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寒门枭士 > 第二百六十九章 冷僻之题

“下一个!”

    考官一声高喊,李延庆快步走上前,将浮票递给了考官,考官看了一眼浮票上的名字,忽然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了李延庆一眼。

    这一幕是如此熟悉,让李延庆又想起了几年前的发解试,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省试似乎更是严格,在火光下,三名士兵搜查一人,从头到脚,头发和鞋子,甚至考试的私处也不放过,这让很多考生都极为不舒服,但又无可奈何。

    考官犹豫着,似乎在考虑着什么,他又看了一眼李延庆,最后做出一个让李延庆也感到吃惊的决定。

    “他不用搜了,直接进去吧!”

    考官把浮票递给了李延庆,摆出一个请的动作,李延庆向他抱拳行一礼,快步进去了,这时后面有考生抗议,只听考官冷冷道:“若你能干掉西夏武士,我也不搜你的身。”

    李延庆也不知道这是自己的运气还是会有什么隐患,但此时他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了,一名士兵引导着他向自己的考房走去。

    汴京的贡院和相州的贡院没有什么区别,可以说相州贡院就是汴京贡院的缩小版,贡院可同时容纳一万余士子考试,规模十分庞大,一条条小巷一眼望不到头,足足有一百二十条巷子,每条巷子里都黑黝黝的,偶然会有点燃的蜡烛透出一丝光亮。

    “这里就是二十五巷,请进吧!”

    李延庆走进了巷子,他的号房距离巷口不远,很快便找到了八十四号,他又核对了一遍浮票,这才走了进去。

    此时天还没有亮,但已经有了朦胧的晨曦,但房间里依然很昏暗,不过朦胧中能看清轮廓,给李延庆的感觉,它比相州的考房要大一点,李延庆用手量了一下,确实要宽半尺左右,可别小瞧这半尺,它就没有了那种狭窄空间的压抑感。

    从现在开始,他要在这间小屋子里呆四天三夜,李延庆慢慢坐了下来,桌子有一只很熟悉的篮子,不过它比安阳贡院的那只篮子要大一点、满一点,不存在不够用的情况,光蜡烛就有四支,还有笔墨砚台水壶火石等等,唯一缺少就是纸,李延庆点燃了一支蜡烛,房间里顿时亮了起来,后面确实很宽长,还两床毯子,晚上不用蜷缩着睡觉了。

    李延庆将砚台里注满,开始慢慢研墨,他耳朵却竖着听两边房间的动静,只听隔壁八十四号的士子低低叹息一声,“土地爷爷,学生无法带香,只好用蜡烛代替,敬土地爷爷,保佑学生省试考中,殿试考中,学生一定会再来祭拜还愿!”

    随即便听见磕头的咚咚声,而右边的考生却很安静,始终没有发出任何响动。

    天色渐渐亮了,随着贡院大门轰然关闭,所有考官迅速就位,和发解试一样,每条巷子都有一名考官和两名士兵,整个考场变得肃穆庄重,所有人都在摒住呼吸,静静地等待着什么?

    “当——”

    考场上空终于传来了一声清脆的云板敲响,沙沙脚步声由远而近,所有的考生的心都提到了嗓子上,开始下发试卷了。

    李延庆也在默默等待着,这时一个黑影出现在他面前,一个冷冷的声音从他头顶传来,“经义科,尽量两天完成!”

    三卷厚厚的纸放在他面前,旁边还有一份试卷及细长的糊名纸。

    李延庆打开试卷大致看了一遍,包括《三经新义》和《论语》、《孟子》,一共三十道题,题目都不难,只要苦读经书,基本上都能做出来,关键是量大,李延庆心中粗粗估算,最少要写一万五千字,必须在两天内答完,也就是每天要写八千字左右。

    当然,卷子答完后并不用上交,而是放在一旁,等全部完成后一起上交,第三天开始做策论,如果两天做不完,就会影响到第三天的策论,继而导致最后策论完不成或者诗作水平太差,直接被淘汰。

