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187章 勇气(2)

于是神仙也保不住他了。

        沈鍊的结局又一次证实了严嵩对皇帝的巨大影响力,文书刚送上去,谕令就下来了:锦衣卫沈鍊,处以杖刑,发配居庸关外。

        得知消息的陆炳焦急万分,却又无计可施,只能跑去给沈鍊送行。

        看着这位即将发配边疆的属下,陆炳感叹良久:

        “你这又是何必呢?”

        然而身受杖伤、已然一无所有的沈鍊却依旧昂起了头:

        “扫除奸恶,天理!”

        看着那单薄却坚毅的背影,陆炳发出了最后的叹息:“我不如沈鍊啊!”

        在勇敢的从七品锦衣卫经历沈鍊的面前,从一品少保兼太子太傅、左都督陆炳,是一个软弱的人。

        六年后,在严世蕃的指使下,沈鍊被杀害于宣府,他的两个儿子沈衮、沈褒也被关入监牢,并活活打死,是为斩草除根。

        对于庞大的严党而言,这次事件不过是一场小小的风波,沈鍊那徒劳无益的努力什么都没能改变。

        然而这徒劳无益的努力,却是一个普通人无畏的证明,沈鍊这个平凡的名字就此被镌刻于史册之上,永不磨灭。

        他并不需要改变什么,因为他的勇敢已经说明了一切。

        勇敢的沈鍊死去了,胆怯的陆炳还活着,他仍旧看重自己的利益,不愿也不敢去对抗那股可怕的势力。但他依然被深深地触动了,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悄然改变自己的立场,向着另一个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嘉靖三十一年(1552)的政局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严嵩贪婪腐化,严党为祸国家,但大家也知道,严嵩奸诈狡猾,严党权大势大,反对它必定遭殃,投奔它必定发达。

        而沈鍊之举之所以能名留史册,是因为仅此一位,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利益的动物,于是严党的成员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而那个隐忍的徐阶依旧隐忍着。

        对于严嵩而言,嘉靖三十一年是个好年份,皇帝大人安心修道,将国事完全托付给他,百官臣服,那几个不服气的也收拾了,沈鍊被赶跑了,仇鸾被打倒了,而他唯一的对手徐阶也被压得毫无招架之力。

        不会再有人敢与我作对了。这是严嵩最为自信得意的时刻。

        然而他错了,无须等待多久,他将迎接自己从政以来最为猛烈的攻击,而这次攻击,正是他覆灭之路上的第一声丧钟。

        与之前的沈鍊如出一辙,这次攻击的发起者也是一个小人物,不过在明代历史上,这位小人物却有着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称号。

        明代第一硬汉

        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年份,其特别之处就在于那一年的科举。

        因为在这次进士考试录取的名单中,有着这样几个名字:张居正、李春芳、殷士儋、王世贞。

        张居正就不用说了,李春芳和殷士儋都是后来的内阁重臣,风云人物,而这位王世贞先生更是值得一提,此人是明代“后七子”的领军人物,引领文坛二十余年,无人可比,而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据说他闲来无事,曾写就一书,书名《金瓶梅》。

        当然,王世贞先生只是此书的作者嫌疑人之一,但此人名声之大,影响之远,可谓惊世骇俗,这是年头久了,要换现在,王先生就是超一流的明星人物。

        而当新科进士们整齐列队,带着荣耀和笑容大步迈出大明门的时候,这四位仁兄正占据着前列最风光的位置。

        能走在队伍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有着足够的资本,李春芳是那一科的状元,张居正、殷士儋都是庶吉士。王世贞更不在话下,他的父亲王忬是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品大员。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是一群注定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人。

        然而在那支队伍的后列,还走着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与前面那四位相比,此人着实不值一提,他家境贫寒、没有背景,考试成绩也一般,不是庶吉士,一般说来,这号人的最终命运也就是外派县官,或是在六部混个职位,苦熬资历直到退休。

        历史是喜欢开玩笑的,这个被所有人忽视的人却最终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伟人,当李春芳、殷士儋、王世贞这些昔日的风云人物,被历史的黄沙淹没,被无数人遗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记下了他的名字,他的光芒只有张居正堪与比拟。

        杨继盛,即使再过五百年,这个名字仍将光耀史册。

        杨继盛,字仲芳,河北容城人,正德五年(1510)生,家里很穷。

        杨继盛不但穷,还很苦,因为他七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也没闲着,给他找了个继母,更不幸的是,这位继母也不是省油的灯,缺少博爱精神,没把他当儿子,只让他做杂役。

        在苦难的童年中,杨继盛开始成长。

        童工杨继盛的主要工作是放牛,他没有父母的疼爱,也没有零花钱,犯了错还要挨打,然而杨继盛没有办法,日子只能这样一天天地过。

        突然有一天,他牵着牛回家的时候,对家里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想读书。”

        在没有希望工程的明代,这句话对于杨继盛的家人而言,大致是一个笑话。

        家里没有钱,即使有,也轮不到你。

        杨继盛的哥哥随即给了他一个轻蔑的答复:

        “你才多大年纪,读什么书?”

