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机发的部队组成是相对复杂的,这种复杂不仅仅体现在部队的外在的人员组成,更是体现在内在的战士来源。
最初的时候,姜榆罔以为这四万战兵全部是思机发在孟养一带召集起来的,但是他很快收到了关于这支袭击孟养城的麓川部队的更详细信息,
这些更详细的情报,是关于思机发麾下部队的主要将领的,而从这些将领的身份中,姜榆罔得到了更为深层次的情报信息,有关于整支部队的来源。
如果不了解思机发的行动轨迹和活动背景的话,是比较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这些情报信息的重点之处的,但是姜榆罔还是对思机发此人有一定的了解的,也是以此为契机发现了思机发的这四万战兵的来源。
思机发是上一代麓川之主思任发的长子,后续的麓川之战就在他控制之下的麓川与大明之间爆发。
此人不能说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在公元1443年接任麓川势力的掌控者时,正逢自己的父亲在于明军战斗中遭遇大败,逃往缅甸宣慰司,即阿瓦王朝境内后,被阿瓦王朝的国王,缅甸宣慰司宣慰使扣留。
而思机发凭借机智与抓住时运,找到机会逃跑,后来又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明军和阿瓦王朝之间周旋,利用两者之间的顾虑和算计求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通过暂时放弃麓川的利益,让缅甸宣慰司,阿瓦王朝产生了对于麓川的贪婪之心,而利用明军因此产生的对于缅甸宣慰司,阿瓦王朝的猜忌来保住了麓川的土地。
在这之后,思机发以暂时的低姿态换来了明军的撤军,又很快接管了思家势力的主导权,彻底控制住了孟养,孟卯的麓川一带,成为了阿瓦王朝也无法小觑的势力,从而真正赢得了在麓川一带的生存空间。
从大明的角度来看,他们本来是取得了对麓川势力的大胜,安排了自己认可的人去管理麓川的土地,连麓川势力的主人思任发也只是落了个战败逃离,最后被遣送自尽的结局,麓川势力应该是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控制之下才对。
但是却事与愿违,几年之前还是大明附属势力缅甸宣慰司,阿瓦王朝的阶下囚的思机发,居然巧妙地利用大明自己与阿瓦王朝之间的些许嫌隙来实现了对麓川势力的重新掌控。
于是第四次麓川之战再次爆发,在曾经的历史世界线上,这是一场已经有了结果,结局明确,故事线清晰的战争,姜榆罔对于思机发的许多在现在派的上用场的了解,也是来自关于这场战争的记录。
其实第四次麓川之战的发展途径,无论是在曾经的历史世界线上,还是在姜榆罔现在所存在的世界线上,在他穿越到明代之前的走势都是相同的,即麓川的整体形势在前期对上明军是处于一直的劣势的。
先后丢掉了大量重要的营寨和堡垒的麓川军,被明军一路攻陷了大量城镇,不仅失去了重要的祖地孟卯,连孟养城都丢失了,只能撤向麓川在阿瓦王朝北部的一些城镇。
这些城镇原本并没有孟卯和孟养的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因为接近阿瓦王朝的缘故,这些城镇只能说是相对于明军来说是坚固的难以攻下的城镇,而对于麓川一带的其他势力来说,其实是难以维持住的,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尽管像是江头城这样的城镇因为不像孟卯和孟养那样饱受战火的摧残而逐渐衰落和荒凉,还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繁荣,思家势力的大多数人为了安全也居住在这里,但是这些城镇,说是属于麓川势力,不如说是属于阿瓦王朝,也就是缅甸宣慰司属下的土官,只不过这些土官因为受到麓川势力的影响,比起来阿瓦王朝,可能走得和麓川势力更近一些罢了。
毕竟在原本的麓川一带,麓川国才是真正的霸主,阿瓦王朝只不过是因为麓川国连续陷入与元朝和大明的苦战,才能暂时得成为中南半岛西部在纸面上最强大的势力。
说是纸面上,是因为阿瓦王朝,即缅甸宣慰司的实际核心势力,即阿瓦国王,缅甸宣慰司宣慰使所能掌控的力量是有限的,构成阿瓦王朝领土的,有大量的是各地的土官,他们掌握着各方的重要城池,有着总督的名号和实际的权力。
许多阿瓦王朝治下的土官也有着“昭法”的称呼,这是掸族的城镇之主的尊称,其中蕴含了“上天之主”的意思,这些人与其说是受阿瓦王朝管制的地方官员,不如说是一地的诸侯。
