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我有金手指[快穿] > 第117章 倒霉庶子(08)

院墙边种的一溜水瓜(西瓜)已经成熟,沙瓤清甜多汁无籽水瓜,先天晚上摘下来,洗干净吊在深井澎着,到第二天中午再吃,清凉爽口解腻。

        是夏天消暑的佳品,沈清和在城郊买的地,除了种些粮食员蔬菜,还种了五百亩的水瓜。

        个个嫩绿圆溜溜,每一个至少都有十斤,大部分都是十五至二十五甚至三四十斤一个的都有。

        在边关买不上太贵的价格,可是进京城能买上最高的价格。

        郡主负责管水瓜的买卖,自家在京城有铺子,还有人脉,也不担心有那个狗东西敢出来瓜分利润。

        身体已经舒缓很多的雅兰郡主,拿着账本细细的看起来,每一批水瓜进京有多少斤,大概有多少破损率她心中都是有数的。

        夫君在京城郊外的庄子,据说也种植了一些。每天出多少货,都是有定数的。

        “如琴,下一批水瓜进京,你跟着去,给公主府送些过去,永安侯府也送一车,特别是老夫人的萱草堂多送一些。”郡主的日子过的幸福甜蜜,对夫家特别是夫君最重是的祖母,也多了一些看顾之意。

        “是,大郡主哪儿要送吗?”公主府是指长公主生的儿子以及长公主,镇国公府住的人可不只是镇国公的儿女还有镇国公的兄弟们。

        “送,带上我的亲笔书信,一起送过去。”姐姐一直对她很好,事事照顾她,怎么能不送。

        “是。”

        “回京以后,老爷在京郊的庄子上你也去看看情况,庄稼长势如何,别到时候被人唬弄。”

        “是。”

        袁蔓蔓现在不用吃药,身体越发康健,人也精神多了,府中的大事小情,她都管理的仅仅有条。以前因为身体的原因,她学过管理家事,但是也不是多精,定下亲事后,长公主突击培训了她几个月。

        可能她的能力不适合管理很多人口的家族,但是她和沈清和的小家,还是能管理的好。

        长公主夫妻如今最满意沈清和,小女儿成亲后身体越发康健,比在娘家时还好。能过得如此舒心,肯定是女婿待女儿很好很好,才能这样。

        坐在衙门发呆的沈大人,又把剧情翻出来再仔细看一遍,可惜的是,原剧情中的他来边关第一年就死翘翘,再后面的剧情很模糊,只有一些大概,别的都不是很清楚,大事件都是几句话带过。

        他想知道干旱到底有多严重,他好提前制定一些预防的措施。

        威西城扩大后有几个地方需要修筑围墙连接两边的高耸围墙,如今也差不多全部修筑完工,不少人在农闲时出来做事,趁这次修筑围墙又赚了不少工钱。

        工地上,几位经验的老农,利用休息时,坐在一起都说起今年热的奇怪,还说这事大旱之前的征兆。

        “往年可没有热成这样。”一位老农用衣袖擦着脖子上的汗液,着急的说。

        他们都是早晚做事,天刚亮就来,等日头毒辣时再回屋,下午舒服一些再出来干到天彻底黑下来。

        “明年的年景不咋好啊?”铁牛如今也是爷爷辈的人,年过四十,他小时候也经历过一次灾荒,对灾荒如今还心有戚戚,忧心的紧。

        “我还是听沈大人的话,工钱一半,粮食一半,家里多存点粮没啥不好,我家几个崽子的全部换成粮食。”

        说话的人是牛木头,一个老实巴交的人,没有别的好处就是听话。

        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让他们家安然无恙的度过了四年干旱。不只是他,包括他的几个儿子的工钱全部换成了粮食。

        “对,换成粮食,只要有粮食在,咱啥也不怕。”

        他们换的粮食不是一次性给,还有很少一部分,得等沈清和的红薯土豆收获以后再给,不是给他们吃的,是给他们新的种子来年种地的,有了这些高产的土豆红薯,哪怕灾荒来了,也不用担心饿死。

