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符仪式的程序
画符有一定程序,决不可以简单了事、顺序颠倒。
从总的方面看,画符都要设坛行祭礼(尤其是道士),有所谓“总坛式”。总坛式里的总符咒写有道士们通常信仰的神祗——土地、城隍、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朱雀大将、玄武大将、黑杀大将等。如古代敦煌道士画符时所设的总坛式图中的总符咒。道士们还要造坛,造两块天帝的印把子(图2—2)。这两印是雕在坛上的,前后都要雕。
也有不设“总坛式”或造坛的,如“请仙箕法”等。请仙箕时,用三盘果子,茶、酒各三盏供于正堂屋的神龛上…,或供于临时设在屋外某个方位,相当于供桌的饭桌上即可。
画符前,先要净心——聚精会神,诚心诚意,清除杂念,思想专注,以及要净身、净面、净手、漱口,并要预备好水果、米酒、香烛等祭物,还有笔墨、朱砂、黄纸等。对这些用品,道士先用神咒来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1)笔咒:居收五雷神将电灼光华纳则一身保命上则缚鬼伏邪一切死活灭道我长生急急如律令。
(2)水咒:此水不非凡水北方壬癸水一点在砚中**须臾至病者吞之百病消除邪鬼吞吞如粉碎急急如律令。
(3)砚咒:玉帝有勃神砚四方金木水火土雷风雨电神砚轻磨霹雳电光芒急急如律令。
(4)墨咒:玉帝有劫神墨炙炙形如云雾上列九星神墨轻磨霹雳纠纷急急如律令*。
(5)朱砂咒:丹石镇凶魔灭鬼崩研书灵符三界通行急急如律令。画符之前,还要上香跪拜,祝告天地神祗,将要祷告主事表达出来。祝告完毕,取出纸墨或朱砂,正襟危坐,存思运气,一鼓作气画出所要画之符,中间不可有任何间断停顿。画符时要吹气于符中,同时还要一边画一边用嘴轻轻念咒。此外,不握笔之左手要作出书符时必用的日君诀、月君诀、天纲诀等手势。日君诀:变曲左手四指指尖,只有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月君诀:除第四指平伸,指尖朝上外,其余四指微向内弯。天纲诀: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其余四指尖微向内弯。用口月君诀的目的,据说是取日、月阴阳真气,引气入符,借神灵助威,驱邪伏鬼,增加符的灵验性。用天纲诀,也在于用此指法,指挥鬼神,画符时借天纲指取纲气引入符内。
画符毕,将笔尖朝上,笔头朝下,以全身之精力贯注于笔头,用笔头撞符纸三次,然后用金刚剑指敕符,敕时手指用力,表现出一种神力已依附到符上的威严感,最后将已画好的符纸,提起绕过炉烟三次,如此这般,画符仪式才算完毕。
二、画符材料
画符的材料一般都有规定;画符一定要用墨或朱砂,尤以朱砂居多。之所以多用朱砂,在于古人以为朱砂有镇邪作用。符的载体用桃木板最多,因为古代多以为桃木有极强的驱赶魔邪之神力。其次有柏木板、枣木板、石块、砖和黄纸等。另外,布、绢丝的使用也很普遍。
符的载体不同,使用方法也就不同。木料符一般是挂或钉于某处,或烧成灰和上水吞服;石料和砖料的一般是埋于地下;纸料布料的,有的佩戴于身,有的烧成灰与水一起吞服,有的纸符或布符还须书写两份,既要吞食,又须张贴。如张天师祛病符(图2-3),此符是初一日得病者所用的祛病符。用朱笔黄纸书写,书时叩齿三次,含一口净水向东方喷出。边写边念祛病咒语:赫赫阳阳,日出东方,吾敕此符,普扫不祥。口吐三昧之)服飞门邑之光,捉怪使天蓬力士破疾用秽迹金刚降伏妖怪,化为吉祥。急急如律令敕!符写两份,烧成灰吞食一份,贴在门上一份。
三、几种特殊的画符法
如前所述,画符的方法一般是用笔将朱砂水或墨汁画于木板、石块、砖、纸、布或绢丝上。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画符法值得一提。
一是舌尖书符。舌尖书符不同于笔书。笔书是以毛笔书写,舌书则是以舌当笔直接书写。
之所以用舌尖书符,是因为舌尖所书之符有很强的“镇”的作用。由于舌代表心,心在五行中为火,书符所用之朱砂也近于火,犹如夜晚在森林中点起篝火,野兽则不敢近前面之理而“避邪”,西北为乾,乾为天,“元始”之“天”气就更有威慑力量了。
二是以手指凭空虚写虚画。止血符(图2-7)的画法就是如此。
这种符并不要写画到什么物体上,其关键是画符动作,所以在动作要求上极为复杂严格。这种符篆的目的不是长期的防御性的,而是在紧急情况中要求立即见效,所以符体的重要性远不如画符动作。由于符体没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所以只以手指空中比画即可。
这种以手指凭空虚写虚画之符的典型是治鲠符。
骨头等卡在喉咙里,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才可能把符写出贴在那里等候治疗,“神力”只能在画符动作中施放出来,动作一经完成,治疗也便结束。
这四个符的具体画法是:用半碗净水,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托起水碗。右手大拇指压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只伸直中指和食指,向东面吸一口气,再吹入碗中,然后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在碗中水面写符。一边写一边念咒语:此碗水化如东洋大海,喉咙化如万丈深潭,九龙入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写完后将半碗水一口气喝下。骨鲠等吞下之后,还要用化骨符(图2-9)消化骨头,用消稻麦芒及稻麦鲠符消化稻麦芒鲠。化骨符的画法是:左手屈无名指和小指,托水碗,右手拿筷子向碗中水面虚画此符,然后面对太阳喝下,据说骨头便会消化。
消稻麦芒及稻麦鲠符的画法是:右手在地上写“车车车”,用左脚踩住,再写“犇”,用右脚踩住。左手屈中指和无名指托水碗,右手向水面写符,边写边念咒语“雷击水”。写完后一口气把水喝下…。
三是用铜剑、师刀、令牌凭空虚写虚画。例如,瑶族相传铜剑为驱鬼邪、除妖魔之宝,所以瑶族在举行某些巫术仪式时,要用铜剑画符水、敕令,以降妖邪。侗族道师在敬祭鬼神时,要以令牌、师刀指水画符,以示镇妖除怪,逐鬼逐魔。
四、画符的时间禁忌
端午节是画符、造符水的吉日,画符造符多在这一天举行。画端午驱鬼符更是如此。
每年有四天不可乱画符,如若在这四天画符;不但不灵验,而且还有害。这四天是农历的三月初九、六月初二、九月初六、十二月初二。
画符最好选择子时或亥时。据说此时是阳消阴长、阴阳交接之时,灵气最重,其次午、卯、酉时亦可“。
第二节符的制作及施用符咒的一般原则
施用符咒的一般原则
符咒的种类成千上万,施用的方法举不胜举。例如,施用咒语的方法,有默念、轻声念、大声念;有书而或埋或焚,等等。施用符篆的方法就更多了,有佩戴在身,贴于患处;有贴于或放于着怪处;有火化为灰,将灰溶于水中,以符水洗头面,洗全身,或以符水擦拭、喷洒全身;有食符法,食符法又有将表(纸符)直接吃下去的“吞服”,将符焚烧后的纸灰溶于水中而喝下去的“喝符”。“喝符”还有热喝、冷喝等方式。此外,还有埋于地下,投于水中的,等等。尽管施用符咒的方法千差万别,但在施用中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必须遵循。
一、与“气”配合
画符需要存思运气,施用符咒同样需要用气配合。胡孚琛先生在《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一书中指出:“道士用咒语禁邪往往要和存思、行气等法术配合进行,即是说在念咒时要使自己进入气功功能态,葛洪用以禁虎的三五禁法便是一例。他说:‘三五禁法,当须口传,笔不能委曲矣。一法,直思吾身为朱鸟,令长三丈,而立于虎头上,因即闭气,虎即去。若暮宿山中者,密取头上钗,闭气以刺白虎上”,则亦无所畏。又法,以左手持刀闭气,画地作方,祝曰:恒山之阴,太山之阳,盗贼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闭以金关。因以刀横旬日中白虎上,亦无所畏也。’(《登涉》)”白玉蟾在《玄珠歌注》中也谈到,以符咒等法术作法求雨时,以元神运聚自身内五脏之气,即为五雷。按五行相生相克之原则,运自己气海之气,令金水相生,想水遍满天地,便能降雨;运自己内气令金木相克,便能打雷;大怒叱咤双目,击打自己心火,便能打闪电:想自身阳气遍天地,化为大火,烧开气字,便能达到祈晴的目的。为使符咒的施用灵验,即使是最简单的符咒的施用也应当与
气配合。像民间秘密宗教皈一道的修持法则中的“念佛方便法门”就如是:如有极忙的人,或是有病的人……便在早晨或夜间,把手洗干净,向了西方,或拜一拜,或作一个揖,把两手合拢来,诚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不要记遍数,并不限遍数,只要不快不慢地尽一口气念下去,气长一口气十几声也好,气短一口气几声也好,连念十口气……照这个法子做起来,也一样可以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因为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个大愿心里的一个
愿。
二、与动作配合
符咒术的施行,不像宗教中的求神、求佛,只是顶礼膜拜,或以香火供祭就可,而要凭借一定的手段去积极地影响外界。正因如此,在施用符咒时,往往要采取一定的动作来配合符咒使之作用到被施用了符咒的对象上,这就是所谓的“咒动”。咒动包括禹步、掐诀、吐唾液、摇头晃脑等。
禹步是道士作法时的一种特殊步伐,传说大禹治水时“届南海之滨,见马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按胡先生在书中的解释,此句中的“白虎”为道教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类代号,下文中的“白虎”之义同,指方位而言,非真以钗和刀刺虎也。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最初的禹步并不复杂,如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的禹步步法为:
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一丈二尺,后有九迹。或者是
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
到了后来,禹步的形式越来越复杂,不仅步伐有种种讲究,而且要不停地念动咒语,存想各种神祗随步而来,或存想自己足踏星斗,面谒神灵,求神禳灾祛祸,保佑平安。《抱朴子内篇》所提到的“三步九迹”的禹步法。是进一步复杂化了的禹步形式。走禹步本身似乎就是在画符施符。
掐诀是施用符咒时应加以配合的一种手势。其作用是可通真制邪。《太清玉册》说:“捏(也即掐——引者)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各不一。罡诀有七百余目,今所用者不多。四维,八方,自四指根逐节数共十二,按十二辰分出:八卦、七星、九宫、三台,各主其所行之事。”这就是说,不同的掐诀手势,在不同的符咒术中具有不同的功用。如召神要用紫微印这种手势。其法为以小指从第四指背过,用中指勾住,大指掐第四指第三节,中指掐掌心横纹,二、四指伸直。它象征着握有紫微大印,据说此印可以“指挥一切鬼神及召三十六将”来降伏恶鬼。又如拘邪指:左手指平伸,然后先拢第四指、小指从四指背入中指,勾掐掌心,大指压中指,曲转大指头压定二指。其作用是拘妖邪至坛前或立狱焚邪,多用于驱邪压煞。
与念咒相配合的动作中有一种被称之为“按山源”的非掐诀手势值得一提。这是一种念某些咒语时须配合做的动作之一。方法是以手指压按鼻端下、两鼻孔之间处。古人认为此动作有驱邪镇鬼的作用。《云笈七签》卷四六《秘要诀法?遏邪大祝第九》就谈到:“……又叩齿三通,乃开目。徐去左手按山源则鬼井闭门……鼻下山源,是我一身之灵津,真邪之通府。背真者所以生邪气,为真者所以遏万邪,在我运摄之尔,故吉凶兆焉。”
三、与“咒物”配合
施用符咒不仅要与“气”与动作配合,还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使施用的符咒有所凭依。比如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往往在刀剑上刻上或写上咒语,或是面对刀剑念咒烧符画符,认为只有这样刀剑才会具有镇妖避邪的力量。此时的刀剑已相当于符咒本身。
施用符咒时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的特点,更突出地体现在诅咒厌胜上。诅咒厌胜的巫术原理是交感巫术(感应律)和模仿巫术(象征律)。交感巫术认为,类似物可以治病,如红色的植物可以治血疾,黄色的植物可以治黄疸病等。又认为人体的任何部分都可以与全身发生感应作用,脱离人体的头发、指甲等,只要巫师施以诅咒术,都可以使人中邪、得病,甚至死亡。模仿巫术认为,将某人接触过的东西施之以诅咒术,就可以作用于此人。或将一木偶象征某人,用针戳此木偶,就等于杀伤了此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那位年轻佣人所用的就是此术,只不过他所用的偶像是布偶而非木偶。《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写马道婆向赵姨娘要了张纸,拿剪子铰了两个纸人儿,递与赵姨娘,教把他二人的年庚写在上面;又找了一张蓝纸铰了五个青面;并在一处,拿针钉了。叫赵姨娘将两个纸人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说她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这里所用的偶则是纸偶。
诅咒配以咒物之术不仅在汉族中盛行,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盛行。例如,佤族过去在发生械斗时,为咒死敌方,要从敌方的房头上偷一把茅草回来进行诅咒。傣族过去为咒死对方,则从对方偷取脚印、头发或衣服碎片并剪一纸人一起进行诅咒后,放在对方竹楼下,或偷对方的指甲并剪纸人用铁钉钉上。彝族过去咒人时用一草人代替,用刀把草人砍碎,便认为是把敌人砍碎。或将一把草和一只鸡捆在一起,巫师把和草捆在一起的鸡拿在手中,口念“咒人经”,诅咒被咒之人像鸡一样死去。念完经后,由家人把鸡打死,煮熟食之。然后由巫师扎一萆人用刀砍碎,以示砍死了被咒之人。
