欢欣赏自己的照片吗?

6.度假回来时,你会向别人展示纪念品吗?

7.你很注重衣着打扮吗?

8.你每天梳头超过三次吗?

9.你喜欢身上戴许多首饰吗?

10.你偏爱名牌手提箱吗?

11.你偏爱名牌衣服吗?

12.跟一个浑身邋遢的朋友走在路上,你会觉得尴尬吗?

13.你希望自己拥有一些头衔吗?

14.你花在打扮和保养上的费用超过预算吗?

15.你喜欢照许多照片吗?

分析:

每题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记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分数为10~15:无可否认,你是个虚荣心相当强的人。你自己的外表非常在意,在他人面前,无时无刻不在注意自己的仪容,因为你希望自己永远留给别人最佳的印象

分数为4~9:你有点虚荣心,还好,不算很严重,也许你只是比较在意自己的外表和给他人的印象,你仍觉得人生还有别的事比外表更重要。

分数为0~3:你这个人,可以说一点儿虚荣心都没有。即使有些虚荣的人会觉得你很邋遢,但是你一点儿也不在乎,宁愿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也不愿花许多时间和金钱在虚无的外表上。

嫉妒: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出色

(一)问题描述

小雅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厌同屋的小芹了。一年前,小雅和小芹同时从学校毕业,分配到这个单位。她们住在同一个宿舍里,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芹活泼开朗,小雅秀丽迷人,二人都不乏追求者。半年后,小芹有了一个人人羡慕的男朋友,而小雅还是名花无主,这让心高气傲的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慢慢地,小雅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芹却是那个令人讨厌的美丽公主。小雅总觉得,是小芹抢占了自己的风头,于是经常冷眼以待。前两天,小雅得知与自己资历相当的小芹竟然升职了,更是痛不欲生,她简直不愿意再看到小芹。

(二)问题分析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别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显示出来的聪明才智,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其他如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都容易成为人们嫉妒的对象。

嫉妒是一种负性情绪。它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行为,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推毁自身。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嫉妒。

嫉妒几乎人人都有,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病症。从本质上看,嫉妒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嫉妒,都有害于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及健全的社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别人的嫉妒,或自己本身也在不知不觉对别人产生嫉妒之心。被嫉妒的人常常是自己周围熟识的人。有时,明知道是嫉妒,是不应该的,却无法消除。

嫉妒是心灵的地狱。嫉妒的人总是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别人年轻他嫉妒,别人长相好他嫉妒,别人身材高他嫉妒,别人风度潇洒他嫉妒,别人有才学他嫉妒,别人富有他嫉妒,别人的妻子漂亮他嫉妒,别人学历高他嫉妒……德国有一句谚语:“好嫉妒的人会因为邻居的身体发福而越发憔悴。”所以,好嫉妒的人总是四十岁的脸上就写满五十岁的沧桑。

好嫉妒的人往往自大。因为自大,想高人一等,所以就容不下比他强的人。看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之处,要么设法去贬低,要么设置陷阱去抗害对方。

好嫉妒的人必然自私,自私的人必然嫉妒。嫉妒和自私犹如孪生兄弟。法国作家拉罗会弗科就曾说过:“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心的人不会有丝毫同情”“嫉妒者爱已胜于爱人。”因为嫉妒,他不希望别人比自己优越;因为自私,他总是想剥夺别人的优越。好嫉妒的人从来不为别人说好话。嫉妒的人,因为容不下别人的长处,所以他就通过说别人的坏话来寻求一种心理的满足。好嫉妒的人没有朋友,因为他容不下别人的长处,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他就把所有的人视作自己的敌人,以冷漠的目光注视别人。

嫉妒害己又害人。从自身来讲,嫉妒伤身,嫉妒使人把时光用在阻碍和限制别人身上,而不是潜心于自我的开发。就他人而言,嫉妒者的流言、恶语、陷害、阻挠、拆台、造谣等,往往对被嫉妒者造成恶劣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庞涓嫉妒孙膑、李斯嫉妒韩非子、潘仁美嫉妒杨令公等,都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结束。总而言之,嫉妒不仅折磨患者本人,也危害被嫉妒的人。中国古代有副对联,叫做“欲无后悔须律己,各有前程莫妒人”。希望好嫉妒的人经常诵读此联,不断地反省自己,改善自己的品性。

