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溯流文艺时代 > 第八一四章 半本书

  李大海一时有些手足无措,毕飞雨见状笑道,“校长,我们其实就是路过的时候听说山里有个学校,一时兴起进来看看。”

  一时兴起……李大海不禁唏嘘,这些大作家的行事作风跟常人果然大不相同,正常哪有人一时兴起就走大半天山路的,而且还带着一个行动不便的史铁笙。

  “那你们……”李大海正要问余桦他们具体想做些什么,忽然一拍脑袋,“我真是昏头了,几位先生带着大家坐吧,办公室椅子也不够,我这就去搬点过来,你们远道而来,先喝口粗茶。”

  毕飞雨却一把拉住了李大海,“校长你就别忙活了,我们跑了这么长时间,也不是过来喝茶的,你要是方便,就带我们在学校里面转转,大家都很关注学生们的情况。”

  “那这……嗐,我也不矫情了。”李大海笑道,“现在正好是上课时间,我带各位去简单看看学生们上课的情况吧。”

  毕飞雨点点头,又跟带路的老头说道,“大爷,多谢你带我们来这里啊。”

  老头摆摆手,“没得啥子,没得啥子。”

  从校长室一拐出来就是四年级的教室,此时正在上语文课,但是学生们的注意力早就不在黑板上了。

  余桦他们一群人过来的声势还是挺浩大的,学生们早就被这么一群人吸引了注意力。

  别说是学生了,就连上课的老师也都在嘀咕,猜测来的这群人到底是什么情况。

  上次他们见到这样的阵仗,还是几个月前市教育局派队伍过来教学检查,但即便是那时候,也比这次人少。

  陶湖村小学是深空公司赞助的,所以在当地有些名气,教育局也非常关注,生怕再出板桥村那样的事情。

  见学生们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等人身上,余桦笑着说道,“看来,我们这是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工作了。”

  一旁的李大海连忙说道,“没有,没有,各位能够来到我们陶湖村,是我们村的荣幸,学生们一直在村里待着不经常见到外面来人,所以有些好奇。”

  毕飞雨笑着问道,“李校长,你们学校现在总共有多少老师?”

  “加上我,总共七个。”李大海说道。

  “七个,这有点少了吧。”

  五个年级,七个老师,平均每个年级只有一点四个老师,而且里面还有一个是校长。

  李大海笑道:“不错了,深空没有资助我们的时候,学校加上我也就三个老师。”

  赵岩惊讶道,“三个老师怎么给五个年级上课?你们也没有分身术啊。”

  “我们当然没有分身术,所以只能把学生们拢到一起,通常都是相邻的两个年级放在一起,比如一年级跟二年级就经常放在一个班里面上课。教一年级的时候,二年级在旁边自学,教二年级的时候,让一年级的自学。”说着说着,李大海脸上的笑容反而更盛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学生们小,让他们在另一个教室自习不放心,只能待着。不过这也有意外之喜,二年级的能复习一年级的课程,一年级的也能提前学习二年级的课。”

  虽然李大海说的非常乐观,但是大家都知道其中的艰辛。

  两个年级放在一起教,时间长了,老师自己可能都会晕头转向。

  作家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城镇里的,有几个农村的,家里的情况也要比陶湖村要好很多。

  像陶湖村这样的地方,没有深空资助之前,学生们想要将小学读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想其他的更是奢侈。

  “深空资助你们之后,学校学生有变多么?”毕飞雨问道。

  李大海摇头道,“没有,还是每年都在减少。”

  对于这个回答,众人都有些惊讶,他们还以为深空公司资助之后会让陶湖村获得更多的学生。

  深空资助过很多学校,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离潮小学跟深空第一希望小学,这两个学校都是越办越好,学校学生越来越多。

  特别是深空第一希望小学,现如今规模非常大,是当地最好的小学。

  因此在众人的印象中,深空公司资助的学校肯定都是越办越好,学校学生越来越多。

  看出了众人的惊讶,李大海笑道,“不仅仅是学生在变少,我们陶湖村的村民也在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出去打工了。山里的日子跟城镇不能比,稍微赚到些钱的,宁愿在外面租房子也不愿意回来。”

  毕飞雨他们点点头,现在的大环境就是如此。

  国内经济迅速发展,需要的工人很多,再加上如今的政策种地很难,所以人们都在往大城市跑,投身到建设当中。

  这是大势所趋,不是深空公司在当地资助一个小学就可以改变的。

  余桦忽然想到之前跟于东聊天的时候说起这事,深空公司在给山村里面的学校资助的时候给的钱都很少,基本上都是勉强解决眼前的问题。

  现在看来,于东他们也是有这方面的考量。

  山村里面的学校早晚要消失,投入太多反而是一种浪费。

  其实解决陶湖村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将陶湖村整体搬迁到山下去,划一片地给他们弄个集体住宅,这样就能够解决住房以及教育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余桦又看向学生,见学生们依旧看着这边,便问李大海,“我们方便进去么?”