四、各种禁忌
施用符咒并非一件简单随便之事,它往往有各种严格的禁忌规定,决不可越雷池一步。若有违犯,符咒必不灵验。
(一)斋戒沐浴
施用符咒要靠鬼神相助,而鬼神十分喜好洁净,所以祈请神灵而带着满身尘土,或嘴里手上不干净是万万不行的。因此,比较正规的施用符咒,首先要静心沐浴,洗手漱口,并念“我以月洗身,以日炼真,仙人辅己,玉女佐形,二十八宿,与吾合并,千邪万秽,逐气而清”之类的净身咒。
有的斋戒沐浴只消在施行符咒术之前或之时进行便可,有的则要在施行符咒术的几天前就要开始进行。《抱朴子?登涉》就记载了带升山符前要斋戒七天的做法:“凡人入山,皆当先斋洁七日,不经污秽,带升山符出门,作周身三五法。”在《道藏》的一些经文中,有关施用符咒术前需斋戒沐浴的规定也不少,这些经文中明确规定“不得不洗手漱口便施行符咒”云云。
(二)施用符咒的等级
很多符咒的施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什么人佩什么样的符,念什么样的咒都必须认真遵守。比如护身符虽为最常见之符,但各种人所佩戴的护身符却有各不相同。敦煌遗书斯二四九八卷中就记载了不同身份的三种人所佩戴的三种不同的护身符:
(三)施用符咒的道德要求
道德修养的好坏对施用符咒是否灵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些道教经典中每每强调施行符咒者要“气清心正”,叫亍善积德”,只有如此,施用的符咒才能灵验。否则,无此功德,虽用符念咒也始终无验。若想假借符咒行“不仁不义”之事,符咒不但不灵验,还会置这种人于死地。反之,符咒难犯品行端正之人。《太平广记》和《拍案惊奇》各有一段故事旨在说明这些道理。《太平广记》中的故事讲道:唐贞观中,西域献胡僧,咒术能死人,能生人。太宗令于飞骑中取壮勇者试之,如言而死,如言而生。帝以告太常少卿傅奕。奕日,此邪法也。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帝召僧咒奕,奕对之无所觉。须臾,胡僧忽然后自倒,若为所击,便不复苏矣。
《拍案惊奇》卷一七“西山观设篆度亡魂,开封府备棺追活命”中讲了这样一件事:符篆这家,时时有人习学,颇有高妙的在内。却有一件作怪:学了这家术法,一些也胡乱做事不得了。尽有奉持不谨,反取其祸的。宋时乾道年间,福建福州有个太常少卿任文荐的长子,叫做任道元。少年慕道,从个师父,是欧阳文彬,传授五雷天心正法,建坛在家,与人行持,甚著效验……后来少卿已没,道元袭了父任……淳熙十三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夜,北城居民相约纠众,在于张道者庵内,启建黄策大醮一坛,礼请任道元为高功,主持坛事。那日观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内中有两个女子,双鬟高髻,并肩而立,丰神绰约,宛然并蒂芙蓉。任道元抬头起来看见,惊得目眩心花,魂不附体,那里还顾什么醮坛不醮坛,斋戒不斋戒,便开口道:“两位小娘子请稳便,到里面来看一看。”两女道:“多谢法师。”正轻移莲步,走进门来,道元目不转睛,看上看下,口里诌道:“小娘子提起了镧裙。”盖是福建人叫女子抹胸做镧裙,提起了,是要摸她**的意思,乃彼处乡谈讨便宜的说话。内中一女子正色道:“法师做醮,如何却说恁地话?”拉了同伴,转身便走。道元又笑道:“即来看法事,便与高功法师结个缘何妨!”两女耳根通红,口里喃喃微骂而去。待得醮事毕,道元便觉左耳后边有些作痒,又带些疼痛。叫家人看看,只见一个红蓓蕾,如粟粒大,将指头按去,痛不可忍。
次日归家,情绪不乐。隔数日……道元是夜梦见神将手持铁鞭来追逐,道元惊惶奔走,神将赶来,环绕所居九仙山下一匝,被他赶着,一鞭打在脑后,猛然惊觉。自此疮越加大了,头胀如栲栳。每夜二鼓叫呼,宛若被鞭之状。得到二十日将满,梁鲲(道元妻侄——引者注)在家,梦见神将对他道:“汝到五更初,急到任家,看吾扑道元。”鲲惊起,忙到任家来。道元一见哭道:“相见只有此一会了。”披衣要下床来,忽然跌倒。七八个家人共扶起来,暗中恰像一只大手拽出,扑在地上。仔细看看,已此无气了……
这则故事,虽带有明显的因果报应思想,但从中也足以看出施用符咒术与道德修养的重要关系。
(四)念咒不可有丝毫差错
念诵咒语必须心诚,熟练。由于咒语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无比的力量,所以对它不能有丝毫的玩笑意图。我国古书中对念咒常有“心要诚,念要熟”、“宜正心诚意,一气呵成”等语。假若念咒语念错了一个字乃至几个字,或是把有的前后/帧序念颠倒了,那么,在很多场合,咒语就会完全失灵,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给自己招宋横祸。《拍案惊奇》卷三一中的“侯道士因术成奸”对此便下了很好的注解:一个姓侯名元的樵夫因上山砍柴而遇异人授予符咒,把异人所传符咒尽行习熟。不上一月,其术已成。变化百物,役召鬼魅,遇着草木土石,念念有词,便多是步骑甲兵。神通既以广大,传将出去,便自有人扶从。于是收好些乡里少年勇悍的为将卒,欲举事。后因不听,申君告诫,举事失败,遭神君斥骂。自此侯元所晓符咒渐渐遗忘,就记得的,做来也不十分灵了。却是先前相从这些党羽,不知缘故,聚着不散,还推他为主。自恃其众,是秋率领了人,在并州大谷地方抢劫。恰好并州将校,偶然领了兵马经过,知道了,围了数重。侯元急了,施符念咒,一毫不灵,被斩于阵,党与遂散。侯元的施符念咒不灵,虽有神灵惩罚之原因,然他对所学符咒的“渐渐遗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五)用符有时间禁忌
画符有时间禁忌,用符同样有时间禁忌。有的符要配合自己的星命进行使用,不得违犯,若有违犯,不但不验,还会遭受灾厄诸事。比如逢太岁星君之年(不论男女之人的1、13、25、37、49、61、73、85等岁,皆属太岁星君之年)的人,必须安奉值年太岁星君,可保平安无事。安时用红纸书写太岁符,择于正月中吉日吉时安之于家中。若此年错用逢天空星之年的天空不但吉星不会高照,反会造成凶星入宫,造成破财、家庭风波、与人不合之害。敦煌遗书伯二八五六《发病书》中的《推初得病日鬼法》之符则是按个地支顺序吞带并用的。张天师祛病符法,则是按农历的日期用之。如初一日病者,东南路上得之,是神使客死鬼作祟。头疼作寒热,起坐无力,吃食无味。用黄纸五张,东南方四十步逆之,即愈。画符,吞一道,门上贴一道,吉。
此外,施用符咒还有祭品、法器、食物等方面的禁忌。由于祭品和法器是在举行施用符咒这样的神事时需要的,因而它们就具有了神圣的性质。对它们不能随便触摸,否则就会影响符咒的灵验。
食物方面的禁忌指的是施用符咒者不能食用某些东西。比如羌族等民族就明确规定念咒者不能食狗肉,不然咒语不仅无效,还会加害于念咒者本身。
第十二部白话道德经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幽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释】
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释】
空虚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深奥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释】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这不正是它不自私吗?所以能达到自私的目的。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解释】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释】
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解释】
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吗?洗清杂念,深入内省,能没有缺点吗?爱民治国,能不耍小聪明吗?五官与外界接触,能甘于示弱吗?什么都明白,能不妄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
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毂的周围,车毂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揉抟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释】
五光十色,使人眼花;过多的乐声是人耳聋;过多的美味使人口伤;纵情的起马打猎,是人心放荡发狂;保存珍贵的东西使人提心吊胆。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抛弃那些取得这些。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释】
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重视身体就象重视大的祸患。为什么说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本来就是卑下的,得到它当然惊恐,失去它也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己身就象重视大的祸患?我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以贵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以爱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释】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以说认识道的规律。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释】
古时善于为士的人,细微深远而通达,深远得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形容:谨慎啊,象冬天趟水过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邻围攻,恭敬啊,象当客人,和蔼啊,象冰将融化,朴质啊,象为雕琢的素材,空旷啊,象深山幽谷,浑厚啊,象江河的浑水,谁能使浑水不浑?安静下来就会慢慢澄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就会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去旧换新。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释】
尽量使心灵空虚到极点,坚守清净。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看到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尽管变化纷纷,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静,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认识常,而轻举妄动,必定有凶险。认识了常才能宽容,能宽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不遇危险。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释】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最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释】
大道被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狡诈虚伪。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解释】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了巧和利,盗贼就能自然消灭。这三条作为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认识有所从属:保持朴素,减少私欲。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释】
抛弃学问才能免除忧患。应诺与阿斥,相差有多少?善良与丑恶,相差有多少?人们所怕的,就不能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啊,还没有个尽头!众人都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宴席,好象春天去登台眺望美景。唯独我自己淡淡的无动于衷,好象还不会发笑的婴儿。疲倦啊,象是无家可归!.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混混迷迷,人们是那么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辽阔无边啊,象大海,无尽无休啊,象大风。.众人都有能耐,唯独我愚笨无能。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以得了道为贵。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解释】
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解释】