嫉妒如此可怕,又如此不能割舍,我们不能期待消灭嫉妒,而要把嫉妒的力量转为建设性的行动能源。这样,我们就真正战胜了嫉妒。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影响深远的20世纪思想家之一伯特兰·罗素在《快乐哲学》一书中谈到嫉妒时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其实总的说来,嫉妒的建设性大大超过破坏性。我们之所以总是把它和破坏性连在一起,是因为我们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关于妒忌的案例都比较极端,令人震惊。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嫉妒是功不可没的。出于嫉妒,人们奋发图强。过去,我们古老的文化为我们赢得了许多嫉妒的眼光。当嫉妒者悄悄追赶时,我们还在洋洋自得。今天,环顾四周,突然发现我们已经掉队了。为了和世界“接轨”,我们还得哼哧哼哧学英语。我们嫉妒了,于是我们跑步前进。这就是嫉妒的力量。

对于个人来说,战胜嫉妒需借助于自身思想的成熟。幼儿会毫无顾忌地表现嫉妒,而成人在不断的交往中学会了人际间的基本规则,懂得了破坏性的嫉妒于人有害,于己无利。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如容貌、身材等,属父母所赐,理当珍惜,无需朝着玛莉莲·梦露努力;而对气质、能力等跟后天努力密切相关的事情,我们尽可以去嫉妒别人,找出差距,迎头赶上。当你理直气壮地说“我嫉妒”时,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战胜了嫉妒。

跟其他情绪一样,嫉妒也是一种本能力量。嫉妒作为一种本能反应,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中都有它根深蒂固的存在。曾经在一些非洲部落流行一夫多妻制,那里几乎都有一条准则,规定丈夫要不偏不倚,对他的所有妻子严格地平等分摊宠爱。妻子们的个人茅舍围着丈夫的茅舍排成半圆形,她们都注意看着,丈夫是否在某个妻子那里多呆了哪怕一小会儿。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充满了嫉妒。几乎任何事物,只要是别人有自己没有但又渴望拥有的,都会成为嫉妒的导火索。嫉妒的发生有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即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如果人的眼光只盯着自己,他是不会知道什么叫嫉妒的。有些学者认为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不平等存在,就有嫉妒繁衍的土壤。20世纪初,曾经有一些以色列移民区的集体农庄试图建立一种绝对平均的社会制度,以期消灭嫉妒。然而有关人士调查发现,这些地方关于嫉妒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可见,嫉妒作为一种本能力量,跟社会文化没有必然的关系。

(三)解决之道

1.自知之明,客观评价自己

当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2.胸怀大度,宽厚待人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深表钦佩。

3.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

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是说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欢乐来,我的那一点儿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人来调整。

4.少一份虚荣就少一份嫉妒心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它的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一种空虚心理的需要。单纯的虚荣心与嫉妒心理相比,还是比较好克服的。而二者又紧密相连,相依为命。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

5.自我转换法可以消除嫉妒心理

嫉妒可以使一个人萎靡不振,但是如果合理地自我转换,不把时间浪费在抱怨外在环境,就能变为发奋图强。作家爱德蒙德·威尔逊在看到同行写的《伟大的盖茨比》时,非常嫉妒其对戏剧场面的营造。但他马上将嫉妒转换成发奋,写出了许多充满激情、技巧高超的作品。

6.自我抑制和自我宣泄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用各种感情的宣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可以说是一种顺坡下驴的好方式。

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较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中断这种发泄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如有一定的爱好,则可借助各种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书画、下棋、旅游等等。

(四)测试

嫉妒心理自测

1.你熟知的人成就很大时,你会感到生气吗?

2.你是否感到其他人生活得更舒适?

3.你想占有朋友的东西吗?

4.你想占有自己的亲戚的东西吗?

5.假如你的配偶在看他(她)先前的朋友或者情人的照片时,你会感到伤心吗?

6.你是否担忧自己的配偶还爱着先前的情人?

7.你是否坚持要了解自己配偶的全部经历和做过的事?

8.假如别人赞美你的配偶十分动人,你会感到不安吗?

9.你是否嫉妒别人的生活?

10.你是否嫉妒别人的家?

11.你是否嫉妒别人的性生活?

12.你是否嫉妒别人的衣服?

13.你是否嫉妒别人的工作?

14.你有没有讲过自己朋友的坏话?

15.假如朋友外出游玩而没有邀你一起去,你会感到伤心吗?

