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国注意到了希特拉的存在,同样也注意到了德国克虏伯三型坦克和容克二型战斗机。
对于希特拉这个人,李卫国心中有所怀疑,但还不敢确定。同时赵匡胤也没有再跟他联络,是不是又有新人乱入了,还无法下定结论。
德国的克虏伯三型坦克,虽然有些大胆的创举,但还不能左右陆上战场,不能取得决定性作用。至于德国会不会在短时间内研发出更强大的坦克,这个李卫国也暂时无法判断,只能看情况在做决定。
而德国的容克战斗机的出现,让李卫国感到了深深的紧迫感。
原本李卫国决定在华盛顿战场上投入15战斗机参战,并没有想到欧洲国家能够这么快就模仿成功,甚至大胆的实现了对15战斗机的超越。
容克二型战斗机的过早出现,让李卫国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用不了多久,恐怕就会出现利用战斗机携带砸弹参战,甚至出现对水面战舰采取攻击行动,更甚至会出现航空母舰。
历史上的一战爆发后,从第一架侦查飞机演变成战斗机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从第一架战斗机进化出轰炸机只用了半年时间,代表性的就是意大利战斗机携带砸弹去偷袭奥匈帝国海军,可惜失败了,也就没能引起各国的足够重视。
而航空母舰的出现,却同样没有用多少时间。
历史上一战爆发两年后,英国就率先把暴怒号改装成了航空母舰,由此可见欧洲的军事专家们对飞机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研究。
就冲着这一点,李卫国绝对有理由相信目前的欧洲各*方,有着足够的潜力快速发展制空战斗机。
于是,李卫国不得不把原计划过些年才打算投入生产的陆军防空高射炮,以及海军防空高射炮等,提前开始生产,并装备给中华帝*队。
这叫有备无患,李卫国可不想突然有一天,敌国空军偷袭中华帝国时,中华帝国的海陆军没有防空能力。
防空高射炮分为海军型和陆军型,其中陆军型防空高射炮包括两种,一种是牵引式高射炮,另一种是自行高射炮。
牵引型高射炮跟中华帝国陆军目前装备的各式步兵火炮部署方式一样,靠卡车进行牵引和部署。
目前为止,中华帝国皇家兵工厂一共研发了6种陆军型高射炮和2种海军型高射炮。
其中第一种陆军型高射炮gsp-甲型,为12.7毫米口径,严格意义上讲,这叫高射机枪,不过皇家兵工厂为了让士兵们容易区分,便直接以小口径高射炮命名。
gsp-甲型高射炮的枪身长3850毫米,枪管长1340毫米,全重150公斤,测试初速930~955米每秒,理论射速550~600发每分,实际测试射速为80发每分,有效射程2000米(高射)、1000米(平射),弹箱容量80发,使用光华年式标准枪弹,12.7110毫米。
这实际上就是把目前中华帝国陆军使用的雷电重机枪的枪管加长,子弹加长,然后就直接用来对空射击了。
当然,雷电重机枪一样可以对空射击,只不过之前的12.7毫米子弹短,装药少,对空射击距离有限。
加长枪管和子弹后,达到2000米的射高,实际上已经可以轻松击落目前各国装备的战斗机了,当然前提是飞机俯冲下来才行,如果飞机一直在高空飞行,超过2000米高度,是没有用的。
另外,高射武器的子弹是有特殊要求的,即子弹出膛后,到达2000米高度自动爆炸,亦或者击中敌机后自动爆炸,摧毁敌机。如果是普通的雷电重机枪或者步枪什么的,对空射击后,子弹即便能飞到2000米高空,亦不能爆炸,这样一来就会对地面的己方人员造成威胁,因为子弹到达最高点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重新下降,即便算上空气阻力,子弹重返地面时的速度也是相当恐怖的,一样可以让人毙命。
显然,己方的重机枪对空射击后,子弹落下来会伤到己方人员。
没打中敌机,反而间接打中了自己人,这种情况就太丢人了。
