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枭臣 > 第九十四章 孟养城终曲(中)

想到这里,姜榆罔沉默了,他站在孟养城的北城楼,这座城楼是思机发模仿明朝城池的模式建造的,他在建造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这座城楼将成为明军抵御麓川军最有力的堡垒。

    从城楼的最高处向远方看去,是毕露寨的竹楼和茵多基大湖以南的林海,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碧绿,深绿,浅绿的树叶聚成大海中的浪花一般的层层卷卷,在麓川清晨的风中翻涌。

    随着树叶的摇曳,浩大的“沙沙”声铺天盖地地袭来,伴随着树叶间互相摩擦的声音,还有无数无名的飞鸟从林中飞出,迎着天际线上蔓延开来的光芒远去,同时又带着清脆的鸟鸣。

    姜榆罔想象着这片原始的丛林之中,那些处于明代初期,公元十五世纪的麓川村寨,就这样毫无痕迹地融入到山林的树叶遮蔽下,同时也掩护着山林中生存的山民。

    丰饶的麓川山林,水草丰茂,资源丰富,每一个小小的村寨中都被新建的竹楼占满,无数新生儿填充了一个个尚待开拓的原始丛林,而假以时日,他们将成为手持刀枪的战士,为了麓川而战斗。

    于元朝末年崛起,在宣德年间再度复兴的麓川国,本来有希望成为中南半岛南至印度东北部的一个伟大的王国,但是来自中原的势力无情地阻止了麓川国扩张的脚步,无论是即将败亡的元朝,还是同样押上国运的大明。

    这是一场改变了世界线的战争,却最终寂寂无名于麓川的丛林中。

    直到很多年后,这里也未能得到平静,人们不再记得麓川的名字,陌生的地名取代了往日的回忆,曾经爆发血战的金沙江变成了让所有人都陌生的伊洛瓦底江,无人记得这个伟大的时代。

    所有人,都将消失于寥寥几笔的历史记载中。

    对于明代,姜榆罔的情绪是“茫然”,他茫然于时间的荒唐,当岁月流逝后,沉淀下来的是时间长河中莫名其妙的东西,有明一代,因战功封爵的文臣号称“三王”,相对三征麓川的王骥,横扫北疆的王越,王守仁的战功硬要说起来可能还是最小的。

    但是后世之中,又有多少人记得王守仁之前的“二王”呢?

    这是岁月的无情,值得后人为之悲哀。

    姜榆罔看向天际,那是被清晨的晖光点亮的天际线,同时也是在悄然变动的世界线。

    来自莽古堡的士兵已经接管了孟养城的北部防线,而白千帆则带领精锐前往毕露寨驻守,那是孟养城面对茵多基大湖西南的麓川军最重要的据点和防线。

    无论如何计算,白千帆都无法守住毕露寨,但是在姜榆罔刻意的情报误导下,以及在见识到鸟铳的守城能力后,白千帆还是决定相信白千帆,把后背交给他。

    这是一条不归路,姜榆罔几乎是眼含热泪地看着白千帆领兵出城的背影,几个月以来,白千帆自忖对于姜榆罔的需求言听计从,调配了数额巨大的兵粮,但是姜榆罔又何尝不是在白千帆面前扮演另一个言听计从的角色呢?一个听话而得力的手下,不断派兵在孟养山林间与麓川军的小股部队战斗,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维护孟养城防线的稳定。

    在白千帆看来,这是姜榆罔忠诚可信的标志,不计自己部下的牺牲,也要完成他的任务;但是在姜榆罔看来,这只是对莽古堡军队的练兵罢了,虽然莽古堡付出了其他防线士兵没有的士兵阵亡作为代价,但换来的是对新兵军事素养的淬炼和白千帆的信任。

    而这种信任的顶端就是姜榆罔承接下来了守卫孟养城北城的任务,白千帆则率领自己部下精锐前往毕露寨。

    白千帆会做出这个决定除了对姜榆罔的信任之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孟养城的防守相当薄弱,城防工事可能还不如地形复杂的毕露寨;二则是孟养城中仍然有他的兵力大部,合计有两千人,由一个千户率领,且孟养城由平夷卫指挥使马贺作为总指挥,交叉的管理之下,并不会出现像是士兵哗变,不听指挥的问题。

    但是白千帆没有搞明白一件事,他以为毕露寨防线与孟养城是一体的,毕露寨防线一旦崩溃,孟养城也无法守御,所以守卫毕露寨才是重中之重。

    而在姜榆罔眼中,白千帆死在乱军之中,与守住孟养城同样重要。孟养城的守卫战怎么打,结果为何,都不能改变的一个目标是解决白千帆。

    只有白千帆留在孟养城中,才是最安全的,这里有许多留守的高级军官,别说姜榆罔,就不存在任何人可以在孟养城中轻举妄动,对白千帆下手;但是一旦白千帆离开孟养城,那么他就陷入了类似麓川军同等的境地。