评分分析:

回答“是”得1分;“否”得0分。

10分以上,你的生活确实已经遭到嫉妒心理的破坏。它已损害了你与他人的关系,你对自己的一切逐渐产生不满。在嫉妒心理产生潜在的、更大的危害之前,你的确应该努力控制一下它的发展。

4~9分,你有较强的嫉妒心,但这并不是你生活中唯一的情感。嫉妒心影响了你与他人的关系,影响了你对他人的感情,但它并没有主宰一切。但假如你能够学会予以克服,一定可以从中获益匪浅。

3分以下,在你的生活中,嫉妒心所产生的作用十分小,而且,这是一种合理的、自然的人类情感。

你的嫉妒心重吗?

测测你的嫉妒心,对下列问题回答“是”或者“否”。

1.我经常将自己和别人比较。

2.我觉得别人的成就、才干或者长相没什么了不起的。

3.当别人遭受挫折时,我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4.别人的成功会让我想起自己的不幸。

5.如果我不喜欢某件事物,我会努力说服别人也跟我持一样的观点。

6.我渴望打败那些成功人士。

7.我认为生活是一场竞赛,我要冲向最高点。

8.看到别人的成功,我很恼火我自己。

9.我有时采取一些方式阻碍别人取得成功。

10.我从来不觉得满足。

11.我希望比别人拥有得更多。

12.我会多方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13.我会因为不如别人而感到痛苦。

14.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善于嫉妒的人。

如果有10个或者以上的“是”,说明你确实是一个嫉妒心理较重的人,需要注意调适。

完美主义:不能原谅自己比别人差

(一)问题描述

小艾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老大,有一弟。她的妈妈是小学老师,爸爸是大学老师,家教特别严。小艾性格温顺,比较胆小,非常听父母的话,这与妈妈的性格特点很相似,她害怕爸爸的严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她常常要照顾弟弟,父母要求她为弟弟做表率。当她出现失误时,爸爸会严厉批评,令其改正,以使弟弟引以为戒。所以,小艾在家是一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艾的学习成绩很好,业余兴趣广泛,全面发展,是人人羡慕的。然而,小艾却从不认为自己是优秀的,认为自己缺点很多,内心压力非常大,对已经取得的成绩,认为是运气好,不值一提。

(二)问题分析

“完美主义”指在工作表现上对己或对人所要求的一种态度。持完美主义,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因而难免只按理想的工作标准苛求,而不按现实情境考虑是否应该留有弹性或余地。

每个人多少都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与需要,希望每件事都尽可能地做到完美的地步,这种倾向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动力源泉,促使人们为自己或某些工作设定较高的目标,并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它。

但是,这种倾向若过度苛求,就会变成完美主义。对任何事都坚持高远无边的目标,不考虑自己的能力、环境的条件、他人的需要、工作可达到的限度等等,对达成目标的限制,而一味地要求目标的完美无缺。如此,往往给予自己和他人许多压力与责难,不能忍受所作所为未能达到目标。也不欣赏与肯定自己及他人在努力过程中的付出,经常地责备自己与他人,充满不满与批评。

完美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如下的表现:不愿冒险,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不能尝试任何新的东西;神经紧张得连一般工作都不能胜任;因为有些事情还不完善,寝食不安;对自己诸多苛求,毫无生活乐趣;对别人吹毛求疵,人际关系糟糕。

过度完美主义的人,除了因苛责、批评而使自己及他人感到不愉快之外,也容易因所定目标高,又怕无法完成所带来的不完美感,而不敢有所作为。如此,反而会给人一种顾虑太多、畏首畏尾的感觉。

从心理学来说,“完美主义”是对完美过分的一种极端追求。那种完善自我,健康地追求完美,并且在努力达到高标准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人,不是完美主义者。心理学上所指的完美主义者是那些把个人的理想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而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的那种人。

完美主义的人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点和不足,非常挑剔。比如,你让自己保持优雅的姿态、不俗的气质、温柔的谈吐,这就是为自己定了一个过高的理想标准,而且也带有强迫的特征;你会为一个自认为不优雅的姿态就紧张焦虑,这也并不是一个健康的追求完美的正常心态。

完美主义者表面上都很自负,其实自己内心深处却是非常自卑。比如,你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是在关注自己的缺点,而且总是不知足,也很少肯定自己。不知足就不快乐,周围的人也一样不快乐。所以,学会欣赏别人和自己是很重要的,它是进一步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基础。

