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一百零九章:纺纱机出现了

“去岁考成法一出,的确罢免了不少庸官,可之后又出现了空缺无人的问题……”

    “京城尚且如此,那别的地方岂不是会更严重?”

    “吏部尚书一心为国,但还是要考虑周全一些的。”

    江渊一张他那利索的嘴皮子,说的头头是道。

    陈循也附和道,“不错,若是大索官吏,朝野动荡,亦非好事……”

    “这的确需要考虑。”朱见济点头,打断了陈循的话。

    “既然如此,那就依照太祖惯例,三途并用,就地招收能吏来取代附近庸碌之官,若是有知情者,也可以直接去寻地方按察使或都察院揭****行赏。”

    “王尚书,胡尚书,等会你们自去堂中,将这个消息发出去,让那些积年老吏来吏部报道。”

    “准太子所奏!”景泰帝挥手,王文和胡瀅领旨。

    随后他又看着陈江二人感叹道,“幸好有二位学士老成谋国,提出了这一点,不然等问题出来了,但是让朝廷措手不及。”

    “当然,太子能找出办法,面面俱到,也是有功劳的!”

    ……

    我明明不想这样的。

    陈循呐呐。

    王文在一旁歪嘴冷笑。

    高谷更是围观热闹,支持小太子的查漏补缺。

    所谓“三途并用”,指的是科举、岁贡和举荐三种任官方法,曾经为明初解决管理人才缺失问题做出过重要贡献。

    只是后面科举地位上升,另外两种方法才逐渐被人忽略。

    毕竟官位就这么多,每隔几年就有大批做题家出现,这群萝卜挤过考场上的千军万马,更容易占到土坑。

    久而久之,科举当官一途独大,让不少吏员和贡生无法升级为官老爷,由此引发了联动——

    贡生回老家成为乡绅,而吏员盘踞地方长久不来吏部报道,放弃了排队当官的希望,促进了地方顽固势力的增长。

    朱见济并不喜欢这种事情。

    本来想着慢慢修改,在皇权扩张下乡,搭建起一个新的管理层面后再去提拔人才的,但陈循既然说了,他当然得通过。

    他是好老板嘛!

    如果坑位还是少……他这不是允许当地为吏者收集资料去举报了吗?

    你把萝卜拔出来了,那这个坑就是你的!

    “另外卫所之处也可以用上此法,擢升军户中有功诚实者,去大宁等地为吏,三年期满则由吏部考核,通过便可成为代官,代官亦是三年考核一次,合格者则可转为正式官。”

    朱见济顺着话继续说,从制度上解决了边关建设的人才问题。

    大明朝的官老爷们不少,但吏员相对要更多!

    如果有一成年轻有拼搏精神的人肯响应这个号召,那何愁边关不兴?

    ——————

    “马伴伴,去织布厂那边说一声,招募一些熟练工,孤要把他们派到宣府大同那边去,设立分厂。”

    回到东宫,朱见济才下羊车,就提着腰带吩咐马冲。

    “另外再挑选合格会计,一起跟去北边,替孤算账做事!”

    “遵命!”

    马冲立立刻应下,然后服侍着小太子进宫歇息。

    此时的咸阳宫已经非常热闹了——

    左边一排的房间充当小教室,用来制造计算姬,右边一排房间则是秘书处,由马冲做秘书长,领导着其他机灵的宦官宫女,为小太子处理日常各种事务。

    像皇庄里的管理人员,头上也常挂着个东宫秘书的牌子。

    如果六率猛男们还在,那后面的小广场还会让他们操练,让东宫更加的熙熙攘攘。

    朱见济让马冲把自己服上床榻,胖脸沉思着,为北方规划着蓝图。

    旧有卫所的收复并且重新投入使用,意味着大明北疆防线得到了强化,只是兵员人口还要慢慢补充,起码要几个月的时间,大力投入,才能在长城以外,再给大明打造一道铜墙铁壁。

    不过没关系。

    虽然北疆防线才重新建立,可蒙古草原也废啊!

    只要我不比你烂,那你就打不过我!

    瓦剌内乱后,阿剌知院虽然成为新首领,但他也得面临和也先一样的问题,那就是草原内部的分裂。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诉求。

    当初也先能用自己的威望和手段强行镇压他们的反抗,阿剌知院能吗?