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生新,少取才有收获,多取反而迷惑。因此圣人用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固执己见,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古时所说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话,怎么能是空话呢!真正能全部得到它。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
少说话是合乎自然法则的。所以,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与道相同。求德的就与德相同,求失的就与失相同。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意得到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乐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当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发生!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解释】
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固执己见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长久的。从道的观点来看,应当说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虽有豪华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释】
善于行路的,不留辙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算的,不留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却不能打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不能解脱。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所以总是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内在的聪明。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山热病的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护他的借鉴,虽自以为明智而实际上很糊涂。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解释】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沟溪。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最终的真理。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释】
打算治理天下用妄为的办法,我看他是得不到什么的。天下诗歌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妄为的。妄为的人要失败,想据为己有的要丢失。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轻嘘的有急吹的,有强壮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毁的。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措施。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过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释】
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打仗时就以右边为上。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东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轻一些为好。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战争杀人众多,要带者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解释】
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谁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着它,万物将会自动归从。天地之气相合,就会下雨。人们没有指使它,它却自然均匀。开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要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比如道为天下所归,就像江海为一切河流所归一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释】
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从不说什么,成功了它不据为己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经常没有**,可称为渺小;万物想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因为它到底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为伟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释】
谁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靠。都来投靠也不会互相伤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乐与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释】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解释】
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根绝**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释】
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上仁有所表现,但非故意表现他的仁。上义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上礼有所表现而得不到响应。就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所以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乱的开始。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解释】
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有灵,洼坑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是从得到一才能达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废弃;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洼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台。所以,贵以*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不*”。这不是以*为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追求过多的荣誉就没有荣誉,不想做高贵的美玉,要做坚硬的基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释】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释】
上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践;中士听了道的道理,觉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没道理;下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说过: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浊。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道”幽隐而无名,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释】
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不*”这些词儿。而王公们却用这些词儿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它却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却受到贬损。人们所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释】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事很少能够比上得上它。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
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亲切?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重要?得到和丧失相比哪个有害?所以,过分的吝惜必招致更大的破费,丰厚的储藏必有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安全。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盈若冲,其用不穷。
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释】
最完美的东西好象是空虚的,它的作用不会穷竭。最挺直的好象弯曲,最灵巧的好象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说话迟钝。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炎热,清净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释】
天下有道时,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时,怀孕的马也要在战场上生驹。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释】
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走出去越远,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圣人不需要通过经历就能知晓,不需亲见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释】
求学问天天增加,求道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地,虽然无为而没有不是他所为的。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释】
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胜任治理天下,和和气气使天下百姓心思归于浑朴。百姓都注意他们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释】
从出生到死亡。长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命的,却过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因为想长命,生活过于优厚。听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杀伤。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不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去。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释】
