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枭臣 > 第一百四十一章 正午攻势(三十一)

白千帆站在毕露寨的寨墙上,微微眯起眼睛看向远方,那是北边的方向,能够看到在茂密的丛林之后,清澈的粼粼波光,那是茵多基大湖的湖水反射着麓川的六月的上午透亮干净的阳光。

茵多基大湖,其实就是后来的缅甸第一大内陆淡水湖茵多基湖,说是后来的缅甸克钦邦的标志之一也不为过。

它的形状正像一片美丽的石榴树树叶,被散碎的流淌在麓川的山风吹得飘飘摇摇地落到了克钦邦的翡翠色山林之中,而克钦邦在后来其实也是以翡翠而闻名于世。

固然,克钦邦还有其他闻名于世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并不如翡翠诗意,或者说让人有些难免新生悲哀,为可以有的美丽而默哀。

姜榆罔自然是懂得这种诗意的,也想要找回这种诗意,这也是他对于麓川之战的愿望之一,让所有的人都得到一个好的结局。

让麓川重归大明,让大明保持住对于麓川阿瓦一带的控制力,进而保持对于整个中南半岛的威慑,不至于因为明宣宗放弃交趾而付出太大的代价。

对于大明来说,这是保住西南远疆和中南半岛,获得地方稳定,并且进一步得到稳定资源和稳定后方支持的保障。

而对于麓川来说,这也是它维持地方稳定,避免后来不断的战火洗礼和分离四散的方法,不至于后来陷入和周边势力连绵不绝的战事,强大势力的征服,得以保证一个稳定的发展和繁荣,能够有好好的生活。

麓川之战的胜利,可以说对于大明和麓川后世几百年的时间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繁荣和发展是相互的,都能够得到一个好的未来。

而如果麓川之战以思机发的拖延战略为结尾的话,其实是透支了麓川的未来,换来大明在中南半岛势力的衰败,对于双方来讲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不过这些事情,都是要从几百年后的视角来看了,甚至少一点都无法做到,必须要完全来到姜榆罔在穿越前的现代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味道,分析到里面的深意。

现在的麓川一代雄才思机发根本不会想到,在他的一番战略操作之后,固然保住了麓川的势力,但是后来的麓川发展成到了怎么一种地步。

像姜榆罔这样的能够随意进入后来的孟养各处,已经名为克钦的地方的人,已经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了,而是见过极广世面的人。

而对于一般的普通人来说,麓川已经不再是一个随便进入的地方,更不用说是像大明正统年间和之前这样在整个阿瓦一带最为繁荣的地方相比。

曾经的麓川,是中南半岛西南,阿瓦势力范围最为兴旺强盛的地区,甚至用阿瓦王朝的势范围这个说法评判麓川都是不合理的,因为麓川在和明军发生战斗之前,才是中南半岛西南最为强大的势力。

就算是和明军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战斗,麓川也保持着和阿瓦王朝相对平等的关系,阿瓦王朝虽然有自己的孟养土司,但是麓川孟养的绝大多数土地还是在麓川的控制之下。

在这个时代如此兴盛的麓川,甚至可以算得上一个伟大的文明,但是这个文明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从某个角度讲,不能不说是和这场麓川之战存在很大的关系。

而这其中,思机发又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是决定性的作用。

姜榆罔时常会想,如果思机发知道自己辛辛苦苦保住的独立自主的麓川,最终沦落到了这样一种下场,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就算是不知道自己和阿瓦王朝发动战争的结局,但是知晓最终对麓川一带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离开了大明庇护之后的麓川,最终无奈被东吁吞并,又在东吁衰落之后走向无尽的混乱,思机发会怎么样想呢?

应该是感叹命运的不公吧,又或是无奈于上苍开的玩笑,这是一个无解的谜题,对于身在局中的人来说,思机发无路可走。

他不会想到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赢下来的一场战争,居然在最后导致了麓川的真正的沦落。

麓川思家,自发迹起时,就以中南半岛西部的霸主自尊,但是这一切的荣耀,最终可以说是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上,都结束于思机发之手。

直接意义上,思机发对阿瓦王朝的战争战败,打击了麓川的地位;间接意义上,麓川与大明彻底脱离,再也没有了大明这个强大中原大国的庇护,自身的实力又不过硬,从此命运走向了一个没有尽头的路。

不过这些事情,现在的思机发是不会知道的,明军的总指挥,靖远伯王骥也不会知道,他们都是身在山中,不见真形的人,被宏大的时间与历史轨迹所摆布。

只有姜榆罔,才能够凭借时空上堪称居高临下的优势,跳束缚出来看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这是没有尽头的路,有人说,在历史的轨迹上走一千遍,都会重复相同的结局,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的确没错,因为人理论上是没有答案的,只能在历史与命运造就的车道上,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地走下去。