        “我能放牛,就不能读书吗?”一个倔强的声音这样回答。

        然而倔强不能解决问题,杨继盛还是不能去上学,但在他的坚持下,父母最终准许他去私塾旁听,但前提是必须干好本职工作(放牛)。

        于是每天放牛之后,杨继盛都会把牛系在学堂门前,然后站在窗外,或是躲到角落里,忍受着那些交过学费的学生鄙视的目光,认真地听着课。

        这对他而言,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站了六年之后,杨继盛的热情终于感动了他的父母,于是他们把十三岁的儿子送进了私塾。在这里杨继盛努力学习,不负众望,先后考中了秀才和举人。

        可是举人杨继盛依然是个穷人,虽然不用再交赋税,但他不会钻营,生活依然窘迫,为了节省费用备考,他进入了有国家补贴的国子监。

        在这里,他遇见了那个和蔼的国子监校长(祭酒)徐阶。

        如以往一样,徐阶认真细致地慰问每个学生的情况,当然,也和以往一样,他并没有记住其中的大多数人。

        杨继盛就在被忽视的大多数人中,作为一名国子监的普通监生,他没有官僚的背景,也没有庶吉士的前途,自然也没有被徐阶牢记的理由。

        但徐阶没有想到,十年之后,这个贫寒而不起眼的学生,将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他打开那道胜利之门。

        在明代,要想升官,是要考试的,但这一关实在太难,官僚子弟吃不了苦,只好另觅他途,而要继承父亲的世袭官位,必须等到老爹死掉或是退休,是不太靠谱的。

        所以国子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因为监生可以直接做官,虽然名额极少,但总比没有强。

        于是在官僚子弟汇集的国子监,杨继盛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异类,同学们奢侈享乐、挥霍无度,杨继盛却只能每日读书,按时就寝,因为他没有钱,只能靠监生那点可怜的补助。

        但杨继盛从未自惭形秽,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

        当权贵子弟为了那几个可怜的名额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杨继盛却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科举中一举中第,成为了一名进士。

        杨继盛的运气实在一般,他被分配到冷衙门南京吏部,当上了六品主事,之后又改任兵部员外郎。和他的同学相比,既没有庶吉士的光辉前景,也没有地方官的油水实惠。

        然而杨继盛没有怨言,他只是默默地工作,努力地干活。

        他不是一个聪明人,至少比张居正还差得远,虽然他很勤奋,但勤奋是永远无法弥补天分的。他缺乏大局观,不会搞同事关系,不会拉帮结派,政务能力也很一般。

        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但他不以为意,因为对于出身贫寒的他而言,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虽然这个世界很复杂,官场很狡诈,但在杨继盛那里却十分简单,因为他的为官之道只有一条:报效国家、体恤百姓。

        这是大多数新官员们口头禅和必喊口号,很多人喊得比他更响亮,却没有记住。

        杨继盛记住了,而且他照做了。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他很知足,很感恩,他所期望的,只是踏踏实实地为国为民做几件事而已。