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种类区分万物,环境形成万物。因而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护,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解释】
天下事物都有个开头儿,要把这个开头儿当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经得知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着万物的根本,就一辈子没危险。塞着窟窿,关闭门户,终身不生疾病,敞开窟窿,济了他们的事,终身不可救治。观察细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熟习常道。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解释】
假如我有点知识,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捷径。朝政很**,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锦绣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不和乎道呀!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释】
善建的不可拔除,善抱的不会脱落,子孙遵照这个道理祭祀永不断绝。用这个道理修身,他的德就会纯真;用这个道理治家,他的德就会有馀;用这个道理治乡,这乡的德就会久远;用这个道理治国,这个国的德就会丰厚;用这个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会普及。所以,从个人去认识个人,从家去认识家,从乡去认识乡,从国去认识国,从天下去认识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用这种方法。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个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头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整天号啼而喉咙却不沙哑,这是淳和之极的表现。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到常的叫做明。贪求生活享受叫做灾殃,**支配精气叫做逞强。事物过分壮大就会衰老,可说是离开了道,离开了道就要早亡。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
故为天下贵。
【解释】
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塞着穴洞,关闭门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尘,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对它亲近,不可能对他疏远。不可能使他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不可能使他下*。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释】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奇谲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民来掌握天下。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解释】
政治宽松,人民就淳朴。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诈。灾害啊,幸福就在它身边,幸福啊,灾害就藏在里边。谁知它最后会怎么样?它没有定论。正常的可能变为反常,善良可能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由来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虽是方正的但不是切割的,虽是锋利的,但不伤人,虽是坦直的,但不放肆,虽是光亮的到不刺眼。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解释】
治理人.事奉天都不如吝啬为好由于吝啬,可说成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可说成是重积德。重积德就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这种力量是无法估计的。这种无法估计的力量,可以管理国家。有了治国的根本,治理方可以长久。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这是延长生命的道理。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释】
治理大国好象煎小鱼(或者做小菜)。用道来治理天下,鬼也不起作用。不是鬼不起作用,就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不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圣人也不伤人。这样双方互不伤害,所以能彼此无事。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解释】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解释】
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宝,恶人也受它的保护。美好的言词能换取人们的尊敬,善良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所以树立天子,设置大臣,虽然先献美好的玉石,后献珍贵的车辆,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古时所以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道?不是说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吗?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解释】
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圣人遇事总是看得困难些,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溶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积累的泥土筑起的;潜力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就会有失败,有得就会有损失。因为圣人无为,所以就不会失败:无得,所以就无失。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因此圣人的**就是没有**,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没有学问,以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去妄加干涉.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解释】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些,而是教人民愚蠢些。人民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因为他们智巧太多。所以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幸福。认识这两种治国的法则也就是模式。经常运用这一模式,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啊,与事物是相反的,最后得到的是非常通顺。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
江海所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由于它善于处在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处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负担;处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觉碍事。所以天下人民喜欢推崇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解释】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正是因为大,所以不象任何东西。如果象某种东西,早就渺小的很了!我有三件法宝,我掌握它并保护着它: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慈爱,才能勇敢,节俭,才能宽绰,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才能做事物的首长。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勇敢,舍弃节俭而求宽绰,舍弃后而去争先,只有死路一条了。说道慈爱,用它去作战就能胜利,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拯就谁,就用慈爱来保卫谁。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解释】
善于作武士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靠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靠对打;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解释】
用兵的说过: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叫做没有阵势可摆,没有胳膊可举,没有敌人可打,没有武器可拿。祸害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势力相当,悲愤的一方会得到利。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解释】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天下竟没人懂,没人实行。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可贵了。所以圣人穿的虽不好怀里却揣着美玉。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解释】
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最好,不止到自以为知道就是毛病,正因为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圣人没有毛病,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解释】
人民不怕威胁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生,不要堵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感到压迫。所以圣人只求能自知而不自我表现,只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所以要抛弃后者保持前者。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释】
勇于有胆量就会死,勇于没胆量就会活。这两种“勇于”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讨厌的,谁知道是因为什么?所以圣人也难于解说明白。天的道,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答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慢条斯理的而善于谋划。天网广大无边,网孔虽稀,而从没有遗漏。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解释】
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吓唬他们?如果使人民经常怕死,对那些捣乱的人,我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应由专管杀人的人去杀。要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杀,正如同代替木匠去砍头。要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释】