但是姜榆罔不同,他是从另一条道路的后方,抄了命运与历史的道路,走回这个地方的,在此时此刻,他就是这个时空中拥有最强大的判断力与分析能力的人,是知晓另一条路的人。

而麓川的另一条路,就是由大明赢下这一场战争,彻彻底底地获得胜利,重建大明的麓川宣慰司,重新控制这片土地,只有这样,所有人才能真正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许除了思家势力。

否则,就是所有人真正的失败,同样除了思家势力。除此之外,这场战争最终的胜与负实际上是与思机发无关的,尽管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说是直接结束了麓川之战也不为过。

但是他所享受到的赢得这一切的结果,甚至也可以说是要付出的代价,那就是和阿瓦王朝的孟养昭法,即隶属于阿瓦王朝,控制孟养东北的孟拱的孟养土司底哈勃低的儿子明乌底,明乌司一起发起发动对阿瓦王朝的战争。

从姜榆罔了解和分析来看,思机发参与这场战争很可能都并非是主动的,因为刚刚麓川刚刚从和大明的战争中回过神来,还没有进行多久的休养生息,就要立刻进行和中南半岛西南在这个时代可能是真正的最强大势力阿瓦王朝进行战争,于情于理都是难以解释的。

可能的唯一答案就是,这是底哈勃低在麓川之战中出兵帮助思机发逼迫明军退兵而付出的代价,即拿自己麓川之主,孟卯国君的名号为赌注和号召,来协助阿瓦王朝的孟养土司势力发动对阿瓦王朝的叛乱。

思机发的下场自然是悲惨的,他在战败后被阿瓦王朝生擒,然后被押送到大明京师处死,这样说来,思机发也不能算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毕竟可以算是拿自己剩下来的生命换来的胜利,到头来不过是为孟养思家势力做了嫁衣。

但孟养思家势力在思机发死后,也再也没有崛起的实力了,客观角度上讲,大明虽然撤军,但是还是控制了麓川的祖地孟卯,以及蛮莫,南甸等地,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麓川的势力发展。

另外在阿瓦王朝一边,因为在对阿瓦王朝的战争中失败,麓川也不复原本在这一带地区的权势,可以说是除了在孟养到江头城一带的控制力,其他地方的权威尽失,再也不是过去的孟养了。

麓川之战后的孟养,彻底告别了曾经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孟卯国时代,接下来的麓川,进入到了麓川孟养时代,虽然说也不算是和其他周边小势力一样服从于阿瓦王朝,但是相比之前的孟卯国时代来说,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而大明一方,虽然说也是成功阻止了麓川的扩张,沉重打击了麓川的势力,但是自己也以此为节点,开始逐步丧失在中南半岛西南的控制力量。

又因为在之前的明宣宗时代,大明就放弃了交趾的势力,加上麓川之战没能够彻底征服麓川,大明在中南半岛,或者说东南亚的势力只剩下木邦一带并不繁荣和强大的地区,而更南方的像是大城和太古喇一带,则是完全失去控制。

至此,大明在向南方向的势力扩张被完全中断,而不巧的是,之后紧接着发生的土木堡之变也一定程度上宣告着大明在北方的势力扩张的停滞甚至中止。

后来,又因为在东南沿海方向的管理不力,饱受倭寇海盗侵袭的大明,也基本断绝东南方向的海上扩张。

这些事情,都像是苍天的巨斧一样一斧一斧砍在了大明的气脉国运之上,彻底中断了这个国家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势头一起四面扩张,走向远方,走向大海的道路。依靠之前千年积淀下来的老本,只是保证大明没有落后于世界而已,曾经的领先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而之后的清朝,则是堪称人类文明历史上一次巨型社会实验,属于华夏的中世纪,从1644年多尔衮入主中原,到一八四零年战争,华夏大地之上的生产力科技水平没有前进过半步,彻底落后于世界的前进车轮。

姜榆罔究其根本,追求原因,他还是最愿意把罪过放在明宣宗身上,这位曾经跟随明成祖朱棣远征大漠的皇帝,一方面过晚地有自己的继承人,没能够像自己的父辈培养自己一样培养自己的后代。

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个同样有能力戎马作战的皇帝,却放弃了大明的在外利益,全面紧缩保守的战略,可以说是葬送了大明的未来,早早的挖好了这个帝国的坟墓。

他固然可以修养生息,可以不再对外征战,但是和平和发展,不能以放弃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如果说为了和平与发展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那可以放弃的东西就太多了。

这片土地不是没有过软弱的时刻,但是朱瞻基是举起手中的帝国之剑亲手斩断巨龙之脊,这说到底就是在饮鸩止渴,在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放弃所有的未来,为了萤火之光,让大地永远地坠入无边的黑暗。

就算是战败被俘,然后苟且地活下去,狼狈地逃回来,也远胜过不战而退。

不知道此后两百年间,大明的士兵在外征战,孤立无援时,是否会想起两百年前,明宣宗。

(https://www.bqduo.cc/biquge/61_61632/c7693732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