在人际交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这个完美的角色,完美主义者常常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中。比如你很想可又不敢融入到群体中去,怕暴露了自己的缺点。你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你给自己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以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带给自己的却只有沉重的压力和深深的自责。对于别人的褒奖,你只会感到诚惶诚恐,认为自己还差得很远。你违心地满足别人的要求,委屈自己,打肿脸来充胖子。

心理学研究证明,完美主义者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开始的时候,他们担心失败、辗转不安,于是妨碍了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遭到失败之后,他们就异常焦虑、沮丧和压抑,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避开去,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想的只是如何避免尴尬。完美主义者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如何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呢?而且,他们往往在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也很不如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界发现有这样一类求治者:他们是成功的商人、艺术家、医生、律师和社会活动家等。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如鱼得水,出类拔萃,但他们的努力并未给他们带来所期待的幸福生活。

心理医生们发现这些人具有这样一些共性:他们的成功既不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也不能带来一个完整、独立的自我感受。他们寻找心理治疗以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并克服空虚感。

心理医生发现这类人的自我系统处于分离状态,一方面,当他们获得成功时,他们可以体验欢欣;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层的无价值感和自卑感。正是这种匮乏导致了他们将无所不能的完美主义倾向当作护身的盔甲。他们抱怨所有的成功似乎都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也不能理解他们自己。他们的整个生活都在隐蔽自身中不被自己接纳的那部分,通俗地说他们不能接受自身的不完美。

这些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几乎全与童年的家庭教育有关。他们的父母对孩子树立的标准太高太完美,在任何时候都是贬低他们而不加赞美。于是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也就学会了总爱找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配被赞扬和被尊重,并以自我挑剔和自责为习惯,甚至产生了一种自虐的“快感”。

改变这种可怕性格的方法就是当事人重新树立评价自己的标准,改掉原来那种完美的、苛刻的、倾向于全面否定的标准,树立一种合理的、宽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励的标准,学习多赞美自己,把过去成功的事例列在纸上,坦然愉悦地接受别人的赞扬并表示感谢。

有人问一位走红的国际女影星是否觉得自己长得完美,她说:“不,我长得并不完美,我觉得正因为长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让观众更能接受我。”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不足并能宽容待之的人,可以说是自信的,心态也是健康的。人生并非上帝为人类设计的陷阱,好让他谴责我们的失败。人生也不是一盘棋,如果走错一步那么步步皆错。人生其实就像踢足球,即使最伟大的球星也会在比赛中失误,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发挥最佳水平,但不能要求自己脚脚都是妙传甚至是射门得分。

可见,醉心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是不完美的。因为“完美”毕竟是抽象的,只有生活才是具体的。生活中有不少“完美”并非靠追求就能得到,相反,生活中有许多遗憾也是无法避免的。假如我们在心理上战胜了这些,我们的内心就会稳健许多,就会重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所以,你不要以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去做的事,就一定会达到完美。你现在应认真思考一下,你到底需要什么?在人际关系中,你总想扮演“好人”的角色,但你应该知道其实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好人”。请你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言论,你要为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风格而努力。

“最完美的商品只存在于广告中,最完美的人只存在于悼词中”。完美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请你最好脱下虚假的外套,亮出真实的自我,当我们不再注意自己是否完美时,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往日渴求的完美,今天已经具备。

(三)解决之道

1.接受“瑕疵”

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生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处于低谷时,自信和乐观尤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弃。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正因为生活中有让你感到沮丧、绝望的问题,你才会付出更多努力,才更懂得珍惜所得到的,即便是事情不尽人意,即便失败,可那和成功一样构成你丰富的人生体验,那才不枉活一世。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悲哀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不要为了一件事未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自怨自艾。

2.正确认知自我

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更没必要过于自卑。如果事事要求完美,将成为你做事的障碍。要在自己的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豪和工作兴趣,不要在自己的短处上去与人竞争。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不要为了让周围每一个人都对你满意而处处谨小慎微,要有点“我行我素”的气魄,做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良心,不要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否则,遇到挫折就可能导致身心疲惫。

3.设定短期合理目标

实际上,当你不追求完美,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成绩。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行事也会较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和更有成效。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实起来,变得富有色彩。