人民所以饥饿,是由于上面租税太多,所以才饥饿。人民所以难治理,是因为上面有所妄为,所以难治理。人民之所以不重视自己生命,是因为上面过分地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人民才不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过分看重生命的人,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解释】
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着时是柔软脆弱的,它们死后就变得枯槁了。所以僵硬的属于死亡一类,柔软的属于生存一类。所以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僵硬就会被摧折。僵硬的处于下降状态,柔软的处于上升状态。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解释】
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释】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却不能实现。因此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领导。承担全国的灾殃,才能当天下的王。正话好象是反话。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释】
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还会有遗留的仇怨,这怎么算作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虽然拿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强迫人家还债。只拿着借据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债的是无德的人。天道对人无所偏爱,经常帮助有德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
国要小人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也不想远方迁移;虽有船车,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武器装备,没有陈列的必要。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吃得香甜,穿的美观。住的安逸,过得欢乐,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着。而人民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
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者不是善良的人。有专门知识的人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专门知识。圣人没有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力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有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即使做点什么,也不跟人家争夺。争的德行,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与天道符合,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
第十三部神灵降坛与神鬼神附体
关于“神灵降坛与神鬼神附体”,这个解释,看来也需要一个,慢慢讲明白的事情。要讲起来也很复杂。在此,我先定第一个概念:鬼神者,阴阳二气也。展其象为鬼神,在世人中,以肉眼看不见的阴阳二气,却有所感招的阴阳二气,统为灵性,喻为鬼神。
鬼神论是在以人为本的认识观中为出发点的。
一,魂魄论的起由:
每个人都有三魂七魄,三与七,本是序列数,被世人喻为三七之数了。演释成了,有三个魂,七个魄。人的生命的延续,思辨的精神主宰靠三魂七魄,三魂七魄,本在人体中,阴阳之本源气,互为藏相之中,即是阳之灵气藏在阴之中,阴之灵气藏在阳之中。肝主魂,肺主魄。戊为阳魂,己为阴魄。
人活着,魂魄是互为的,在人体中好比是血与气的关系。主宰血与气运行的就是神,也可称有阴与阳,这就是阳附阴而生,阴附阳而成,若阴阳不相附,为游魂孤魄。人的肺气,在人体中喻阴,也可称为阴中阴,为金气。它功能会吸收空气过滤空气,为人体增加能量的动力,推动人体血气的运行。人体中的肝气,为魂,依奈地气水而生。又受地气的反制约。人的肝与肺气,是受戊己之土牵制的。戊在人体为脾,己是胃,他们起作气化生养的作用。人的心脏是为肝服务的,人的肾脏是为肺服务的。故人体五脏功能,必是互为作用的。起作人体阴阳平褺?化的作用。
1,凡是有形的物体。都附有阴阳之气,万物都附有阴阳二气。另,凡是有形的物体都有它自身的生命周期。当阳阳二气,相互附合时周期就长,分离时周期完结。
人将死时,以不修持的人而论,魂魄是分离的。人死魄反归于土,藏入土之水中。魂逐渐消散,(消散也有时序的)在这里我从复我的一个元气论的观点,一个元气论的阴阳组合复合成人,周期论是360年。故通常人的寿命周期是360年。这可能是我的廖论,但是,是我依据元气论周流六虚而得出的。在此为魂魄论给个影子。一般人的人死,魄由会阴出,魂由百会走,没有魂由从祖窍走的。通常,由病而死,寿元已到之人,魄都是由下而走。现象是大小便先失禁。但有福报及有福德的人,他们不失禁。魄藏骨中,随尸而化。人魂魄分离,是人的生命解体。魂通常日言,在道教,认为魄因形气的居留,魂有的可在七天内还体。因魂在离体七天内不会走远。道教称这类人为假死。魄散尽为真死。作为修炼的人是炼魄制魂。超脱凡界。
在道教的法术中,又分有几个分类的法门,其有的是专门从事祭炼魂法,有的专门祭炼魄法。通常是两大类。在国内修炼道法的法师很多,余所谈不对之处可给于指证,此述全是我个人的认识观。在此自己也有一个疑惑,在天、基、佛、道、伊五大宗教中,除了佛教的仪轨注张人体火化外,其他的宗教仪轨,在原始宗教中是不主张火化的。火化其目的是否送魂魄上天快?因实在不熟佛教的仪轨历史。
魂是向上散发的被宇宙能量解体化解,魄是向下散化,息入土中。在道法中有个又一疑惑点,(我因修的不是在坟墓上的炼制)我们的镇法,功用都在魄上。在道教的祭炼法中人死后的魂49天后应是消散的。魄入土中,此残留信息,在法术中运用很多,是否世人将向下的阴魄称为鬼魂?这个理念搞明了,对内丹外法的实际功用与元气论,卦气论较相符。由于本人目前行法是修的阳刚气,全以感应论。按经法中操行的。此点,善根,所产生的感应是看到的魂还是魄。指49天后的现象。也请通灵的其他同仁来阐述此理。你们只说,所看现象,我会明白的。
举一例:我汕头的一位女朋友,实是我的护法。她母亲因在世积善事行阴德很多。她本人也常行善积德。她母亲得了癌症。也称晚期了。她母亲不愿动手续,就回家等死,那么在没死之前,人的神志是非常的清醒。一点不浑浊。她从国外赶回。要我为她母的坟监工,按传统做。我与她老人家见了面,他很高兴,说我来了她就放心了。她睡在家,可看见她的坟做的好坏。
到这里,我的资料就告一段落,有问题的朋友可以咨询我,我会尽量给大家在道教的法术中,又分有几个分类的法门,其有的是专门从事祭炼魂法,有的专门祭炼魄法。通常是两大类。在国内修炼道法的法师很多,余所谈不对之处可给于指证,此述全是我个人的认识观。在此自己也有一个疑惑,在天、基、佛、道、伊五大宗教中,除了佛教的仪轨注张人体火化外,其他的宗教仪轨,在原始宗教中是不主张火化的。火化其目的是否送魂魄上天快?因实在不熟佛教的仪轨历史。
魂是向上散发的被宇宙能量解体化解,魄是向下散化,息入土中。在道法中有个又一疑惑点,(我因修的不是在坟墓上的炼制)我们的镇法,功用都在魄上。在道教的祭炼法中人死后的魂49天后应是消散的。魄入土中,此残留信息,在法术中运用很多,是否世人将向下的阴魄称为鬼魂?这个理念搞明了,对内丹外法的实际功用与元气论,卦气论较相符。由于本人目前行法是修的阳刚气,全以感应论。按经法中操行的。此点,善根,所产生的感应是看到的魂还是魄。指49天后的现象。也请通灵的其他同仁来阐述此理。你们只说,所看现象,我会明白的。
举一例:我汕头的一位女朋友,实是我的护法。她母亲因在世积善事行阴德很多。她本人也常行善积德。她母亲得了癌症。也称晚期了。她母亲不愿动手续,就回家等死,那么在没死之前,人的神志是非常的清醒。一点不浑浊。她从国外赶回。要我为她母的坟监工,按传统做。我与她老人家见了面,他很高兴,说我来了她就放心了。她睡在家,可看见她的坟做的好坏。
到这里,我的资料就告一段落,有问题的朋友可以咨询我,我会尽量给大家在道教的法术中,又分有几个分类的法门,其有的是专门从事祭炼魂法,有的专门祭炼魄法。通常是两大类。在国内修炼道法的法师很多,余所谈不对之处可给于指证,此述全是我个人的认识观。在此自己也有一个疑惑,在天、基、佛、道、伊五大宗教中,除了佛教的仪轨注张人体火化外,其他的宗教仪轨,在原始宗教中是不主张火化的。火化其目的是否送魂魄上天快?因实在不熟佛教的仪轨历史。
魂是向上散发的被宇宙能量解体化解,魄是向下散化,息入土中。在道法中有个又一疑惑点,(我因修的不是在坟墓上的炼制)我们的镇法,功用都在魄上。在道教的祭炼法中人死后的魂49天后应是消散的。魄入土中,此残留信息,在法术中运用很多,是否世人将向下的阴魄称为鬼魂?这个理念搞明了,对内丹外法的实际功用与元气论,卦气论较相符。由于本人目前行法是修的阳刚气,全以感应论。按经法中操行的。此点,善根,所产生的感应是看到的魂还是魄。指49天后的现象。也请通灵的其他同仁来阐述此理。你们只说,所看现象,我会明白的。
举一例:我汕头的一位女朋友,实是我的护法。她母亲因在世积善事行阴德很多。她本人也常行善积德。她母亲得了癌症。也称晚期了。她母亲不愿动手续,就回家等死,那么在没死之前,人的神志是非常的清醒。一点不浑浊。她从国外赶回。要我为她母的坟监工,按传统做。我与她老人家见了面,他很高兴,说我来了她就放心了。她睡在家,可看见她的坟做的好坏。
在道教的法术中,又分有几个分类的法门,其有的是专门从事祭炼魂法,有的专门祭炼魄法。通常是两大类。在国内修炼道法的法师很多,余所谈不对之处可给于指证,此述全是我个人的认识观。在此自己也有一个疑惑,在天、基、佛、道、伊五大宗教中,除了佛教的仪轨注张人体火化外,其他的宗教仪轨,在原始宗教中是不主张火化的。火化其目的是否送魂魄上天快?因实在不熟佛教的仪轨历史。
魂是向上散发的被宇宙能量解体化解,魄是向下散化,息入土中。在道法中有个又一疑惑点,(我因修的不是在坟墓上的炼制)我们的镇法,功用都在魄上。在道教的祭炼法中人死后的魂49天后应是消散的。魄入土中,此残留信息,在法术中运用很多,是否世人将向下的阴魄称为鬼魂?这个理念搞明了,对内丹外法的实际功用与元气论,卦气论较相符。由于本人目前行法是修的阳刚气,全以感应论。按经法中操行的。此点,善根,所产生的感应是看到的魂还是魄。指49天后的现象。也请通灵的其他同仁来阐述此理。你们只说,所看现象,我会明白的。
举一例:我汕头的一位女朋友,实是我的护法。她母亲因在世积善事行阴德很多。她本人也常行善积德。她母亲得了癌症。也称晚期了。她母亲不愿动手续,就回家等死,那么在没死之前,人的神志是非常的清醒。一点不浑浊。她从国外赶回。要我为她母的坟监工,按传统做。我与她老人家见了面,他很高兴,说我来了她就放心了。她睡在家,可看见她的坟做的好坏。
到这里,我的资料就告一段落,有问题的朋友可以咨询我,我会尽量给大家在道教的法术中,又分有几个分类的法门,其有的是专门从事祭炼魂法,有的专门祭炼魄法。通常是两大类。在国内修炼道法的法师很多,余所谈不对之处可给于指证,此述全是我个人的认识观。在此自己也有一个疑惑,在天、基、佛、道、伊五大宗教中,除了佛教的仪轨注张人体火化外,其他的宗教仪轨,在原始宗教中是不主张火化的。火化其目的是否送魂魄上天快?因实在不熟佛教的仪轨历史。
魂是向上散发的被宇宙能量解体化解,魄是向下散化,息入土中。在道法中有个又一疑惑点,(我因修的不是在坟墓上的炼制)我们的镇法,功用都在魄上。在道教的祭炼法中人死后的魂49天后应是消散的。魄入土中,此残留信息,在法术中运用很多,是否世人将向下的阴魄称为鬼魂?这个理念搞明了,对内丹外法的实际功用与元气论,卦气论较相符。由于本人目前行法是修的阳刚气,全以感应论。按经法中操行的。此点,善根,所产生的感应是看到的魂还是魄。指49天后的现象。也请通灵的其他同仁来阐述此理。你们只说,所看现象,我会明白的。
举一例:我汕头的一位女朋友,实是我的护法。她母亲因在世积善事行阴德很多。她本人也常行善积德。她母亲得了癌症。也称晚期了。她母亲不愿动手续,就回家等死,那么在没死之前,人的神志是非常的清醒。一点不浑浊。她从国外赶回。要我为她母的坟监工,按传统做。我与她老人家见了面,他很高兴,说我来了她就放心了。她睡在家,可看见她的坟做的好坏。
到这里,我的资料就告一段落,有问题的朋友可以咨询我,我会尽量给大家
到这里,我的资料就告一段落,有问题的朋友可以咨询我,我会尽量给大家在道教的法术中,又分有几个分类的法门,其有的是专门从事祭炼魂法,有的专门祭炼魄法。通常是两大类。在国内修炼道法的法师很多,余所谈不对之处可给于指证,此述全是我个人的认识观。在此自己也有一个疑惑,在天、基、佛、道、伊五大宗教中,除了佛教的仪轨注张人体火化外,其他的宗教仪轨,在原始宗教中是不主张火化的。火化其目的是否送魂魄上天快?因实在不熟佛教的仪轨历史。
魂是向上散发的被宇宙能量解体化解,魄是向下散化,息入土中。在道法中有个又一疑惑点,(我因修的不是在坟墓上的炼制)我们的镇法,功用都在魄上。在道教的祭炼法中人死后的魂49天后应是消散的。魄入土中,此残留信息,在法术中运用很多,是否世人将向下的阴魄称为鬼魂?这个理念搞明了,对内丹外法的实际功用与元气论,卦气论较相符。由于本人目前行法是修的阳刚气,全以感应论。按经法中操行的。此点,善根,所产生的感应是看到的魂还是魄。指49天后的现象。也请通灵的其他同仁来阐述此理。你们只说,所看现象,我会明白的。
举一例:我汕头的一位女朋友,实是我的护法。她母亲因在世积善事行阴德很多。她本人也常行善积德。她母亲得了癌症。也称晚期了。她母亲不愿动手续,就回家等死,那么在没死之前,人的神志是非常的清醒。一点不浑浊。她从国外赶回。要我为她母的坟监工,按传统做。我与她老人家见了面,他很高兴,说我来了她就放心了。她睡在家,可看见她的坟做的好坏。