李卫国当然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所以他提前将高射弹药规定为自动引爆,防止误伤自己人。
而放眼整个世界,各国目前对付空中的敌机,基本上都用重机枪甚至步枪进行攻击,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重机枪射出去的子弹,很有可能误伤自己人。
当然,在战场环境中,激烈交战时,就算有己方战士中弹,也没有人会想到是自己人打的,都会以为是敌人打的。
在历史上,这正是各国普遍忽略的问题,直到二战期间才得以纠正过来。
gsp-甲型高射炮属于机枪型,实际上就是雷电重机枪从平射到高射的一个过渡产品。
当然因为有市场,所以李卫国没有取消这种武器的研发和生产,根据他的估计,gsp-甲型高射炮还可以存活至少二十年时间,只要不是喷气式飞机出现,以螺旋桨战斗机而言,这种高射炮理论上都可以将其击落。
从gsp-乙型高射炮开始,就是真正的高射炮了,口径从12.7毫米升到20毫米,倍径达到100,使其能够轻松把炮弹射到5000米的高空。当德军的容克二型战斗机自以为飞到5000米的最高升限觉得安全时,就会被gsp-乙型高射炮击落。
而gsp-乙型高射炮还有另外一个用途,那就是当他平射时,可以在一公里内击穿30毫米厚的中华特种钢,也就是说可以轻松击穿t、t25这两款坦克,甚至击穿德军最新的克虏伯三型坦克的正面装甲都没问题。
平射时的gsp-乙型高射炮,就是一门反坦克炮,当然能反坦克,也就能像加农炮那样作为步兵攻坚火力使用。
5000米射高,并不能满足中华帝*方,尤其是李卫国很清楚,历史上的一战中后期,各国的战斗机升限普遍达到8000米以上。
当gsp-乙型高射炮投入战场后,势必会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他们会加快研发战斗机的升限,使其提高至5000米以上空域,避免平飞时就被击落。
这一定会刺激各国加快速度研发升限高的战斗机,说不定会突破历史限制,直接从8000米高空升限到一万米高空。
这些都极有可能,所以李卫国自然要未雨绸缪。
针对李卫国的警告,皇家兵工厂便在前两款高射炮的基础上,又推出了gsp-丙型和gsp-丁型高射炮。
其中gsp-丙型高射炮为37毫米口径,战斗全重2650公斤,采用双联装设计,炮身长2740毫米,身管长15毫米,使用1.5公斤榴弹时初速850米每秒,使用1.45公斤穿甲弹时,初速880米每秒,最大射程8500米,有效斜距3500米,有效射高3000米,高低射界为-10度至85度,带有旋转底盘,可360度全方位射击。
8500米高度,这是李卫国预先做出的规定,如果历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各国的战斗机最大升限应该到8000米左右就到顶了,至于一万米高度,虽然有可能,但是可能性不高,毕竟一万米的高空空气稀薄,并不适合现在的果奔战斗机,对飞行员要求太高,一般不太可能。
所以,8500米的射高,是一个分水岭,除非欧美各*方提前研发出高空供氧系统,否则很难飞到8500米以上。
gsp-丁型高射炮,实际上就是在gsp-丙型高射炮的基础上,实现4联装并联,即四个枪管同时射击,火力凶猛。
另外还有两款高射炮,gsp-戊型和gsp-己型,前者是20毫米口径,基本配置跟gsp-乙型高射炮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是车载,使用44轮式战车搭载,机动性高,可以跟随步兵进行机动防空。
后者是37毫米口径,因为高射炮重量大,弹药重量也不轻,轮式战车携带不方便,因此改为履带式,高射炮的结构基本上沿用gsp丙型或者丁型,不同之处就是有双联装和四联装之分,双联装携带弹药少一些,速度略快一些,四联装携带弹药多一些,速度略慢一些。