4.学会放松和排解不快情绪

情绪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事,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生活的规律和睡眠的充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并解决问题。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来排解不愉快,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找一个听你诉苦的朋友不会是太难的事。

1.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现实。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这是客观事实,不要逃避,也不要苛求。

2.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为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的合理的目标。目标定得太高,形同虚设,欲速则不达;目标定得太低,轻轻松松就过关,自身的潜能受到抑制,很不利于自己水平的提高。目标定位的原则是“跳一跳,够得着”,正因为目标合理,每次总能接近或超过目标,这样下去,才能培养起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3.对“失败”要重新认识。谁都会遇到失败,不同的只是失败的多少而已。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失败的消极态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应把失败看作是自己前进道路上宝贵的反面经验,相信这一次失败之后一定就是成功。

4.宽以待人。完美主义者是仔细周到的人,但是你要小心,不要总是指出别人的错误,让别人反感和紧张。也不要因为做事不合你的要求就牢骚满腹,尤其是对你的孩子。

(四)测试

你有完美主义心态吗?

1.是否常常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即使在家里也一样?

2.是否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

3.是否认为如果让别人发现你有缺点,他们一定会不喜欢你?

4.是否凡事都要争第一?

5.是否做事总希望能做得十全十美?

6.如果事情未达到预期目标,你是否会一直耿耿于怀?

7.是否只做有把握的事,尽量不碰不会或可能犯错的事?

8.是否认为当别人赞美你时,常觉得他们根本言不由衷:我才没他说的那么好呢!

9.是否非得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才会出门,即使快迟到了也在所不惜?

10.是否做错了一件事就会闷闷不乐?

如果以上十条中,你有八条以上符合的话,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完美主义者了。

你是否太过追求完美?

1.你会因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而懊悔不已吗?

A.根本不会B.偶尔会如此C.常常如此D.每次都这样

2.自己或别人若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都应该受到责备。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3.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4.不管做任何事,我都力求尽善尽美。

A.完全不符合B.有点符合C.很符合D.完全符合

5.对许多事,如果不能做到理想的地步,我宁愿放弃,也不要让自己有缺陷的感觉。

A.完全不符合B.有点符合C.很符合D.完全符合

6.我不会因现实问题的考虑,而降低对事情品质的要求。

A.完全不符合B.有点符合C.很符合D.完全符合

7.我相信只要尽力,任何事都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8.任何小失误,我都不会轻易原谅自己。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分析:

每一题你若选择A得1分,选择B得2分,选择C得3分,选择D得4分。

将八个题目的得分相加,即得到个人完美主义的概略分数。

若总分在24分以上者,表示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总分若高达30分以上,那你就是十足的完美主义追求者。

病态怀旧:要是能回到过去该多好

(一)问题描述

参加工作不久的张蒙蒙最近发现,妈妈老张自从半年前下岗回家之后,每天开口闭口都是她年轻时候的事,陈芝麻烂谷子说了一遍又一遍,连对常来串门的邻居都不厌其烦地说。

确实,老张现在做梦都想着回到过去,回到童年的小摇床,回到妈妈温暖的怀抱。她想恢复少女时轻盈的身姿,清澈如水的心灵。她甚至宁愿回到在云南边境插队那会儿,虽然苦点儿累点儿,但那时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而且,她还是班干部、大队长,男队员心目中的女神!

老张一直保留着旧照片、旧时装、旧书报等。现在,她把越来越多的时间都花在翻阅旧物上,也只有在那些时刻,别人才能从她的脸上看到一丝神采。

在老张的内心深处,现实生活并没有什么意思,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平时,丈夫和女儿一上班,家里就剩下她一个,就像被遗忘在角落的人。老张心想,要是还能回到过去该多好,她做梦都想回到年轻时那些春风得意的日子。

(二)问题分析

怀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一个人适当怀旧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比如思念故乡、故人的怀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等等,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但是,如果因为怀旧而否认现在和将来,生活在今天,而志趣却滞留在昨日,一言一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就成了病态怀旧。病态怀旧心理通常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和结果。

病态怀旧心理有很明显的症状:

1.对现状不满。

2.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追忆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反复出现的时间频率较高。这些人长年保存着大量的旧照片、旧服装、旧书、旧报纸,给孩子取旧时代的名字;依恋过去的友人或恋人,热衷搞同乡会、同学联谊会。有的男士女士,过去曾有过一段恋情,因故未成连理,如今已届中年,旧情萌发,开始“第二次握手”;有的人过分看重过去所取得的功绩,把所获得的奖状、勋章、奖品保存得完整无缺,时常追忆当年那辉煌的经历。相比之下,现在这荣誉的光环正逐渐在消失,心理时常有失落感。

