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256章 兵不厌诈(3)

可是大家不干了,辛辛苦苦跟你来打仗,除了精忠报国、辛勤打仗外,总还有个按劳取酬吧,不让割人头,取证据,怎么报销?我报多少你给多少?

        事实证明,李司令是讲道理的,干活不给钱这种事还干不出来,歹话讲完,下面说实惠的:

        “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

        在听到这句话的那一瞬间,大家的眼睛放出了金色的光芒。

        五千两白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中,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是始终存在的,且变化较大,很难确定,只能估算。

        而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套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可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两石米左右(最低),即三百多斤。经查,一斤米的市价,大致在人民币两元左右。

        如此推算,万历年间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人民币六百元。五千两,也就是三百万人民币。

        谁说古人小气,人家还真肯下本钱啊。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平壤城内的小西行长正进行他的最终军事部署。自明军到来后,他曾仔细观察明军动向,希望找到对方主攻方向,由于大雾,且明军行动诡异,始终无法如愿,所以城中的布防也是一日三变,未能固定。

        时间已经不多了,长期的军事经验告诉他,决战即将到来,而今夜,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于是在一段紧张的忙碌后,小西行长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守卫平壤部队,为日军第一军全部、第二军一部,共计一万八千余人,以及朝鲜军(朝奸部队),共计五千余人,合计两万三千人。

        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判断,明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应放置主力防守,于是小西行长命令:第一军主力一万两千人,驻守西北方三门:七星门、小西门、大西门,配备大量火枪,务必死守。

        而在东面,明军并无大量军队,所以小西行长大胆做出判断:明军不会在东城发动猛攻。

        现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暂犹豫之后,小西行长命令如下:

        “南城广阔,不利用兵,新军(朝鲜军)五千人,驻守南城含毯门。”

        “余部主力防守北城!”

        我相信,在这一瞬间,他脑海中闪过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余部队为预备队,由我亲自统领!”

        至此,小西行长部署完毕。

        从明军的动向和驻扎看,东面应无敌军,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两城,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只要打退明军总攻,固守待援,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此时,在城外的明军大营,李如松终于说出了他隐藏已久的进攻计划:

        “我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攻城明军共计四万五千余人,具体部署如下:

        “左军指挥杨元,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小西门。”

        “中军指挥李如柏,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大西门。”

        “右军指挥张世爵,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北七星门。”

        “以上三万人,为我军攻击主力。”

        第二个部署的地区,是北城。

        “南军(即戚家军)指挥吴惟忠,率军三千人,攻击北城牡丹台!”

        平时开会时,李如松说话基本上是独角戏,他说,别人听,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人打断了他的话:

        “此攻城部署,在下认为不妥。”

        打断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铁岭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时任副总兵。

        作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查大受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且与李成梁感情深厚,凭着这层关系,他还是敢说两句话的:

        “我军驻扎于西城,已有两日,日军可能已判断出我军主攻方向,如在西城加强防守,我军恐难攻克。”

        “此外,南军虽为我军主力,但北城地势太高,仰攻十分不利,难以破城。”

        要说还是查大受有面子,李如松竟然没吭声,听他把话说完了。

        当然,面子也就到此为止,李司令把手一挥,大喝一声:

        “这些事不用你理,只管听命!”

        接下来是东城和南城:

        “东城不必攻击!”

        “为什么?”这次提出问题的,是祖承训。

        虽然他很怕李如松,但实在是不明白,既然兵力有余,为何不进攻东城呢?

        而回答也确实不出所料,言简意赅,简单粗暴:

        “你没有读过兵法吗?围师必缺!”

        所谓围师必缺,是一种心理战术。具体说来,是指在攻城之时,不可将城池围死,因为如果敌军深陷重围,无处可跑,眼看没活路,必定会拼死抵抗,如果真把城围死了,城里这两万多玩命的冲出来,能不能挡得住,那实在很难说。

        最后一个,是南城。

        “神机营参将骆尚志,率南军精锐两千,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八千,攻击南城含毯门,由我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直到这最后的一刻,李如松才摊出了所有的底牌。

        在宁夏之战中,李如松亲眼看到了困兽的威力,在优势明军的围困下,城内叛军却顽固到了极点,土包堆不上,水也淹不死,内无粮草,外援断绝,居然坚持了近半年。明军千方百计,死伤无数,才得以获胜。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李如松领悟了极其重要的两点秘诀:

        一、要让对方绝望,必先给他希望,此所谓围师必缺。

        二、要攻破城池,最好的攻击点,不是最弱的位置,而是对方想象不到的地方。

        于是在两天前,他攻击了北城,并将主力驻扎在西城,放开东城,不理会南城。

        西城是大军的集结地,这里必定是主攻的方向。

        南城过于广阔,无法确定突破点,不利于攻城,绝不会有人攻击这里。

        北城曾被进攻试探,这很可能是攻击的前奏。

        所以,我真正的目标,是南城,含毯门。

        当所有人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李如松已经说出了最后的安排:

        “副总兵佟养正,率军九千人,为预备队。”

        应该说,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人,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安排,在之后的战役中也毫无作用。

        但十分滑稽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副总兵,却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所谓主将李如松,和他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情况是这样的:十几年后,在一次战役失败后,他和他的弟弟佟养性搞顺风倒,投降了后金,当了早期汉奸,成为满清的建国支柱。

        他有一个儿子,叫做佟图赖,这位佟图赖有几儿几女,先说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一个人,叫做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

        佟图赖的这位女儿,后来被称为孝康皇后,生了个儿子,叫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皇帝。

        而佟图赖的儿子也混得不错,一个叫佟国纲,战功显赫,跟康熙西征噶尔丹时战死;另一个叫佟国维,把持朝政多年,说一不二,人称“佟半朝”。

        这位佟国维有两个女儿,嫁给了同一个男人——康熙。

        其中一个虽没生儿子,却很受宠信,后来宫中有个出身低微的女人生了康熙的孩子,便被交给她抚养,直至长大成人。所以这个孩子认其为母,他名叫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皇帝。

        再说佟国维还有个儿子,和雍正相交很深,关系一直很好,后来还为其继位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名字叫做隆科多。因为雍正的养母和隆科多为一母同胞,所以雍正见到隆科多时,总要叫他“舅舅”。

        佟养正的后世子孙大致如此,还有若干皇后、贵妃、重臣,由于人数太多,不再一一陈诉。

        顺便说一句,他的弟弟佟养性也还值得一提。这位仁兄投降后金之后,领兵与明军搞对抗,结果被一个无名小卒带兵干掉。这个无名小卒因此飞黄腾达,当上了总兵,成为边塞名将,他的名字叫毛文龙。

        后来这位毛文龙由于升了官,开始飞扬跋扈,不把上级放在眼里,结果被领导干掉了,这位领导叫袁崇焕。

        再后来,袁崇焕又被皇帝杀掉了,罪名之一,就是杀掉了毛文龙。

        想一想这笔烂账,真不知该从何说起。

        按常理,预备队宣布之后,就应该散会了,李如松也不说话了,大家陆陆续续离开军营,回去安排明日战备。

        祖承训也是这样想的,然而就在他即将踏出大营的那一刻,却听见了李如松的声音:

        “祖承训,你等一等,还有一件事情,要你去办。”

(https://www.bqduo.cc/biquge/59_59091/c4396530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