    他才通过造反上位,屁股下的椅子本来就不稳,儿子死的只剩下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即使有大明支持,接下来几年,他估计也要为了搞定集团中的利益集团而头疼。

    在混乱结束之前,大明是有时间去建设边境卫所的。

    而且他手里还有一个对付草原民族的利器!

    不是在二月份终于宣告研制成功的燧发枪,而是新式的纺纱机。

    琢磨已久的珍妮纺纱机总算被人折腾出来了!

    说来也是巧合,

    一个织布厂的女工在听说了太子重金悬赏的消息后,便想要拿下这笔赏金。

    在进厂之后,她的生活是改善了很多的,连带着家里也有了余钱,打算着把儿子送去学堂里读书,让他们家实现阶级跨越。

    但女工和丈夫算了一下,发现这半年来的积蓄并不足够让儿子读出具体的功名,书本费和学费都是高昂的花销。

    这是女工研究纺纱机的原动力。

    为此,除了在厂里织布外,她又在家里狠心购置一台常见的纺机,有空就想着哪里还能改一改。

    直到某天儿子顽皮,不小心把纺机推倒了,给了女工灵感。

    “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

    女工让她当木匠的丈夫按照自己的想法弄了一台出来,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引起了皇庄的轰动。

    研究小院里面被朱见济一直供养着的老手艺人简直羞愤欲死,觉得太子给了自己如此优待,结果从一开始就挂牌悬赏的纺纱机,却是被个织布女工做出来的……

    他们无能啊!

    为了弥补自己心中的罪恶感,老手艺人们跟打了鸡血一样,鼓捣起了新的研究发明,除了天上飞的有限制,水陆两栖的玩意都已经被他们画出图纸了。

    “我就是想多了一些……也许是上天见太子爷给咱们老百姓做了太多好事,冥冥之中给了我指点,舍不得见您苦恼吧。”

    朱见济还记得接见那位敢想敢做的女劳动者时,对方所说的话。

    就像之前的老头老太太一样,对方在自己面前仍然是拘谨畏缩的,但她自以为的小功劳,解决了朱见济一个大问题。

    于是小太子力排众议,不但给了这家人赏赐,还允许那个孩子入东宫学堂进行学习——

    现在,

    原本很皮实好动的孩子正在被题海淹没着,哭着喊着要回家。

    但穷人孩子早当家,

    这娃也是知道自己这种一飞冲天的机会有多稀罕的,常常是嗷两声又主动去背书做题了。

    而这种新式纺纱机,被太子呈送给景泰帝后,得到了好爸爸亲口赐名,称为“黄氏机”。

    虽然简单,但意义十足。

    因为那名女工和黄道婆同姓,以姓称之,还能同时纪念两位杰出人物。

    而且“黄”同音于“皇”,也能体现出皇家在这玩意儿问世前做出的努力。

    朱见济如此想着,便没有去嫌弃好爸爸几乎为零的起名能力。

    他决定,等黄氏机量产,便让人带着去往宣府一带,组建纺织厂,慢慢的侵蚀游牧民族的经济,效仿两千年前的管子,再现“鲁缟齐纨”的故事。

    养马帮大明的军队组建骑兵,养羊帮大明的百姓织就毛衣,然后草原人民也能发家致富,多好?

    小太子把他们的未来规划的明明白白。

    只可惜,燧发枪虽然问世了,但产量还没有提上来,不然送一些去北疆,还能让宋诚他们时不时去关外一些仍然不听话的部族旁边“打草谷”。

    朱见济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他一个文科生好不容易弄出来一个先进的枪械,不能第一时间拿去帮蒙古人在头上开第三只眼,着实不好。

    只能等以后有机会了。

    瓦剌还在乱,但辽东的女真可不会安分。

    大明这次夺回了旧有的卫所之地,自然也将联系大明本土和辽东的通道打通扩张了。

    这意味着,大明可以更大力的,去辽东这种苦寒之地,扩张自己的影响力。

    距离朱见济“犁庭扫穴”的目标,不远了。

(https://www.bqduo.cc/biquge/69_69832/c51656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