    所有的考生都迫不及待地提笔答题了,大家心里都有数,题目不难并不代表自己就能考生,毕竟录取比例摆在那里,大家只能拼细节,书法和卷面整洁就是给审卷官的第一印象了。

    李延庆并不急于提笔,他需要谋定整个篇幅,以决定字体和行距,这是他在发解试中的经验,也是所有高手的共同体会,越是这种靠细节决定胜负的考试,他们越要谨慎小心。

    李延庆足足筹谋了一刻钟,才最终确定了字体大小和行间距,这时,他把试卷又翻到最前面,从第一部分开始做起。

    第一部分是贴经,共有十题,也是经文题中字数最多的部分,要有万字左右。

    贴经有两种考法,一种是给出几行字,只露出其中两句,其余涂墨,要求考生把涂墨部分默写出来,这种稍微简单,因为字数不多。

    第二种方式就比较难,只写出一句,要求考生将整篇文章都默写出来,北宋后期的科举都是采用第二种方式。

    第一题只有一句话:‘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如果经文不熟悉,根本不知道它的出处在哪里?

    李延庆细看第一题,才暗感吃惊,刚开始初看时认为比较简单,可细看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是出自老《尚书》中的一句话,王安石编写的《书经新义》中,这句话却没有了,作为伪说而删除,如果士子不看老尚书,只看《书经新义》,这句话根本就闻所闻未。

    李延庆不由暗暗感激师父姚鼎,当年他授课时,专门讲了《尚书》和《书经新义》的对比,又把删除的部分列举出来,其中就有这句话,若非如此,他李延庆一样答不出这第一题。

    这道题对于一般考生而言其实非常冷僻,估计对很多考生,第一道题就是迎头一棒。

    这句话是出自《虞书?舜典》,李延庆沉思片刻,决定把题目也写上。

    他随即提笔写道:‘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

    就在考生们全神贯注答题之时,贡院的审卷楼三楼内,主考官余深正站着窗前慢慢喝一杯茶,从他的视角可以清晰地看见下方的考场。

    这是他第二次作为省试科举的主考官出现在这里,科举作为朝廷重大政策的风向标,主考官的任命绝不是随意指定,而是几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朝廷时局看似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暗流激涌,朝廷中除了公相蔡京外,还有媪相童贯和隐相梁师成,他们三大势力,一个管朝政,一个掌军权,一个主导制诰,三人都权势极大,这也是帝王之术,制造矛盾以平衡,蔡京和童贯明争暗斗,梁师成则两头挑拨,两头通吃。

    在朝廷中,除了蔡京大权独揽外,还有左相白时中和右相余深,白时中是蔡京走狗,而余深又和童贯走得颇近。

    这次科举原本是蔡京推荐白时中出任主考,但遭到童贯的强烈反对,他指出白时中在上届科举为主考时出现了作弊的重大丑闻,不宜再担任主考,最终天子赵佶接受了梁师成的推荐,任命余深为主考。

    而这次科举正逢辽金战事激烈,宋朝出现收复燕云机会之时,从去年开始,朝廷已经几次派使者乘船北上辽东,和金国秘密协商共同灭辽的大计,与此同时,金国也派使者秘密赶赴西夏,和西夏协商攻辽事宜。

    也正是这个缘故,极力主张攻打辽国的童贯占据了舆论上风,余深也由此成为今年的主考。

    虽然余深和童贯走得很近,两人甚至已经形成了政治上的准同盟,但这并不代表余深就坚决支持童贯联金灭辽的大计。

    相反,余深本人坚决反对灭掉,他认为这会打破宋辽百年平衡的局面,极易引狼入室,一旦金国取代辽国,宋金之间必然会爆发战争,在数十年反反复复的拉锯战后才能最终形成新的平衡,而以宋朝目前的财力,很难支撑数十年的大规模战争。

    余深心中很惆怅,他明知天子让自己为主考的深意就是在科举中推行联金灭辽的思想,但这又和他本人的政见冲突,着实令他左右为难。

    这时,一名监考官匆匆走来,递给他一张纸条,余深打开看了看,上面写着‘首题瘦金体’五个字。

(https://www.bqduo.cc/biquge/39_39810/c1436665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