到这里,我的资料就告一段落,有问题的朋友可以咨询我,我会尽量给大家一、画符仪式的程序
画符有一定程序,决不可以简单了事、顺序颠倒。
从总的方面看,画符都要设坛行祭礼(尤其是道士),有所谓“总坛式”。总坛式里的总符咒写有道士们通常信仰的神祗——土地、城隍、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朱雀大将、玄武大将、黑杀大将等。如古代敦煌道士画符时所设的总坛式图中的总符咒。道士们还要造坛,造两块天帝的印把子(图2—2)。这两印是雕在坛上的,前后都要雕。
也有不设“总坛式”或造坛的,如“请仙箕法”等。请仙箕时,用三盘果子,茶、酒各三盏供于正堂屋的神龛上…,或供于临时设在屋外某个方位,相当于供桌的饭桌上即可。
画符前,先要净心——聚精会神,诚心诚意,清除杂念,思想专注,以及要净身、净面、净手、漱口,并要预备好水果、米酒、香烛等祭物,还有笔墨、朱砂、黄纸等。对这些用品,道士先用神咒来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1)笔咒:居收五雷神将电灼光华纳则一身保命上则缚鬼伏邪一切死活灭道我长生急急如律令。
(2)水咒:此水不非凡水北方壬癸水一点在砚中**须臾至病者吞之百病消除邪鬼吞吞如粉碎急急如律令。
(3)砚咒:玉帝有勃神砚四方金木水火土雷风雨电神砚轻磨霹雳电光芒急急如律令。
(4)墨咒:玉帝有劫神墨炙炙形如云雾上列九星神墨轻磨霹雳纠纷急急如律令*。
(5)朱砂咒:丹石镇凶魔灭鬼崩研书灵符三界通行急急如律令。画符之前,还要上香跪拜,祝告天地神祗,将要祷告主事表达出来。祝告完毕,取出纸墨或朱砂,正襟危坐,存思运气,一鼓作气画出所要画之符,中间不可有任何间断停顿。画符时要吹气于符中,同时还要一边画一边用嘴轻轻念咒。此外,不握笔之左手要作出书符时必用的日君诀、月君诀、天纲诀等手势。日君诀:变曲左手四指指尖,只有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月君诀:除第四指平伸,指尖朝上外,其余四指微向内弯。天纲诀: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其余四指尖微向内弯。用口月君诀的目的,据说是取日、月阴阳真气,引气入符,借神灵助威,驱邪伏鬼,增加符的灵验性。用天纲诀,也在于用此指法,指挥鬼神,画符时借天纲指取纲气引入符内。
画符毕,将笔尖朝上,笔头朝下,以全身之精力贯注于笔头,用笔头撞符纸三次,然后用金刚剑指敕符,敕时手指用力,表现出一种神力已依附到符上的威严感,最后将已画好的符纸,提起绕过炉烟三次,如此这般,画符仪式才算完毕。
二、画符材料
画符的材料一般都有规定;画符一定要用墨或朱砂,尤以朱砂居多。之所以多用朱砂,在于古人以为朱砂有镇邪作用。符的载体用桃木板最多,因为古代多以为桃木有极强的驱赶魔邪之神力。其次有柏木板、枣木板、石块、砖和黄纸等。另外,布、绢丝的使用也很普遍。
符的载体不同,使用方法也就不同。木料符一般是挂或钉于某处,或烧成灰和上水吞服;石料和砖料的一般是埋于地下;纸料布料的,有的佩戴于身,有的烧成灰与水一起吞服,有的纸符或布符还须书写两份,既要吞食,又须张贴。如张天师祛病符(图2-3),此符是初一日得病者所用的祛病符。用朱笔黄纸书写,书时叩齿三次,含一口净水向东方喷出。边写边念祛病咒语:赫赫阳阳,日出东方,吾敕此符,普扫不祥。口吐三昧之)服飞门邑之光,捉怪使天蓬力士破疾用秽迹金刚降伏妖怪,化为吉祥。急急如律令敕!符写两份,烧成灰吞食一份,贴在门上一份。
三、几种特殊的画符法
如前所述,画符的方法一般是用笔将朱砂水或墨汁画于木板、石块、砖、纸、布或绢丝上。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画符法值得一提。
一是舌尖书符。舌尖书符不同于笔书。笔书是以毛笔书写,舌书则是以舌当笔直接书写。
之所以用舌尖书符,是因为舌尖所书之符有很强的“镇”的作用。由于舌代表心,心在五行中为火,书符所用之朱砂也近于火,犹如夜晚在森林中点起篝火,野兽则不敢近前面之理而“避邪”,西北为乾,乾为天,“元始”之“天”气就更有威慑力量了。
二是以手指凭空虚写虚画。止血符(图2-7)的画法就是如此。
这种符并不要写画到什么物体上,其关键是画符动作,所以在动作要求上极为复杂严格。这种符篆的目的不是长期的防御性的,而是在紧急情况中要求立即见效,所以符体的重要性远不如画符动作。由于符体没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所以只以手指空中比画即可。
这种以手指凭空虚写虚画之符的典型是治鲠符。
骨头等卡在喉咙里,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才可能把符写出贴在那里等候治疗,“神力”只能在画符动作中施放出来,动作一经完成,治疗也便结束。
这四个符的具体画法是:用半碗净水,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托起水碗。右手大拇指压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只伸直中指和食指,向东面吸一口气,再吹入碗中,然后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在碗中水面写符。一边写一边念咒语:此碗水化如东洋大海,喉咙化如万丈深潭,九龙入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写完后将半碗水一口气喝下。骨鲠等吞下之后,还要用化骨符(图2-9)消化骨头,用消稻麦芒及稻麦鲠符消化稻麦芒鲠。化骨符的画法是:左手屈无名指和小指,托水碗,右手拿筷子向碗中水面虚画此符,然后面对太阳喝下,据说骨头便会消化。
消稻麦芒及稻麦鲠符的画法是:右手在地上写“车车车”,用左脚踩住,再写“犇”,用右脚踩住。左手屈中指和无名指托水碗,右手向水面写符,边写边念咒语“雷击水”。写完后一口气把水喝下…。
三是用铜剑、师刀、令牌凭空虚写虚画。例如,瑶族相传铜剑为驱鬼邪、除妖魔之宝,所以瑶族在举行某些巫术仪式时,要用铜剑画符水、敕令,以降妖邪。侗族道师在敬祭鬼神时,要以令牌、师刀指水画符,以示镇妖除怪,逐鬼逐魔。
四、画符的时间禁忌
端午节是画符、造符水的吉日,画符造符多在这一天举行。画端午驱鬼符更是如此。
每年有四天不可乱画符,如若在这四天画符;不但不灵验,而且还有害。这四天是农历的三月初九、六月初二、九月初六、十二月初二。
画符最好选择子时或亥时。据说此时是阳消阴长、阴阳交接之时,灵气最重,其次午、卯、酉时亦可“。
第二节符的制作及施用符咒的一般原则
施用符咒的一般原则
符咒的种类成千上万,施用的方法举不胜举。例如,施用咒语的方法,有默念、轻声念、大声念;有书而或埋或焚,等等。施用符篆的方法就更多了,有佩戴在身,贴于患处;有贴于或放于着怪处;有火化为灰,将灰溶于水中,以符水洗头面,洗全身,或以符水擦拭、喷洒全身;有食符法,食符法又有将表(纸符)直接吃下去的“吞服”,将符焚烧后的纸灰溶于水中而喝下去的“喝符”。“喝符”还有热喝、冷喝等方式。此外,还有埋于地下,投于水中的,等等。尽管施用符咒的方法千差万别,但在施用中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必须遵循。
一、与“气”配合
画符需要存思运气,施用符咒同样需要用气配合。胡孚琛先生在《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一书中指出:“道士用咒语禁邪往往要和存思、行气等法术配合进行,即是说在念咒时要使自己进入气功功能态,葛洪用以禁虎的三五禁法便是一例。他说:‘三五禁法,当须口传,笔不能委曲矣。一法,直思吾身为朱鸟,令长三丈,而立于虎头上,因即闭气,虎即去。若暮宿山中者,密取头上钗,闭气以刺白虎上”,则亦无所畏。又法,以左手持刀闭气,画地作方,祝曰:恒山之阴,太山之阳,盗贼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闭以金关。因以刀横旬日中白虎上,亦无所畏也。’(《登涉》)”白玉蟾在《玄珠歌注》中也谈到,以符咒等法术作法求雨时,以元神运聚自身内五脏之气,即为五雷。按五行相生相克之原则,运自己气海之气,令金水相生,想水遍满天地,便能降雨;运自己内气令金木相克,便能打雷;大怒叱咤双目,击打自己心火,便能打闪电:想自身阳气遍天地,化为大火,烧开气字,便能达到祈晴的目的。为使符咒的施用灵验,即使是最简单的符咒的施用也应当与
气配合。像民间秘密宗教皈一道的修持法则中的“念佛方便法门”就如是:如有极忙的人,或是有病的人……便在早晨或夜间,把手洗干净,向了西方,或拜一拜,或作一个揖,把两手合拢来,诚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不要记遍数,并不限遍数,只要不快不慢地尽一口气念下去,气长一口气十几声也好,气短一口气几声也好,连念十口气……照这个法子做起来,也一样可以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因为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个大愿心里的一个
愿。
二、与动作配合
符咒术的施行,不像宗教中的求神、求佛,只是顶礼膜拜,或以香火供祭就可,而要凭借一定的手段去积极地影响外界。正因如此,在施用符咒时,往往要采取一定的动作来配合符咒使之作用到被施用了符咒的对象上,这就是所谓的“咒动”。咒动包括禹步、掐诀、吐唾液、摇头晃脑等。
禹步是道士作法时的一种特殊步伐,传说大禹治水时“届南海之滨,见马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按胡先生在书中的解释,此句中的“白虎”为道教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类代号,下文中的“白虎”之义同,指方位而言,非真以钗和刀刺虎也。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最初的禹步并不复杂,如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的禹步步法为:
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一丈二尺,后有九迹。或者是
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
到了后来,禹步的形式越来越复杂,不仅步伐有种种讲究,而且要不停地念动咒语,存想各种神祗随步而来,或存想自己足踏星斗,面谒神灵,求神禳灾祛祸,保佑平安。《抱朴子内篇》所提到的“三步九迹”的禹步法。是进一步复杂化了的禹步形式。走禹步本身似乎就是在画符施符。
掐诀是施用符咒时应加以配合的一种手势。其作用是可通真制邪。《太清玉册》说:“捏(也即掐——引者)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各不一。罡诀有七百余目,今所用者不多。四维,八方,自四指根逐节数共十二,按十二辰分出:八卦、七星、九宫、三台,各主其所行之事。”这就是说,不同的掐诀手势,在不同的符咒术中具有不同的功用。如召神要用紫微印这种手势。其法为以小指从第四指背过,用中指勾住,大指掐第四指第三节,中指掐掌心横纹,二、四指伸直。它象征着握有紫微大印,据说此印可以“指挥一切鬼神及召三十六将”来降伏恶鬼。又如拘邪指:左手指平伸,然后先拢第四指、小指从四指背入中指,勾掐掌心,大指压中指,曲转大指头压定二指。其作用是拘妖邪至坛前或立狱焚邪,多用于驱邪压煞。
与念咒相配合的动作中有一种被称之为“按山源”的非掐诀手势值得一提。这是一种念某些咒语时须配合做的动作之一。方法是以手指压按鼻端下、两鼻孔之间处。古人认为此动作有驱邪镇鬼的作用。《云笈七签》卷四六《秘要诀法?遏邪大祝第九》就谈到:“……又叩齿三通,乃开目。徐去左手按山源则鬼井闭门……鼻下山源,是我一身之灵津,真邪之通府。背真者所以生邪气,为真者所以遏万邪,在我运摄之尔,故吉凶兆焉。”
三、与“咒物”配合
施用符咒不仅要与“气”与动作配合,还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使施用的符咒有所凭依。比如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往往在刀剑上刻上或写上咒语,或是面对刀剑念咒烧符画符,认为只有这样刀剑才会具有镇妖避邪的力量。此时的刀剑已相当于符咒本身。
施用符咒时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的特点,更突出地体现在诅咒厌胜上。诅咒厌胜的巫术原理是交感巫术(感应律)和模仿巫术(象征律)。交感巫术认为,类似物可以治病,如红色的植物可以治血疾,黄色的植物可以治黄疸病等。又认为人体的任何部分都可以与全身发生感应作用,脱离人体的头发、指甲等,只要巫师施以诅咒术,都可以使人中邪、得病,甚至死亡。模仿巫术认为,将某人接触过的东西施之以诅咒术,就可以作用于此人。或将一木偶象征某人,用针戳此木偶,就等于杀伤了此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那位年轻佣人所用的就是此术,只不过他所用的偶像是布偶而非木偶。《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写马道婆向赵姨娘要了张纸,拿剪子铰了两个纸人儿,递与赵姨娘,教把他二人的年庚写在上面;又找了一张蓝纸铰了五个青面;并在一处,拿针钉了。叫赵姨娘将两个纸人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说她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这里所用的偶则是纸偶。
诅咒配以咒物之术不仅在汉族中盛行,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盛行。例如,佤族过去在发生械斗时,为咒死敌方,要从敌方的房头上偷一把茅草回来进行诅咒。傣族过去为咒死对方,则从对方偷取脚印、头发或衣服碎片并剪一纸人一起进行诅咒后,放在对方竹楼下,或偷对方的指甲并剪纸人用铁钉钉上。彝族过去咒人时用一草人代替,用刀把草人砍碎,便认为是把敌人砍碎。或将一把草和一只鸡捆在一起,巫师把和草捆在一起的鸡拿在手中,口念“咒人经”,诅咒被咒之人像鸡一样死去。念完经后,由家人把鸡打死,煮熟食之。然后由巫师扎一萆人用刀砍碎,以示砍死了被咒之人。