病态怀旧心理往往是由不适应造成的,而他们又不肯承认根源在于自己,而是将挫折合理化,把原因和责任全推给环境或变化。但这样会造成更大的挫折和不适应,继续强化怀旧心理,逐步扩大与环境、条件或事物的隔阂。

根据怀旧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怀旧分为五类:能力怀旧;经历怀旧;社交怀旧;物品怀旧;环境怀旧。社会怀旧是环境怀旧的一种。病态的社会怀旧是由于社会的变迁、价值观的改变以及个人的失落感引起的异常心理,主要表现在:对社会抱有偏见,对过去的东西夸大美化,对现在的一切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不能客观评价。

病态怀旧心理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主观因素。

1.从社会原因来看:由于社会结构与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资源与利益重新分配组合,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受到冲击的那一部分人,极易产生失落感,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怀旧的方式来表达现实的遗憾。随着现代文明和都市的大规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无情地解体。在大城市里人们告别了四合院、胡同、里弄,但又被困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在乡村,诗篇一样的田野,不断被公路、铁路吞噬;工业污染了大地;电视使世界和人们接近,却又使人们的心灵彼此疏远。这一切都使一些人感到不适与恐惧。

2.从主观方面来看:

①怀旧实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躲避和遁逃,怀旧是一种特殊的机制。它把我们所不想回忆的痛苦和压抑隐藏了、忘却了,以至于我们自己永远不会再想起。而另一方面,它又把我们过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大大强化了、美化了,以至于人们在几次类似的回忆后把自己营造的回忆当作真实。

②怀旧起源于个人的失落感。失落导致回首,以寻找昔日的安宁与情调。

另外,怀旧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是一种习惯势力对个性的影响。

习惯势力是历史形成的旧意识形态的反映。这种旧的意识形态是以旧风俗、旧习惯、旧文化、旧思想沿袭下来的,当旧的意识形态仍为群众所习惯的时候,就将形成一种极大的势力。这种势力对个体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习惯势力的存在常常是个体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病态的怀旧行为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对社会变革产生阻力。在人际交往中只能做到“不忘老朋友”,但难以做到“结识新朋友”,个人的交际圈也大大缩小。有病态怀旧行为的人很难与时代同步,这有碍于他们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应进行适当的调节。

(三)解决之道

1.面对现实

要认识到这种心理问题的危害,积极接受治疗;保持适度的紧张,不要逃避;树立期望,建立信心;获得家庭的支持、提醒;学习适应生活的方法,迅速填补生活空白,逐步改变观念;将调适计划明确写在纸上,在调适过程中严格遵循计划。

2.积极参与现实生活

如认真地读书、看报,了解并接受新生事物,积极参与改革的实践活动,要学会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顺应时代潮流,不能老是站在原地思考问题。

3.寻找最佳结合点

如果对新事物立刻接受有困难,可以在新旧事物之间寻找一个突破口。例如思考如何再立新功再创辉煌,不忘老朋友发展新朋友,继承传统厉行改革等。从新旧结合做起。

4.发挥怀旧的积极性

正常的怀旧有一种寻找宁静、维持心灵平和、返璞归真的积极功能。积极功能越强,病态怀旧心态就会越弱。因此,要提倡正常的怀旧。

(四)测试

你有病态怀旧心理吗

1.你时常难以舍弃过去的服饰,并指责现在的服装难看吗?

2.你经常会对社会抱有偏见,思想保守吗?

3.你总是抱怨现在一代不如一代,对新生事物看不惯吗?

4.你总是回避现实,不看报纸也不学习吗?

5.你会对过去的朋友,尤其是过去的恋人怀念不已吗?

6.你经常为那些经历过的事情而感叹不已吗?

7.你很看重过去所取得的功绩,时常追忆当年那辉煌的经历,并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吗?

8.你经常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不愿面对现实的生活吗?

分析:

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

分数为3~8分,你有很严重的病态怀旧心理,需要及时地调适。

分数为2分以下,你只有一些轻微的怀旧心理,不会对你造成什么损害。

(https://www.bqduo.cc/biquge/75_75353/c4208260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