    从孟养城中可以攻击麓川军,那么就自然可以攻击白千帆;白千帆从听了姜榆罔的话,离开孟养城之后,实际上就陷入了绝境。

    解决这个绝境的唯一办法是守住毕露寨,但是如果白千帆能以八百精兵在两万麓川军的进攻下守住毕露寨,那姜榆罔自然是承认了大明孟养守备白千帆的位面之子身份。

    而如果白千帆并非是位面之子,那么这毕露寨是不可能收得住的,什么依靠地利,逐个击破自然是依据修改后的假情报后的鬼话。毕露寨被破后,白千帆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路自然是向孟养城后撤,此时他的处境与麓川军无异,负责驻守北城的姜榆罔自然是要将其击杀;而如果白千帆料到了姜榆罔要对他动手,选择直接逃跑的话,那他就是以大明孟养守备的身份做了逃兵,下场比被姜榆罔暗杀还要凄惨。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姜榆罔只需要做一件事,尽可能守住孟养城,拖到王骥的支援。

    王骥的支援,将是孟养城大战最终的关键,此时的姜榆罔只知道如果按照最快的速度,真假两份情报应该已经送到了蛮寺寨大营之中了。

    至于一路上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情报能否被王骥收到,王骥又是否会根据情报出军,姜榆罔对此一概不知。

    其实第一件事就有很大的凶险,如果姜榆罔能看到这些情报在从孟养城到蛮寺寨的传递轨迹后,大概率是要感到触目惊心的,五条线路,居然有四条线路都在路上出了问题。

    有中途的接引已经发生了意外,被野兽袭击无人生还的,也有送信人坠马重伤,在杳无人烟的丛林里绝望等死的,还有认错了道路,陷身于丛林间找不到方向的。

    五条送信线路,四重备选,还是充分地发挥了作用,最终只有一条线路成功及时抵达蛮寺寨大营,而最后一个传令兵多子安,则是为了情报的传递而在几乎不知情的情况下献出了生命。

    除此之外,情报在蛮寺寨的传递也有不小的运气成分,如果不是大营守备王瑛因为张锐之前的通信而心神不宁,一下被假情报搞到心态崩溃的话,真的情报也不会如此之快得传到靖远伯王骥手中。

    但是这些事情,姜榆罔自然是无从得知的,他只能静静地思考着任务的安排,一步步推演情报传递的过程,然后为其中各个环节的不可靠而深感担忧,心中似有一座火炉在烤着他,无一时能够安宁。

    就算是白千帆在他的劝说下,带病离开了孟养城,这种好消息也没能让他有些宽慰,反而还是感觉透不起来气来。

    姜榆罔真的像有一双千里眼,能够看到一百公里以外的蛮寺寨,看到王骥到底有没有出兵支援。

    他在心底紧张地一次又一次计算,如果从此时出兵,蛮寺寨的部队究竟何时可以抵达孟养城,计算的结果是悲哀的,很大概率他们需要在孟养城守御一天一夜。

    以这低矮的城墙,姜榆罔深深怀疑自己此刻从城楼上直接跳下去都不会受重伤,真能能挡住麓川军一天一夜吗?

    而在姜榆罔忧虑的同时,浩浩荡荡的队伍已经开出了蛮寺寨,原本走在最前面的先锋听到后面的鼓声响起时,一队队有序地停下来脚步,整理队形后开始像道路两旁散开,留出来道路正中的空间。

    在战马身上的金属饰物与骑兵的战铠的碰撞声音中,一名名骑兵快速地从道路中央穿过,开始向整支队伍的最前方移动。

    看着这支骑兵队伍,许多士兵的脸上露出来了既骄傲又紧张的神情,骄傲的是这是当下麓川一带最强大的骑兵队伍,代表了大明军队的顶级战斗力;紧张的是他们还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长的骑兵队伍,走了许久而见不到队伍的尽头。

    这是此次第四次征伐麓川的战争中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调用骑兵,许多人都没有见过有哪一场战斗会投入如此的力量。到底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又是多么紧急的任务,需要这么多骑兵来参与其中?

    而等级稍微高一些的军官,往往知晓更多的军情事务,他们的情绪中担忧占了上风。此次调兵的方向他们是一清二楚的,这是朝着来时经过的方向出兵,那里是整个麓川战事的后方和转运中心。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孟养,还是更远的陇川和南甸?军官和老兵们不清楚,但是他们知道,后方出了问题,是比前线战事不顺利更恐怖的事情,那里的失败,会导致物资运输体系的崩溃,大军断粮三日,不战自败。

    更高一级的军官,则是被紧急的军令与压迫感而感到难以呼吸,他们知道,此次出军,靖远伯调动了蛮寺寨的全部骑兵,又越过先锋队伍先行。除此之外,全军居然按照负重安排不同的行军与修整,完全打破了原本的行军布阵。

    这是冒着巨大风险的,一旦中途遭受袭击,很可能导致整支部队的混乱,完全不具备中途的作战能力。

    但是他们其中的明白人同时都隐约明白了一件事:靖远伯做此安排,很可能根本就没有考虑其他,而是只为了一件事,及时赶到目的地,孟养城。

    这是生死时速。

(https://www.bqduo.cc/biquge/61_61632/c45118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