四、各种禁忌
施用符咒并非一件简单随便之事,它往往有各种严格的禁忌规定,决不可越雷池一步。若有违犯,符咒必不灵验。
(一)斋戒沐浴
施用符咒要靠鬼神相助,而鬼神十分喜好洁净,所以祈请神灵而带着满身尘土,或嘴里手上不干净是万万不行的。因此,比较正规的施用符咒,首先要静心沐浴,洗手漱口,并念“我以月洗身,以日炼真,仙人辅己,玉女佐形,二十八宿,与吾合并,千邪万秽,逐气而清”之类的净身咒。
有的斋戒沐浴只消在施行符咒术之前或之时进行便可,有的则要在施行符咒术的几天前就要开始进行。《抱朴子?登涉》就记载了带升山符前要斋戒七天的做法:“凡人入山,皆当先斋洁七日,不经污秽,带升山符出门,作周身三五法。”在《道藏》的一些经文中,有关施用符咒术前需斋戒沐浴的规定也不少,这些经文中明确规定“不得不洗手漱口便施行符咒”云云。
(二)施用符咒的等级
很多符咒的施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什么人佩什么样的符,念什么样的咒都必须认真遵守。比如护身符虽为最常见之符,但各种人所佩戴的护身符却有各不相同。敦煌遗书斯二四九八卷中就记载了不同身份的三种人所佩戴的三种不同的护身符:
(三)施用符咒的道德要求
道德修养的好坏对施用符咒是否灵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些道教经典中每每强调施行符咒者要“气清心正”,叫亍善积德”,只有如此,施用的符咒才能灵验。否则,无此功德,虽用符念咒也始终无验。若想假借符咒行“不仁不义”之事,符咒不但不灵验,还会置这种人于死地。反之,符咒难犯品行端正之人。《太平广记》和《拍案惊奇》各有一段故事旨在说明这些道理。《太平广记》中的故事讲道:唐贞观中,西域献胡僧,咒术能死人,能生人。太宗令于飞骑中取壮勇者试之,如言而死,如言而生。帝以告太常少卿傅奕。奕日,此邪法也。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帝召僧咒奕,奕对之无所觉。须臾,胡僧忽然后自倒,若为所击,便不复苏矣。一、画符仪式的程序
画符有一定程序,决不可以简单了事、顺序颠倒。
从总的方面看,画符都要设坛行祭礼(尤其是道士),有所谓“总坛式”。总坛式里的总符咒写有道士们通常信仰的神祗——土地、城隍、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朱雀大将、玄武大将、黑杀大将等。如古代敦煌道士画符时所设的总坛式图中的总符咒。道士们还要造坛,造两块天帝的印把子(图2—2)。这两印是雕在坛上的,前后都要雕。
也有不设“总坛式”或造坛的,如“请仙箕法”等。请仙箕时,用三盘果子,茶、酒各三盏供于正堂屋的神龛上…,或供于临时设在屋外某个方位,相当于供桌的饭桌上即可。
画符前,先要净心——聚精会神,诚心诚意,清除杂念,思想专注,以及要净身、净面、净手、漱口,并要预备好水果、米酒、香烛等祭物,还有笔墨、朱砂、黄纸等。对这些用品,道士先用神咒来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1)笔咒:居收五雷神将电灼光华纳则一身保命上则缚鬼伏邪一切死活灭道我长生急急如律令。
(2)水咒:此水不非凡水北方壬癸水一点在砚中**须臾至病者吞之百病消除邪鬼吞吞如粉碎急急如律令。
(3)砚咒:玉帝有勃神砚四方金木水火土雷风雨电神砚轻磨霹雳电光芒急急如律令。
(4)墨咒:玉帝有劫神墨炙炙形如云雾上列九星神墨轻磨霹雳纠纷急急如律令*。
(5)朱砂咒:丹石镇凶魔灭鬼崩研书灵符三界通行急急如律令。画符之前,还要上香跪拜,祝告天地神祗,将要祷告主事表达出来。祝告完毕,取出纸墨或朱砂,正襟危坐,存思运气,一鼓作气画出所要画之符,中间不可有任何间断停顿。画符时要吹气于符中,同时还要一边画一边用嘴轻轻念咒。此外,不握笔之左手要作出书符时必用的日君诀、月君诀、天纲诀等手势。日君诀:变曲左手四指指尖,只有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月君诀:除第四指平伸,指尖朝上外,其余四指微向内弯。天纲诀: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其余四指尖微向内弯。用口月君诀的目的,据说是取日、月阴阳真气,引气入符,借神灵助威,驱邪伏鬼,增加符的灵验性。用天纲诀,也在于用此指法,指挥鬼神,画符时借天纲指取纲气引入符内。
画符毕,将笔尖朝上,笔头朝下,以全身之精力贯注于笔头,用笔头撞符纸三次,然后用金刚剑指敕符,敕时手指用力,表现出一种神力已依附到符上的威严感,最后将已画好的符纸,提起绕过炉烟三次,如此这般,画符仪式才算完毕。
二、画符材料
画符的材料一般都有规定;画符一定要用墨或朱砂,尤以朱砂居多。之所以多用朱砂,在于古人以为朱砂有镇邪作用。符的载体用桃木板最多,因为古代多以为桃木有极强的驱赶魔邪之神力。其次有柏木板、枣木板、石块、砖和黄纸等。另外,布、绢丝的使用也很普遍。
符的载体不同,使用方法也就不同。木料符一般是挂或钉于某处,或烧成灰和上水吞服;石料和砖料的一般是埋于地下;纸料布料的,有的佩戴于身,有的烧成灰与水一起吞服,有的纸符或布符还须书写两份,既要吞食,又须张贴。如张天师祛病符(图2-3),此符是初一日得病者所用的祛病符。用朱笔黄纸书写,书时叩齿三次,含一口净水向东方喷出。边写边念祛病咒语:赫赫阳阳,日出东方,吾敕此符,普扫不祥。口吐三昧之)服飞门邑之光,捉怪使天蓬力士破疾用秽迹金刚降伏妖怪,化为吉祥。急急如律令敕!符写两份,烧成灰吞食一份,贴在门上一份。
三、几种特殊的画符法
如前所述,画符的方法一般是用笔将朱砂水或墨汁画于木板、石块、砖、纸、布或绢丝上。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画符法值得一提。
一是舌尖书符。舌尖书符不同于笔书。笔书是以毛笔书写,舌书则是以舌当笔直接书写。
之所以用舌尖书符,是因为舌尖所书之符有很强的“镇”的作用。由于舌代表心,心在五行中为火,书符所用之朱砂也近于火,犹如夜晚在森林中点起篝火,野兽则不敢近前面之理而“避邪”,西北为乾,乾为天,“元始”之“天”气就更有威慑力量了。
二是以手指凭空虚写虚画。止血符(图2-7)的画法就是如此。
这种符并不要写画到什么物体上,其关键是画符动作,所以在动作要求上极为复杂严格。这种符篆的目的不是长期的防御性的,而是在紧急情况中要求立即见效,所以符体的重要性远不如画符动作。由于符体没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所以只以手指空中比画即可。
这种以手指凭空虚写虚画之符的典型是治鲠符。
骨头等卡在喉咙里,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才可能把符写出贴在那里等候治疗,“神力”只能在画符动作中施放出来,动作一经完成,治疗也便结束。
这四个符的具体画法是:用半碗净水,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托起水碗。右手大拇指压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只伸直中指和食指,向东面吸一口气,再吹入碗中,然后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在碗中水面写符。一边写一边念咒语:此碗水化如东洋大海,喉咙化如万丈深潭,九龙入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写完后将半碗水一口气喝下。骨鲠等吞下之后,还要用化骨符(图2-9)消化骨头,用消稻麦芒及稻麦鲠符消化稻麦芒鲠。化骨符的画法是:左手屈无名指和小指,托水碗,右手拿筷子向碗中水面虚画此符,然后面对太阳喝下,据说骨头便会消化。
消稻麦芒及稻麦鲠符的画法是:右手在地上写“车车车”,用左脚踩住,再写“犇”,用右脚踩住。左手屈中指和无名指托水碗,右手向水面写符,边写边念咒语“雷击水”。写完后一口气把水喝下…。
三是用铜剑、师刀、令牌凭空虚写虚画。例如,瑶族相传铜剑为驱鬼邪、除妖魔之宝,所以瑶族在举行某些巫术仪式时,要用铜剑画符水、敕令,以降妖邪。侗族道师在敬祭鬼神时,要以令牌、师刀指水画符,以示镇妖除怪,逐鬼逐魔。
四、画符的时间禁忌
端午节是画符、造符水的吉日,画符造符多在这一天举行。画端午驱鬼符更是如此。
每年有四天不可乱画符,如若在这四天画符;不但不灵验,而且还有害。这四天是农历的三月初九、六月初二、九月初六、十二月初二。
画符最好选择子时或亥时。据说此时是阳消阴长、阴阳交接之时,灵气最重,其次午、卯、酉时亦可“。
第二节符的制作及施用符咒的一般原则
施用符咒的一般原则
符咒的种类成千上万,施用的方法举不胜举。例如,施用咒语的方法,有默念、轻声念、大声念;有书而或埋或焚,等等。施用符篆的方法就更多了,有佩戴在身,贴于患处;有贴于或放于着怪处;有火化为灰,将灰溶于水中,以符水洗头面,洗全身,或以符水擦拭、喷洒全身;有食符法,食符法又有将表(纸符)直接吃下去的“吞服”,将符焚烧后的纸灰溶于水中而喝下去的“喝符”。“喝符”还有热喝、冷喝等方式。此外,还有埋于地下,投于水中的,等等。尽管施用符咒的方法千差万别,但在施用中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必须遵循。
一、与“气”配合
画符需要存思运气,施用符咒同样需要用气配合。胡孚琛先生在《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一书中指出:“道士用咒语禁邪往往要和存思、行气等法术配合进行,即是说在念咒时要使自己进入气功功能态,葛洪用以禁虎的三五禁法便是一例。他说:‘三五禁法,当须口传,笔不能委曲矣。一法,直思吾身为朱鸟,令长三丈,而立于虎头上,因即闭气,虎即去。若暮宿山中者,密取头上钗,闭气以刺白虎上”,则亦无所畏。又法,以左手持刀闭气,画地作方,祝曰:恒山之阴,太山之阳,盗贼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闭以金关。因以刀横旬日中白虎上,亦无所畏也。’(《登涉》)”白玉蟾在《玄珠歌注》中也谈到,以符咒等法术作法求雨时,以元神运聚自身内五脏之气,即为五雷。按五行相生相克之原则,运自己气海之气,令金水相生,想水遍满天地,便能降雨;运自己内气令金木相克,便能打雷;大怒叱咤双目,击打自己心火,便能打闪电:想自身阳气遍天地,化为大火,烧开气字,便能达到祈晴的目的。为使符咒的施用灵验,即使是最简单的符咒的施用也应当与
气配合。像民间秘密宗教皈一道的修持法则中的“念佛方便法门”就如是:如有极忙的人,或是有病的人……便在早晨或夜间,把手洗干净,向了西方,或拜一拜,或作一个揖,把两手合拢来,诚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不要记遍数,并不限遍数,只要不快不慢地尽一口气念下去,气长一口气十几声也好,气短一口气几声也好,连念十口气……照这个法子做起来,也一样可以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因为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个大愿心里的一个
愿。
二、与动作配合
符咒术的施行,不像宗教中的求神、求佛,只是顶礼膜拜,或以香火供祭就可,而要凭借一定的手段去积极地影响外界。正因如此,在施用符咒时,往往要采取一定的动作来配合符咒使之作用到被施用了符咒的对象上,这就是所谓的“咒动”。咒动包括禹步、掐诀、吐唾液、摇头晃脑等。
禹步是道士作法时的一种特殊步伐,传说大禹治水时“届南海之滨,见马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按胡先生在书中的解释,此句中的“白虎”为道教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类代号,下文中的“白虎”之义同,指方位而言,非真以钗和刀刺虎也。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最初的禹步并不复杂,如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的禹步步法为:
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一丈二尺,后有九迹。或者是
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
到了后来,禹步的形式越来越复杂,不仅步伐有种种讲究,而且要不停地念动咒语,存想各种神祗随步而来,或存想自己足踏星斗,面谒神灵,求神禳灾祛祸,保佑平安。《抱朴子内篇》所提到的“三步九迹”的禹步法。是进一步复杂化了的禹步形式。走禹步本身似乎就是在画符施符。
掐诀是施用符咒时应加以配合的一种手势。其作用是可通真制邪。《太清玉册》说:“捏(也即掐——引者)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各不一。罡诀有七百余目,今所用者不多。四维,八方,自四指根逐节数共十二,按十二辰分出:八卦、七星、九宫、三台,各主其所行之事。”这就是说,不同的掐诀手势,在不同的符咒术中具有不同的功用。如召神要用紫微印这种手势。其法为以小指从第四指背过,用中指勾住,大指掐第四指第三节,中指掐掌心横纹,二、四指伸直。它象征着握有紫微大印,据说此印可以“指挥一切鬼神及召三十六将”来降伏恶鬼。又如拘邪指:左手指平伸,然后先拢第四指、小指从四指背入中指,勾掐掌心,大指压中指,曲转大指头压定二指。其作用是拘妖邪至坛前或立狱焚邪,多用于驱邪压煞。二、与动作配合
符咒术的施行,不像宗教中的求神、求佛,只是顶礼膜拜,或以香火供祭就可,而要凭借一定的手段去积极地影响外界。正因如此,在施用符咒时,往往要采取一定的动作来配合符咒使之作用到被施用了符咒的对象上,这就是所谓的“咒动”。咒动包括禹步、掐诀、吐唾液、摇头晃脑等。