  “额,当然,当然,没有问题。”

  李大海当即走了进去,跟讲台上的老师小声说了几句,那老师露出惊讶的表情,然后快速地走下了讲台。

  “各位老师好,欢迎各位来到我们陶湖村指导工作。我是二年级的班主任,我叫陶元生。”

  “陶老师,贸然前来,打扰到你工作了,还请见谅。”毕飞雨说道。

  “没没没,你们能来,是我们盼都盼不到的。”

  ……

  余桦他们在陶湖村小学待了有三天,每个人都给学生们上了至少一节课。

  包括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笙,他给五年级的学生们读了一段自己的《我与地坛》,然后又跟学生们讲了很多自己当年插队的事情。

  孩子们或许还品不出《我与地坛》的味道,但他们却对史铁笙的故事非常感兴趣。

  虽然史铁笙有说到他如何生病,又如何自暴自弃的,但却以一种十分乐观的方式,倒让学生们经常笑出声来。

  余桦他们的课自然更不用说了,每次都是笑倒一大片。

  在陶湖村小学待了三天,除了上课之外,他们这些人还帮助学校搞了不少基础建设。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墨白竟然精通木工活,为学生们做了些圆规、直尺甚至是椅子。

  他们还会带着学生在学校的墙上画画,在山林间唱歌、吹笛子。

  不仅是他们教学生,他们也会在放学之后跟着学生放牛、赶鹅、摸鱼、捉虾。

  他们是在第四天早上走的,没有跟学生们道别,天还没有亮就出发了。

  李大海提议让他们跟孩子们当面告个别,却被余桦给拒绝了。

  离开陶湖村之后,余桦他们又接连去了好几个学校,每个学校都会待上两三天。

  ……

  于东一直都在关注余桦他们的行程,得知他们最近一直在沿途的学校转悠,也是会心一笑。

  其实余桦他们走之前,于东就想跟他们说这事,让他们有时间去乡村的那些学校看看。

  先不说余桦能够教给学生们什么东西,但像余桦他们这样的名人出现在生活之中,对学生们的影响是很大的,会给他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教育是一件非常玄妙的事情,有时候坚持数年的教学,可能都不如某一刻的点拨。

  而于东当时之所以没说,也是不想让余桦他们的旅游承担太多东西。倒没想到,虽然他没有提,余桦他们却主动去干了这件事情。

  沉吟了一会儿,于东给秘书部去了个电话,“给我安排明天上午去盐都的行程。”

  “老板你一个人去么?”

  “嗯,我一个人。”

  “需要安排回程么?”

  “回程等我消息。”

  “好的,我这就安排。”

  ……

  第二天下午,于东就出现在了盐都福顺县下辖的冬湖镇。

  余桦他们昨天刚刚到冬湖中学,于东要在学校跟他们见面。

  车子在距离学校两百米的地方停了下来,于东独自下了车,自己朝着学校走去。

  随行的安保人员不敢掉以轻心,迅速在周围布置起来。

  自从上次的事情之后,于东身边的安保力量就变得非常强,像这次出远门,安保公司直接给配了两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已经提前来了冬湖镇排查了。

  冬湖中学是深空公司资助比较早的一个学校,因为是在镇子里面,所以这几年发展比较顺利。

  深空公司为冬湖中学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这一套教学体系是深空公司摸索了很久才弄出来的。

  这套教学体系综合了金陵中学、继光中学等知名学校的特点,也根据乡镇学校的情况做了改进,之前在金陵的一些初中用的很不错,来到东湖中学之后并没有水土不服,依旧表现非常很好。

  现如今的冬湖中学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六千多名学生的当地名校,不再需要深空公司资助了。

  学校门口的路也修的非常好,路的两边都是各种文具店、超市、排挡,一片繁华景象。

  走到一半,于东进了一家规模不小的书店。

  这是于东的一个习惯了,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看看当地的书店,因为他相信,从一个地方的书店就能看出这个地方的气质。

  这家书店名字叫做“冬中书店”,能叫这个名字,代表这个书店应该开的比较早。

  开在学校门口的书店,最多的当然就是各种教辅材料以及文具用品,东中书店前半部分摆的都是这些,而靠里面的位置则更多地摆着些文学作品。

  老板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头,戴着一副老花镜,正坐在收银台后面捧着本书在看。

  有人进店,老板头都不抬一下,依旧在看书。

  可能因为于东资助了冬湖中学,所以书店里面有一面书架上都是于东的书,于东大概扫了眼,除了一些稀有的版本,他的书各个版本在这里都能看到。

  除了他的书之外,剩下的基本都是有些年头的文学作品,很多十八十九世纪的作品。

  于东看了一圈,目光忽然停在了一本书的书脊上面。

  《巴黎圣母院(上)》,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它出现在这里于东并不奇怪,摆在它旁边的就有《悲惨世界》、《红与黑》、《人间喜剧》、《高老头》等作品,老板似乎很喜欢法国文学。

  而这本《巴黎圣母院》之所以吸引于东,是因为它的版本。

  害怕自己的判断失误,于东又将书翻开看了下。

  果然,这书出版自1949年4月,首印1500册,由骆驼书店出版。

  骆驼书店是上沪生活书店的二线单位,没什么名气,不过《巴黎圣母院》这个译名第一次出现就是在骆驼书店,也就是在于东手里的这本书上面。

  因为它出现的地方,让于东有些怀疑它是赝品,虽然这一版的《巴黎圣母院》现在来说不是什么稀世珍品,但也没有出现在一间主卖教辅书的小书店里面的道理,不管怎么说,它毕竟是一本出版于五十年前的书。

  但是于东从头到尾翻了好几遍,都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这本书跟他家里面的那三套都是一样,不过这本书是上下两侧,这里只有一个上册。

  “老板,这本书卖么?”

  老板头都没抬地说道,“这个店里面的书都卖,包括我手上这本。”

  于东笑了笑,拿着书走到收银台,将书递到老板面前:“这本,多少钱?”

  “这本……”老板看了眼书,忽然一愣,“你要买这本?这本书只有上册,你买回去干什么?”

  于东笑道:“没关系,我看书一般情况也就能看一半,买全本回去还浪费,不如就买个上册,省点钱。”

(https://www.bqduo.cc/biquge/68_68177/c71200954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