        所以当“庚戌之变”后,仇大将军要开“马市”再次妥协退让的时候,杨继盛当即站出来,愤然上书,反对马市。

        仇鸾十分恼火,就告了杨继盛的黑状,将其关进诏狱,并贬官发配偏远地区狄道。

        狄道十分荒凉,少数民族聚居,本地人不爱好读书,只喜欢闹事,到这里做官基本相当于劳改。

        然而杨继盛毫无畏惧,因为他是一个简单的人,用简单的方式,过简单的生活。

        他吃粗茶淡饭,住简陋的房子,教当地人识字读书,解决纷争,不收一文不取一物,连蛮夷之地的乡民也被他感化,大家都称他为“杨父”。

        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

        不久后,仇鸾密谋败亡,嘉靖想起了杨继盛的忠言,便诏令他复官,先升他为知县,一月后升南京户部主事,三天后升刑部员外郎。

        坐着直升飞机的杨继盛还没有到顶,很快他又回到了京城,这一次他的任职地点是兵部武选司。

        兵部最穷的地方是职方司,而最富的无疑是武选司。武将升迁谪降,手中大笔一挥即可,又闲又富,肥得流油。

        而毫无背景的杨继盛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完全是因为严嵩的推荐。

        严嵩之所以保举杨继盛,自然不是欣赏他的正直无私,只是因为仇鸾是他的敌人,而杨继盛曾经反对仇鸾,在他看来,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可是严嵩并不知道,在杨继盛的敌人名单上,仇鸾只排第二,第一名的位置一直是留给他老人家的。

        严嵩认为自己能够利用杨继盛与仇鸾的矛盾,能够用官位和利益收买这个人,能够将他收为己用,然而他错了,因为他并不了解杨继盛。

        这是一个没有私仇的人,他的心中只有公愤,即使整他个人,只要有益国家,他也毫无怨言,此即所谓大公无私。

        大私无公的严嵩自然是无法理解这种品格的,他正在家里等待着新同党的加入,却没有想到,毁灭之路已然就此打开。

        当严嵩自信十足的时候,杨继盛却已看清了事情的真相,朝局黑暗、民生凋敝,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严嵩,这位本应用心勤政的内阁首辅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干过的好事可谓罄竹难书(不是写不完,是不太好找),心中装着他自己,唯独没有全世界。

        于是杨继盛决定上书弹劾这个人。

        在明代,弹劾可谓是家常便饭,比如你看某人不顺眼,可以上书弹劾,和某人有仇,可以上书弹劾,政治斗争需要,可以上书弹劾,闲来无事找点活干,也可以上书弹劾。弹劾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比如不讲个人卫生、衣服没穿对、腰带没系好、长相难看也可以弹,总之是只要想得到,就能弹得了。

        而在这种环境下,明代的官员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大凡一个官员干到三品副部级,如果档案里没有十几份弹章,那就是件极不正常的事情。

        你弹劾我,我弹劾你,幸福的日子一天天地过,几十年混下来,一次也没被弹劾过的,不是人,是神。

        在弹劾如吃饭穿衣的时代,平凡而不起眼的杨继盛却因此万古流芳,是因为他使用了最为特别的一种弹劾方式——死劾。

        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

        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

        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若非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这类的纠纷,是断然不会有人用这一招的,严嵩没有杀杨继盛的爹,更不会抢他的老婆,相反,他提拔了杨继盛,并希望将他收入门下。

        然而杨继盛拒绝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已经下定决心,死劾严嵩。

        严嵩不是他的仇人,他却依然不忿,为夏言不忿,为朝局不忿,为死在蒙古马刀下的万民不忿,为天下不忿!

        以天下为己任者,是然。

        他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下场,沈鍊的遭遇就在眼前,并非没有人劝过他,深通王学,熟悉斗争之道的唐顺之及时看出了苗头,作为杨继盛的朋友,他曾写信劝告:

        “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

        作为王学左派的嫡传弟子(聂豹、徐阶属右派),唐顺之十分清楚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以他苦口婆心相劝,希望杨继盛不要出头,以避祸患。

        杨继盛看了信,却只是笑而不答。

        他的人生只剩下了一件事情。

        在上书弹劾之前,杨继盛斋戒了三天。

        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自由时光,四十二岁的杨继盛回顾了他的过去,从童年的贫寒,到青年的求索,熬过了继母的虐待,熬过了仇鸾的陷害,现在的他,是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前景光辉,仕途远大。

        然而现在他准备放弃所有一切,去完成那件必死无疑的大业。

        因为放牛的杨继盛、历经磨难的杨继盛、看尽官场黑暗的杨继盛,依然是同一个杨继盛。

        在黑暗中的杨继盛,是一个纯洁的人。而面对这片窒息的黑暗,他无力反抗,只能发出那最后的呐喊。

        杨继盛虽然不聪明,却也不笨,他十分明白,唐顺之的话是对的。

        死劾确实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但他没有更好的方法。他没有钱财,没有权势,没有庶吉士的背景和入阁的希望,更没有张居正和徐阶的智慧。归根结底,他只是个出身农家、天赋平凡的普通人。

        他唯一拥有的,只是他的性命。

(https://www.bqduo.cc/biquge/59_59091/c4396537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