        威西城治下的百姓都相信旧年来的沈大人,是他带着威西百姓过上好日子的。

        威西砖瓦窑,对威西治下的百姓,都是平价提供砖瓦,带着身份证明,来砖瓦窑买砖瓦可以比别的县百姓便宜很多,这是威西百姓的福利。

        旧年,威西治下的百姓,家家户户都有不少男劳力打零工,赚了不少银钱,春耕后,乡下也有不少人家起一间或者两三间砖瓦房。

        乡下如今还有不少人继续盖新屋,有银钱的多盖两间,没银钱的人家少盖两间。

        一些盖房子的匠人,在乡下也是忙个不停,没少赚银钱。

        这一切都是新来的沈大人带给他们的。

        一些年轻人也在一边听着,心中也有成算,他们很多人在结工钱的时候,都是一半银钱一半粮食。

        转眼九月,沈清和开始新一轮的忙碌,土豆该收获了。等下个月红薯也该收获了,还有他特意种出来的长绒棉,也该收获了。

        衙门千亩好地,也种了一些土豆,红薯,长绒棉。沈清和自己买的地里,种了小麦,水瓜,土豆,红薯,长绒棉。

        全部挤在一起收获,确实够他忙的。

        他亲自下去第一锄挖下去,在边缘挖下去,刚刚好,一个都没有破损。

        提出来一大溜,很多啊,周围的佃农,也吓了一跳,都是老农,也许不知道怎么做来吃,但是基本的眼力见还是有的,那么多,一亩地该有多少啊?个个眼睛放光芒,高产啊。

        刘师爷也学着大人的样,想挖一株试试,一年多来,他也明白了,眼前的大人可不是只会读圣贤书的文人,那是切实想为治下百姓多做事的人,每一件事情做的他心服口服。

        周围的佃农全部跟着沈大人学习,怎么收土豆,都是种地的老把式,一学就会,做的比刘师爷好多了。

        一亩地,大家齐心协力收完,见着一亩地全部收完,镇国公的幕僚钱为承,一直静静的等待着,他是来看热闹的也是来做见证的。

        挖出来的土豆全放在一边,收拢过秤,此方世界一石为现代的一百二十斤。(设定在此方世界,土豆亩产两千斤)

        钱为承不敢置信,他一直看在眼里的,沈大人可没有丝毫的作假,周围的地也在收土豆,今天是被惊吓的一天。

        他决定等会儿把其他收完的地里也过秤称一称,要不他实在是不敢相信。

        地里劳作的佃农们,越干越有劲,他们除了种植官府,富人的田地,自己也有荒地,除了山林不能开荒,一些杂草丛生离山林远的地方都是可以开荒的。

        谁家没有两三亩荒地,虽然大人说过,种的新作物,只给他们种子,但是其余的全部换成别的粮食给他们,新作物要推广,产量再高,也不能开始就按照佃户的比例分给他们。

        他们满足,知道有粮食分就好,大人咋说依大人就是。沈大人可是好官,自从沈大人来了威西,他们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虽然还是穷,但是比以前好过不少,今年他们家也要盖上两间砖瓦房,到了冬日,就是雪再大也不怕,大不了全家挤挤,全部挤在新房子里过冬。

        生活有了盼头,庄稼人做事更加的起劲。

        人多力量大,一天的时间,全部收完土豆。

        钱为承到处跑,记录着,他有官庄的地形图,那些种植的土豆,他都是知道的,快速的记下产量,都是差不多,每亩地之间的区别就是一石到两石以内。

        一位老把式挤过来,大着胆子问,“大人,来年我们是不是也种土豆。”

        正在与刘师爷说话的沈清和,露出一个和善亲切的笑容,“对,明年威西治下的百姓,至少都得种下四亩土豆与红薯,除了留下自家吃嚼部分,其余的官府要花银钱收,不许私下买卖,一但抓住,严惩不贷。

        每户种植了几亩地,官府都是有登记的,可不许私下买卖。”

        种子要全国推广,前期也是肯定不能私下买卖。

        “是,听大人的。能种就行。”

        听说官府花银钱收购其余的,老把式心中还是有忐忑,有些担心官府贱价收购,只是又觉得不会,毕竟沈大人是个好官。

        长绒棉如今不急着推广,没有那么多田地先种它,只能等两三年以后再说。

        刘师爷也知道大人的计划,他也是参与者与制定者,对于眼前年轻的大人,他更多的是佩服。

        要不是大人心系百姓,怎么会到处打听高产的粮种,每一个异域商人他都不愿意错过,发现新事物新物件都仔仔细细反复的问询,有什么用,怎么做的或者怎么吃,每一个小细节都不容错过。

        他跟在大人的身边,见过很多次这样的询问,唯一遗憾的是,大人寻新良种,土豆,红薯,长绒棉时,他不在身边,没有亲眼见证,颇为遗憾。

        不过他当天就看到了新良种,大人妥善安置着,包括育苗,大人都是带着佃农亲力亲为,毕竟大人问的仔细,只有大人知道大概怎么育种,虽然是第一次磕磕绊绊的,出现几次大人也记不准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没有错。

        他全程参与,跟在身边,一一记录了下来。这是以后抄录给皇上的,不仔细记录都不行。

        作者有话要说:在汉代一斗约为2公斤;在唐代一斗约为6.25斤=3.125公斤;一石约为62.5斤。

        宋代的一斗约为11.84斤=5.92公斤;一石约为118.4斤。

        在明朝一斗大约为18.25斤=9.125公斤;一石约为182.5斤。

        现代一升米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12.5斤=6.25公斤,一石米=125斤=62.5公斤。

        山山用宋朝的一石为计量单位,好算数,把一石干脆四舍五入算120斤,勿喷。

(https://www.bqduo.cc/biquge/68_68123/c4218721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