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351章 纯属偶然(2)

他们精通战术,作战狡猾,而且懂得明军的弱点,非常难以对付,且数量越来越多,民变越来越大。

        出现此类情况,归根结底,原因就两个字——没钱。

        之前我说过,朝廷没有钱,没有钱的结果,除了没钱赈灾外,还没钱发军饷。

        据统计,当时全国的部队,大致有上百万人,而能够按时领军饷的,只有辽东军区的十余万人。

        而且就连辽东军,也不能保证按时发工资,拖几个月,也是经常的事。袁崇焕同志就曾经处理过相关事务。

        辽东是前线,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别提了,西北一带,既然不是前线,自然没钱,有的人几年都没拿到工资,穷得叮当响,据说连武器都卖了,只求换顿饭吃。

        没钱赈灾,老百姓吃苦,也没辙,没钱发饷,当兵的吃苦,就有辙了。

        兜里没钱,手里有刀,怎么办?

        凉拌,开抢!

        情况就是如此,官兵越来越少,民军越来越多,局势越来越撑不住。

        杨鹤面对的形势大致如此,大家都明白,就他不明白,等他明白了,跑也跑不掉了。

        如果换个会打仗的,能用兵的,多少还能撑几天,但杨鹤同志的主要特长是招抚理论,这就比较麻烦了,据说当时朝廷里,有些人开玩笑,说杨鹤如果能撑一年,就倒着爬出去。

        就当时的情况看,这位仁兄爬出去的可能性,大致是零。杨鹤同志的下岗日期,指日可待。

        一年后,杨鹤向崇祯呈交了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有这样十几个名字:

        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红狼、小红狼、点灯子、过天星、独头虎……(以下略去××字)

        以上人等,全部归降。

        这些人是干吗的,看名字就能猜到,但这些人什么分量,估计你就不知道了。

        在当时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就是神一魁,此人具体情况不详,但应该受过军事训练,作战十分强悍,属于带头大哥级人物。

        王左桂、王嘉胤,如果你不知道,那不怪你,对这二位兄弟,只提一点就够了:当时,在王左桂的手下,有个小头目,叫做李自成。王嘉胤营门口站岗的,叫做张献忠。

        至于后面那几位,就不说了,说了也没人知道,你只要明白,他们都是当时一等一的牛人,随便一个摆出来,都能搅得天翻地覆。

        都投降了。

        除这些人之外,当时陕西、甘肃境内几乎所有的农民军,都投降了。

        他们投降的对象,就是那个一脑袋糨糊、啥也不懂、不会打仗的杨鹤。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发生在所有人的眼前。

        杨鹤不懂兵法,不熟军事,但他有一样别人没有的武器——诚意。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杨先生很有诚意地寻找叛军,很有诚意地进行谈判,很有诚意地劝说投降,最后,他的诚意得到了回报。

        事实证明,农民军之所以造反,并不是吃饱了撑的,只是因为吃不饱,现在既然朝廷肯原谅他们,给他们饭吃,自然愿意投降,毕竟造反这事,要经常出差,东跑西跑风险太大。

        而对于杨总督,他们也是很客气的,很有点儿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约好地点,杨鹤打开城门,派出群众代表,热烈欢迎,众多民军头目大部分到场,在杨总督的率领下,前往关帝庙,在关老爷面前,宣誓投降(关老爷靠得住)。

        虽然此前双方素未谋面(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时看过几眼),但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特别是杨总督,获得了民军的一致推崇,他们赶走了杨鹤的轿夫,坚持一定要亲自把他抬到总督府,并以此为荣。

        一时间,西北喜讯接连,朝廷奔走相告,杨鹤跟各民军领袖的关系也相当好,逢年过节,还互相送礼,致以节日的问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杨鹤同志读过很多书,干过许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从招抚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因为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没弄明白。

        正是这个问题,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答案是,为了活下去。

        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有钱、有粮食。

        要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三段论:

        造反,是因为没钱、没粮食,投降,是因为有钱、有粮食。

        杨鹤有钱、有粮食吗?

        没有。

        所以停止投降,继续造反。

        在招降之前,杨鹤曾经认为,只要民军肯投降,事情就结束了,可是投降之后,他才明白,事情才刚开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队,就有三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安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儿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对于这个悖论,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办法。

        他先找了几万两银子,安排发放。然后又从自己的私房钱(内库)里,拿出了十万两,交给杨鹤,让他拿去花。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拿到钱,确实消停了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是多长呢?

        我前面说过了,半年。

        半年,把钱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反!

        为了活下去。

        猛人出场

        崇祯四年(1631),领了半年工资后,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响应,而且这次阵势更大,合计有三十多万人。

        搞到这个地步,朝廷极为不满,许多大臣纷纷上告。

        杨鹤很委屈,他本来就不是武将,之所以跑来办这事,实在是被人弄来的。原来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认真,来了之后,都没闲着,天天忙活这事,钱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么办法?

        崇祯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觉得你能办事,才把你派过去,这么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马就给你十几万两银子,连老子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你把钱花完了,这帮人又反了,十万两都打了水漂,你干什么吃的?

        杨鹤委屈,就写信给崇祯,说我本不想干,你硬要我干,我要招抚,也是没有办法。

        崇祯委屈,就写了封命令:锦衣卫,把杨鹤抓起来。

        崇祯四年(1631)九月,杨鹤被捕,后发配袁州。

        鉴于杨鹤的黑锅实在太重,由始至终,朝廷没人替他说话。

        例外总是有的。

        命令传出后,一个山海关的参政主动上疏,要求替杨鹤承担处罚。

        如此黑锅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这个人帮杨鹤背锅,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位参政,是杨鹤的儿子,叫做杨嗣昌。

        崇祯没有理睬,杨鹤先生的命运未能改变,依然去了袁州。

        帮父亲背锅,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导致了两个重大后果。

        从这份奏疏上,崇祯看到了一个忠于父亲的人,按照当时的逻辑,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记住了杨嗣昌的名字,他认定,此人将来必可大用。

        而杨嗣昌背黑锅不成,父亲被发配了,对他而言,莫过于奇耻,从此,他牢牢记住了那些降而复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杨鹤离开了,但这场大戏才刚开始,事实上,真正的猛人,才刚出场。

        一年前,招抚失败后,民军首领王左桂派出起义军,进攻军事重镇韩城,韩城派人去找杨鹤,告急。

        杨鹤很急,因为他的政策是招抚,手中实在没有兵,但到这节骨眼上,就是自己拿菜刀,也不能不去了。

        但他终究没有掌握菜刀技术,无奈,他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手上也没有兵,但杨鹤相信,这个人是有办法的。

        第一个猛人就此登场,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畴。

        洪承畴接到了救援的命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个相当扯淡的命令,你是总督都没办法,我怎么办?

        但他并未抱怨,召集了自己的下人和亲兵,并就地招募了一些人,踏上了前往韩城的道路。

        这是文官、陕西参政洪承畴的第一次出征,这年,他三十七岁。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

(https://www.bqduo.cc/biquge/59_59091/c4396520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