实际上对于t25型坦克的底盘而言,双联装和四联装的速度基本上差不多,后来经过中华帝*方实战检验后,统一改成了双联装,在战场上当重型反坦克战车使用,效果反而比防空好得多。
最后便是两款海军型防空高射炮。
因为海军有着巨大的舰体和载重能力,所以海军型防空高射炮的体型就可以比较大了。
海军型的高射炮只有20毫米口径和37毫米口径两种,整体配置跟陆军各型差不多,但并联程度高出陆军型很多,清一色的四联装。
实际上,李卫国也命皇家兵工厂开发了密集阵,不过考虑到海军暂时用不上这种大杀器,所以只是停留在图纸阶段,没有实际研发。
当然,根本原因是李卫国不想让其他国家都知道中华帝国把防空都安装到海军战舰上了,如果被各国发现后,各国海军势必跟风,加强各国海军战舰的防空能力,这不符合李卫国的战略计划。
在李卫国看来,欧美各国的海军最好一直忽视战舰防空,只有这样,中华帝国空军将来突袭他们的海军战舰时,才会拥有更强的攻击力和战术效果。
甚至在海战关键时刻,中华帝国空军突然出动,敌方海军缺乏防空能力,结果必然是被虐出翔来,甚至可以令中华帝国海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因此基于这种考虑,李卫国不太愿意把防空武器部署到战舰上去。
这或许就是每一个领导者的想法吧!
历史上英国海军在一战中就建成了航空母舰,这表明英国领导人非常清楚航空母舰的作用,否则谁闲的没事发展航母。可是后来英国却故意让航母发展缓慢,表面上看这是英国领导人的失误,可是谁能知道这不是英国领导人故意的?目的跟李卫国现在的想法一样,不希望其他国家重视航母。
毕竟当时的英国是全世界海军力量最强的,英国海军的动作,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国家海军的发展方向。所以英国人未必不知道航母的重要性。
如今这种情况便发生在李卫国的身上,他将心比心之后,把立场转移到其他国家层面,不难发现其中的关键。
在这种矛盾心理影响下,李卫国只能选择折中办法,即偷摸的在中华帝国海军战舰上安装防空速射炮武器,还不要大张旗鼓,不要太高调,要低调。
这样一来,中华帝国海军战舰上,除了大口径主炮之外,其他副炮系统将偷摸改装成高平两用火炮,既可以对空开火,也可以平射,外观上还不明显,一般人难以发现其中的猫腻。
海军的大规模改装计划很快出台了,中华帝国海军各舰队主力舰轮流进船坞进行维修,对外宣称是炮管在战斗中寿命耗尽而进行更换炮管作业,实际上是安装了拥有高平两种射击能力的高平两用火炮。
反正中华帝国海军目前并没有太重要的作战任务,美日海军被灭,欧洲战场上因为德意奥等盟友都在耍小心眼,拒绝中华帝国海军主力前往欧洲助战,而美日战场上,基本上都在内陆了,海军基本上帮不上忙,所以目前中华帝国海军反倒成了最清闲的部队了。
不过清闲归清闲,在海军各舰纷纷进船坞更换炮管和高射瞄准系统时,李卫军奉诏觐见,李卫国当面将一些重要的战略计划告诉他,让他回去秘密准备。
中华帝国海军不可能一直闲着,欧洲战场上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让李卫国感到不妙。
李卫国担心德意志帝国打破欧洲战场的平衡状态,眼看着德意志帝国的经济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李卫国希望直到最后一刻,欧洲战场都应该平衡下去,英法俄跟德意奥最终打个平手,这样最符合中华帝国的核心利益。
只是随后在北海上发生的一场英法德意大规模海战,彻底打破了欧洲海上力量均势,令李卫国不得不提早让中华帝国海军主力舰队,介入欧洲战场了。(未完待续。)
(https://www.bqduo.cc/biquge/19_19968/c35998648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