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五章 说唱艺人(8)
松格玛尼石经城
那么,石经城到底始建于何时?由谁所建?为何而建呢?石经城到底有几层?
关于这座石经城的建造年代和来历,当地传说是在格萨尔时代,英雄格萨尔王的军队曾在这一带与敌人的军队发生过一场大的战争,许多士兵在战斗中阵亡。为给战死疆场的士兵超度亡灵,将士们在这里垒起了一个玛尼堆。后来的人为了缅怀格萨尔王的功绩纷纷来此朝觐,玛尼堆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座城。在松格玛尼石经城正面中央位置的神龛内,供奉有格萨尔王及其30员大将的彩绘石刻像30余尊。这说明,石经城确实与格萨尔有着一定的关系。
石经城的经文
关于格萨尔,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格萨尔是以11~12世纪今四川德格和石渠一带的岭氏家族(德格林葱土司先祖)为原型逐渐演变而来,格萨尔学界将今四川甘孜州德格县阿须乡的吉苏雅给康多定为“格萨尔故里”(当地有格萨尔王庙和其活动的种种遗迹)。德格阿须草原与石渠紧邻,且石渠扎溪卡草原又是格萨尔早年的主要活动地域。而格萨尔约为岭氏家族之30代前后的传人,生活的年代约在11~12世纪,相当于中原的宋代。倘若松格玛尼石经城的来历确如当地的传说中所言,那么这座石经城始建的历史至少已有近千年上下。
松格玛尼石经城是一座“活”着的城,自它存在以来其建造就从未停止过,现在每天仍能看到不少前来朝圣的人绕着城墙一步一拜地磕着长头,不断往上垒砌新的玛尼石刻,表达着他们对藏民族英雄格萨尔王的无限景仰和怀念,也寄托着他们对明天的向往和期盼。
玛尼石刻是藏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有着异常古老的起源,它与藏地先民远古时代对石的崇拜以及佛教传入以前的苯教信仰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藏区玛尼石刻虽与寺庙文化已有一定联系,但它主要属于一种民间信仰系统,是生存环境较恶劣的藏区农牧民较自由地表达信仰的一种民间化的途径与方式。特别在辽阔的草原牧区,因寺庙稀少且距离遥远,玛尼石刻往往成为牧区民众表达和实现信仰的一种主要方式。玛尼石刻文化在石渠县及与之相邻的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地区北部以及整个藏北牧区一线均极为发达,尤其在昌都地区和藏北一带,许多玛尼石刻的年代相当古老,有些可能是在吐蕃时代。松格玛尼石经城可以说是青藏高原玛尼石刻文化的一个顶峰和极致,是一个举世无双的文化奇观。
考古专家们无法判断松格玛尼石经城究竟修了几层,也就是说,到底有多少块玛尼石才能砌成这样一座石经城呢?
不久前,我国从美国订购了“快鸟”系统(属gps),“快鸟”先利用卫星将整个松格玛尼石经城定位,划分出经纬,再用遥感数据、红外声波等探测到人的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地下河流等。这个“快鸟”可以探测到64千米范围的东西,所拍照片连石头上的花纹都可以看见,所以它可以将人们无法看见的松格玛尼石经城城墙范围和城墙在地下的厚度探个一清二楚!从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松格玛尼石经城不仅有30多座大型格萨尔王及其大将的彩绘石刻像,它还是由953万块玛尼石堆成的,城下还有用梵文刻的玛尼石,约是公元11~12世纪所刻。
格萨尔说唱帽
格萨尔民间说唱艺人的道具很少,但帽子是必备的。格萨尔说唱帽是民间格萨尔说唱艺人的专用道具,在藏语中称“仲夏”。说唱帽以羊毛毡、绸缎或布料缝制,其形状呈菱形顶尖、中大下小六棱四面,左右两侧有两个钝角形帽耳,帽顶插有各种禽翎,帽的正面镶嵌有数十种装饰物,每一种装饰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说唱帽在一些《格萨尔王传》中有专章叙述,被称为《王冠颂》,在民间广泛流传,特别是格萨尔王传《霍岭大战》下集中详细讲述了说唱帽的由头,制作缘起、制作方案和象征意义。说的是,格萨尔王为战胜霍尔白帐王幻变成三个形象一模一样的游僧进入霍尔王国。当他们碰见被霍尔抢走的格萨尔王妃珠牡时,王妃看见三位游僧的奇特帽子,感到惊奇。便问道:“这帽子由何而来?”于是游僧唱道: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https://www.bqduo.cc/biquge/16_16311/c474129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