禹步是道士作法时的一种特殊步伐,传说大禹治水时“届南海之滨,见马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按胡先生在书中的解释,此句中的“白虎”为道教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类代号,下文中的“白虎”之义同,指方位而言,非真以钗和刀刺虎也。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最初的禹步并不复杂,如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的禹步步法为:
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一丈二尺,后有九迹。或者是
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
到了后来,禹步的形式越来越复杂,不仅步伐有种种讲究,而且要不停地念动咒语,存想各种神祗随步而来,或存想自己足踏星斗,面谒神灵,求神禳灾祛祸,保佑平安。《抱朴子内篇》所提到的“三步九迹”的禹步法。是进一步复杂化了的禹步形式。走禹步本身似乎就是在画符施符。
掐诀是施用符咒时应加以配合的一种手势。其作用是可通真制邪。《太清玉册》说:“捏(也即掐——引者)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各不一。罡诀有七百余目,今所用者不多。四维,八方,自四指根逐节数共十二,按十二辰分出:八卦、七星、九宫、三台,各主其所行之事。”这就是说,不同的掐诀手势,在不同的符咒术中具有不同的功用。如召神要用紫微印这种手势。其法为以小指从第四指背过,用中指勾住,大指掐第四指第三节,中指掐掌心横纹,二、四指伸直。它象征着握有紫微大印,据说此印可以“指挥一切鬼神及召三十六将”来降伏恶鬼。又如拘邪指:左手指平伸,然后先拢第四指、小指从四指背入中指,勾掐掌心,大指压中指,曲转大指头压定二指。其作用是拘妖邪至坛前或立狱焚邪,多用于驱邪压煞。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
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者不是善良的人。有专门知识的人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专门知识。圣人没有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力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有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即使做点什么,也不跟人家争夺。争的德行,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与天道符合,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
第十三部神灵降坛与神鬼神附体
关于“神灵降坛与神鬼神附体”,这个解释,看来也需要一个,慢慢讲明白的事情。要讲起来也很复杂。在此,我先定第一个概念:鬼神者,阴阳二气也。展其象为鬼神,在世人中,以肉眼看不见的阴阳二气,却有所感招的阴阳二气,统为灵性,喻为鬼神。
一、画符仪式的程序
画符有一定程序,决不可以简单了事、顺序颠倒。
从总的方面看,画符都要设坛行祭礼(尤其是道士),有所谓“总坛式”。总坛式里的总符咒写有道士们通常信仰的神祗——土地、城隍、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朱雀大将、玄武大将、黑杀大将等。如古代敦煌道士画符时所设的总坛式图中的总符咒。道士们还要造坛,造两块天帝的印把子(图2—2)。这两印是雕在坛上的,前后都要雕。
也有不设“总坛式”或造坛的,如“请仙箕法”等。请仙箕时,用三盘果子,茶、酒各三盏供于正堂屋的神龛上…,或供于临时设在屋外某个方位,相当于供桌的饭桌上即可。
画符前,先要净心——聚精会神,诚心诚意,清除杂念,思想专注,以及要净身、净面、净手、漱口,并要预备好水果、米酒、香烛等祭物,还有笔墨、朱砂、黄纸等。对这些用品,道士先用神咒来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1)笔咒:居收五雷神将电灼光华纳则一身保命上则缚鬼伏邪一切死活灭道我长生急急如律令。
(2)水咒:此水不非凡水北方壬癸水一点在砚中**须臾至病者吞之百病消除邪鬼吞吞如粉碎急急如律令。
(3)砚咒:玉帝有勃神砚四方金木水火土雷风雨电神砚轻磨霹雳电光芒急急如律令。
(4)墨咒:玉帝有劫神墨炙炙形如云雾上列九星神墨轻磨霹雳纠纷急急如律令*。
(5)朱砂咒:丹石镇凶魔灭鬼崩研书灵符三界通行急急如律令。画符之前,还要上香跪拜,祝告天地神祗,将要祷告主事表达出来。祝告完毕,取出纸墨或朱砂,正襟危坐,存思运气,一鼓作气画出所要画之符,中间不可有任何间断停顿。画符时要吹气于符中,同时还要一边画一边用嘴轻轻念咒。此外,不握笔之左手要作出书符时必用的日君诀、月君诀、天纲诀等手势。日君诀:变曲左手四指指尖,只有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月君诀:除第四指平伸,指尖朝上外,其余四指微向内弯。天纲诀: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其余四指尖微向内弯。用口月君诀的目的,据说是取日、月阴阳真气,引气入符,借神灵助威,驱邪伏鬼,增加符的灵验性。用天纲诀,也在于用此指法,指挥鬼神,画符时借天纲指取纲气引入符内。
画符毕,将笔尖朝上,笔头朝下,以全身之精力贯注于笔头,用笔头撞符纸三次,然后用金刚剑指敕符,敕时手指用力,表现出一种神力已依附到符上的威严感,最后将已画好的符纸,提起绕过炉烟三次,如此这般,画符仪式才算完毕。
二、画符材料
画符的材料一般都有规定;画符一定要用墨或朱砂,尤以朱砂居多。之所以多用朱砂,在于古人以为朱砂有镇邪作用。符的载体用桃木板最多,因为古代多以为桃木有极强的驱赶魔邪之神力。其次有柏木板、枣木板、石块、砖和黄纸等。另外,布、绢丝的使用也很普遍。
符的载体不同,使用方法也就不同。木料符一般是挂或钉于某处,或烧成灰和上水吞服;石料和砖料的一般是埋于地下;纸料布料的,有的佩戴于身,有的烧成灰与水一起吞服,有的纸符或布符还须书写两份,既要吞食,又须张贴。如张天师祛病符(图2-3),此符是初一日得病者所用的祛病符。用朱笔黄纸书写,书时叩齿三次,含一口净水向东方喷出。边写边念祛病咒语:赫赫阳阳,日出东方,吾敕此符,普扫不祥。口吐三昧之)服飞门邑之光,捉怪使天蓬力士破疾用秽迹金刚降伏妖怪,化为吉祥。急急如律令敕!符写两份,烧成灰吞食一份,贴在门上一份。
三、几种特殊的画符法
如前所述,画符的方法一般是用笔将朱砂水或墨汁画于木板、石块、砖、纸、布或绢丝上。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画符法值得一提。
一是舌尖书符。舌尖书符不同于笔书。笔书是以毛笔书写,舌书则是以舌当笔直接书写。
之所以用舌尖书符,是因为舌尖所书之符有很强的“镇”的作用。由于舌代表心,心在五行中为火,书符所用之朱砂也近于火,犹如夜晚在森林中点起篝火,野兽则不敢近前面之理而“避邪”,西北为乾,乾为天,“元始”之“天”气就更有威慑力量了。
二是以手指凭空虚写虚画。止血符(图2-7)的画法就是如此。
这种符并不要写画到什么物体上,其关键是画符动作,所以在动作要求上极为复杂严格。这种符篆的目的不是长期的防御性的,而是在紧急情况中要求立即见效,所以符体的重要性远不如画符动作。由于符体没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所以只以手指空中比画即可。
这种以手指凭空虚写虚画之符的典型是治鲠符。
骨头等卡在喉咙里,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才可能把符写出贴在那里等候治疗,“神力”只能在画符动作中施放出来,动作一经完成,治疗也便结束。
这四个符的具体画法是:用半碗净水,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托起水碗。右手大拇指压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只伸直中指和食指,向东面吸一口气,再吹入碗中,然后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在碗中水面写符。一边写一边念咒语:此碗水化如东洋大海,喉咙化如万丈深潭,九龙入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写完后将半碗水一口气喝下。骨鲠等吞下之后,还要用化骨符(图2-9)消化骨头,用消稻麦芒及稻麦鲠符消化稻麦芒鲠。化骨符的画法是:左手屈无名指和小指,托水碗,右手拿筷子向碗中水面虚画此符,然后面对太阳喝下,据说骨头便会消化。
消稻麦芒及稻麦鲠符的画法是:右手在地上写“车车车”,用左脚踩住,再写“犇”,用右脚踩住。左手屈中指和无名指托水碗,右手向水面写符,边写边念咒语“雷击水”。写完后一口气把水喝下…。
三是用铜剑、师刀、令牌凭空虚写虚画。例如,瑶族相传铜剑为驱鬼邪、除妖魔之宝,所以瑶族在举行某些巫术仪式时,要用铜剑画符水、敕令,以降妖邪。侗族道师在敬祭鬼神时,要以令牌、师刀指水画符,以示镇妖除怪,逐鬼逐魔。
四、画符的时间禁忌
端午节是画符、造符水的吉日,画符造符多在这一天举行。画端午驱鬼符更是如此。
每年有四天不可乱画符,如若在这四天画符;不但不灵验,而且还有害。这四天是农历的三月初九、六月初二、九月初六、十二月初二。
画符最好选择子时或亥时。据说此时是阳消阴长、阴阳交接之时,灵气最重,其次午、卯、酉时亦可“。一、画符仪式的程序
画符有一定程序,决不可以简单了事、顺序颠倒。
从总的方面看,画符都要设坛行祭礼(尤其是道士),有所谓“总坛式”。总坛式里的总符咒写有道士们通常信仰的神祗——土地、城隍、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朱雀大将、玄武大将、黑杀大将等。如古代敦煌道士画符时所设的总坛式图中的总符咒。道士们还要造坛,造两块天帝的印把子(图2—2)。这两印是雕在坛上的,前后都要雕。
也有不设“总坛式”或造坛的,如“请仙箕法”等。请仙箕时,用三盘果子,茶、酒各三盏供于正堂屋的神龛上…,或供于临时设在屋外某个方位,相当于供桌的饭桌上即可。
画符前,先要净心——聚精会神,诚心诚意,清除杂念,思想专注,以及要净身、净面、净手、漱口,并要预备好水果、米酒、香烛等祭物,还有笔墨、朱砂、黄纸等。对这些用品,道士先用神咒来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1)笔咒:居收五雷神将电灼光华纳则一身保命上则缚鬼伏邪一切死活灭道我长生急急如律令。
(2)水咒:此水不非凡水北方壬癸水一点在砚中**须臾至病者吞之百病消除邪鬼吞吞如粉碎急急如律令。
(3)砚咒:玉帝有勃神砚四方金木水火土雷风雨电神砚轻磨霹雳电光芒急急如律令。
(4)墨咒:玉帝有劫神墨炙炙形如云雾上列九星神墨轻磨霹雳纠纷急急如律令*。
(5)朱砂咒:丹石镇凶魔灭鬼崩研书灵符三界通行急急如律令。画符之前,还要上香跪拜,祝告天地神祗,将要祷告主事表达出来。祝告完毕,取出纸墨或朱砂,正襟危坐,存思运气,一鼓作气画出所要画之符,中间不可有任何间断停顿。画符时要吹气于符中,同时还要一边画一边用嘴轻轻念咒。此外,不握笔之左手要作出书符时必用的日君诀、月君诀、天纲诀等手势。日君诀:变曲左手四指指尖,只有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月君诀:除第四指平伸,指尖朝上外,其余四指微向内弯。天纲诀: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其余四指尖微向内弯。用口月君诀的目的,据说是取日、月阴阳真气,引气入符,借神灵助威,驱邪伏鬼,增加符的灵验性。用天纲诀,也在于用此指法,指挥鬼神,画符时借天纲指取纲气引入符内。
画符毕,将笔尖朝上,笔头朝下,以全身之精力贯注于笔头,用笔头撞符纸三次,然后用金刚剑指敕符,敕时手指用力,表现出一种神力已依附到符上的威严感,最后将已画好的符纸,提起绕过炉烟三次,如此这般,画符仪式才算完毕。
二、画符材料
画符的材料一般都有规定;画符一定要用墨或朱砂,尤以朱砂居多。之所以多用朱砂,在于古人以为朱砂有镇邪作用。符的载体用桃木板最多,因为古代多以为桃木有极强的驱赶魔邪之神力。其次有柏木板、枣木板、石块、砖和黄纸等。另外,布、绢丝的使用也很普遍。
符的载体不同,使用方法也就不同。木料符一般是挂或钉于某处,或烧成灰和上水吞服;石料和砖料的一般是埋于地下;纸料布料的,有的佩戴于身,有的烧成灰与水一起吞服,有的纸符或布符还须书写两份,既要吞食,又须张贴。如张天师祛病符(图2-3),此符是初一日得病者所用的祛病符。用朱笔黄纸书写,书时叩齿三次,含一口净水向东方喷出。边写边念祛病咒语:赫赫阳阳,日出东方,吾敕此符,普扫不祥。口吐三昧之)服飞门邑之光,捉怪使天蓬力士破疾用秽迹金刚降伏妖怪,化为吉祥。急急如律令敕!符写两份,烧成灰吞食一份,贴在门上一份。
三、几种特殊的画符法
如前所述,画符的方法一般是用笔将朱砂水或墨汁画于木板、石块、砖、纸、布或绢丝上。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画符法值得一提。
一是舌尖书符。舌尖书符不同于笔书。笔书是以毛笔书写,舌书则是以舌当笔直接书写。
之所以用舌尖书符,是因为舌尖所书之符有很强的“镇”的作用。由于舌代表心,心在五行中为火,书符所用之朱砂也近于火,犹如夜晚在森林中点起篝火,野兽则不敢近前面之理而“避邪”,西北为乾,乾为天,“元始”之“天”气就更有威慑力量了。
二是以手指凭空虚写虚画。止血符(图2-7)的画法就是如此。
这种符并不要写画到什么物体上,其关键是画符动作,所以在动作要求上极为复杂严格。这种符篆的目的不是长期的防御性的,而是在紧急情况中要求立即见效,所以符体的重要性远不如画符动作。由于符体没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所以只以手指空中比画即可。
(https://www.bqduo.cc/biquge/2_2064/c42865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