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过,96坦克早就从实战性上甩出t72好几条街了。
但是比赛的结果是残酷的。
我们的坦克不但输给了俄罗斯,还输给了,亚美尼亚,输给了。印度。
特别是印度,这是中**人能容忍的事情吗?
要不是最后一轮的体力赛,我们就真的躺在了印度后头了。
印度人开着俄国人的t72,玩了我们的96.
是个军迷都应该生气。
体力赛力挽狂澜。
请问,坦克兵比的是体能吗?
在前二轮输了,中国陆军的脸早就被输尽了。
看了*军事的介绍。
有很多是外行记者瞎写的。
倒不是他们有意瞎写,只是他们不懂一些东西。
在此我们用简单军迷都明白的东西来全面看看这次我军96坦克失利的原因。
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异议,请勿狂喷。
第一点:
选错出赛队伍了。
这次比赛选的是南京军区的装甲兵队伍。
我个人认为这是有失考虑的。
因为装甲兵真的不是南京军区的强项。
建国初期,**从很早就意识到,在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内,真正对中国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国家不是日本美国或者台湾或者印度,而是对中国始终有野心的苏联。所以
经历了朝鲜的三年苦战,和美国人硬碰硬锻炼出来的王牌部队回国后都驻扎在了距离北京最近的北京、沈阳、济南三大军区。
(从朝鲜回来的王牌部队,这个有史可查。)
为的就是捍卫祖国北疆。同时也让拳头收紧起来。
防止苏联对中国发起突然袭击。
苏联是个大陆军主义盛行的国家,陆军实力世界第一,长期有百万大军屯扎在蒙古、远东地区。随时可以对中国发动攻击,所以对于守卫北方经济命脉和政治经济中心三大军区而言,如何抵挡苏军的进攻就是主要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陆军自然要担起这个重担。因为我们路上接壤太多了。
也可以说,在建国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直到苏联解体后。我国的国土防御重点是在北方对付苏联,而不是东南方的台海和西南方向的国防建设。
96坦克的老爸就是这个重北轻南的时候出现的。
王牌部队都在着三大军区,国防重点又长期侧重北方,所以造成了一些偏颇和惯性。
事情的转折在苏联解体之后。
在苏联解体之后,明眼人都明白苏联称霸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而中国的北方国防压力也明显得到了缓解。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
苏联完蛋了,在美国眼前,中国就成个最大的出头鸟。于是在苏联解体后几年后开始在南海制造事端。
来自南部和海上的威胁在几十年间第一次超过了北方来自陆地的威胁。
于是为了维护国土完整和主权。
二十世纪末开始,中国国土防御重型开始向南方转移。
而这时,历史和我们的96坦克开了个玩笑。
当96坦克经过数年的磨练,按照小平爷爷的要求可以从正面暴打t72t80后。
当他拿到上岗执照后却发现毛熊已经千古了。
而国家国土防御重点随着台海危机开始南移了。
在新时期,东方的直接威胁。北方的潜在威胁,西南方的军事威胁,南方的军事威胁共存。
那么再将武器全部放在北方就不合适了。
现代化战争和部队建设讲究快速反应和快速打击力量。
目的就是以最少的常备力量迎接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或者局部战争。
那么将这样的部队放在哪里才能起到这种全国范围内的打击能力就成了问题。
于是,济南军区再次进入到了中央的眼中。
济南军区从设立之初就是一个没有明确作战对象的军区,他是国家最大战略机动力量和战略预备队设立的。
从建立之初就是以‘跑遍全国’‘四方支援’为战略目的设立的。
刚巧。
现代战争要的就是快速部署快速打击的部队。
而且济南军区的老部队都是经历过朝鲜战争的老精锐。部队底子够硬。
国防建设早期也从来没有落下过他。
各军种底子都硬,装甲兵陆军底子由其硬。
山东省和河南省的位置有出于中国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便利。
和十分适合快速反应部队的驻扎建立。
十几年前的中国还不富裕。
不可能一口气全部装备96坦克,只能一点点一批批换装。
懂欧战史的都知道,装甲兵不能分散使用,只能集中起来。所以统筹权衡之后。
中央认为将96坦克优先配给济南军区最能够承担起全国国土防御重任,于是96坦克在我国成建上岗就是在济南军区。(具体番号不可语)
只因为全国所有军区中最早只有济南军区具有快速全国部署打击能力。
(汶川地震时,最早成建制调入四川灾区参与救援的部队就有济南军区的,而且是一次性投入一个师以上。)
至于南京军区在近二十年时间中得到了快越是发展,但是因为她的主要任务时针对台海和脚盆鸡。
所以海空军二炮导弹什么的是重点发展方向,坦克嘛……没人认为在那里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各军区不管战斗力如何多多少少因为自身任务不同会有偏科问题。
而南京军区因为防卫地区多山地丘陵,作战目标为对海作战所以装甲兵就不是强项了。
她擅于玩的是导弹攻击,两栖空地海一体什么的。
装甲坦克不是她的专长。
这倒不说她不敬业,而是专业不对口呀。
何况这是她第一次出家门,
坦克碰到了‘水土不服问题’
而且谁知道又碰到了帽子坏叔叔使坏?
下一章我们说说水土不服问题和毛子使坏的地方。
(https://www.bqduo.cc/biquge/4_4407/c109943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