各地的小的诸侯,名义上是向这一带最为强大的势力阿瓦王朝臣服,但是实际上各有各的选择,有些自己实力强大的诸侯根本不把阿瓦王朝放在眼里,完全各自为主,而实力相对弱一点的诸侯,其实也是各怀鬼胎,或者说是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与听从阿瓦王朝的旨意相比,这些势力更追求于自己的权力的相对独立,而他们并不像东吁这种势力用于可以不畏惧阿瓦王朝的强大实力,所以只能选择和其他相对强大的实力结合,从而实现自己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而在麓川地区,这些势力往往会选择和麓川国建立关系,或是结盟,或是以麓川为主,从而掌握一定的自主独立权,而因为麓川强大的实力,阿瓦王朝也不敢直接做些什么对应的处置方法,只能等待明军对麓川动手时,才会找到机会来从中争夺自己的权力。
但是阿瓦王朝,虽然说是大明麾下的缅甸宣慰司,理论上是大明的臣子,但是实际上受大明的控制程度很低,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大明在云南一带的统治尚且需要沐王府这么一个中间代理人来实现,而到了麓川一带,实际的控制力度就很低了,需要不断地通过战争来维持控制力,而缅甸宣慰司则是位于麓川南方,相对于大明来说更为遥远,这个距离,已经是超越了大明作为一个十五世纪王朝的行政管理极限,是无法有效控制缅甸宣慰司的。
所以大明只能坐视这个所谓的缅甸宣慰司,以一个古代封建王朝的形式存在,而阿瓦王朝自身当然也不会愿意真正放弃自己的自主权利,彻底听命于大明,所以他就算有协助大明来共同进攻麓川你的能力和义务,也不愿意选择老实听命,甚至不断从中作梗,阻碍大明对麓川的征服。
为此,阿瓦王朝宁愿付出与大明作战的代价,毕竟这种程度的战斗,比起来大明对周围势力的大规模的征服战争,还是要小上不少的,只是作为惩罚和训导意义的战事,就算是战败了,也能够保持不弱的实力,且不会遭到太大的损失。
从这里,其实就能看出来麓川的存在,对于缅甸宣慰司,阿瓦王朝的重要意义,因为正是有麓川势力作为缓冲,阿瓦王朝才不会成为大明征服的主要对象,才能够只要做一些表面上的臣服,付出一些较小的代价,来保证自己的权力。
而一旦麓川势力被大明彻底控制,那么大明的下一个征服目标,首当其冲的就是阿瓦宣慰司,这一点其实从木邦等地的状况也可以从中窥知一二,一旦没有中间的势力作为缓冲,分散大明的精力,面对如此强大的国度,任何周围势力的权力都难免遭受严重的影响。
所以,只要有可能的话,阿瓦王朝,也就是缅甸宣慰司,实际上是不愿意看到麓川势力的覆灭的,无论是以何种形式,也不愿意看到麓川一地数城被大明彻底控制,就算是麓川势力要消失,那么接受麓川的遗产的,也应该是自己一方的势力,即由阿瓦王朝来接管麓川的势力范围。
这一点,大明当然也不是蠢人,不会坐视阿瓦王朝如此明显的意图实现,自然也不会许可阿瓦王朝的要求,由阿瓦王朝来控制原本的麓川土地。从大明的视角来看,无论将麓川的土地交给谁,也不能交给原本就已经是此地最大势力的阿瓦王朝。
如果兼并了麓川势力的阿瓦王朝,那么新的缅甸宣慰司,将成为一个比过去的麓川宣慰司更不安分的臣属,更何况它本身就以阿瓦王朝的王国身份自居,如果能够控制麓川一地,那么成为一个新的掌控中南半岛西部的大型势力也不是没有可能。
彼时,阿瓦王朝将成为一个比麓川国更难对付的对手,对麓川的征服战争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种事情,大明是绝对不会做的,因此就算是借助阿瓦王朝的势力,能够很快解决麓川的问题,但是因为会造成更大的问题的缘故,让大明无法真正借助到自己的这些相对服从的臣属的能力。
道理很简单,现在的臣属之所以没有变成像麓川这样不服从的臣属,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受到了限制,而一旦这种限制消失,曾经老实臣服的附属有可能变成可怕的怪物。
不过道理虽然简单,同时只要有清楚的战略指引,就能够有效实现,但是并不是所有时候,战略指引的思路都是清楚的,不会犯下错误的。从明宣宗开始,大明在对外战略上就时常犯下较为严重的错误,而这些错误中有一些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最终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不过这又是后话了。
时间回到英宗正统十四年,思机发在不断丢失重要城镇,明军进驻孟养一带最重要的核心城镇孟养城,自己的主力部队也被击溃的情况下,实现了奇迹般的逆转,最终在茵多基大湖畔,孟养城边,成功阻止了明军的征服。
而他是如何在自己的主力被击溃,丢失自己的重要营寨,连思家的势力都被组中其他人暂时接管的情况下,重新聚集起来一支实力强大的部队,改变局势的呢?
姜榆罔最初也是迷惑于思机发召集出来的这四万战兵,但是在得到军情后,又结合思机发后来的人生轨迹,他得到了答案。
(https://www.bqduo.cc/biquge/61_61632/c57129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