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开始,从李唐建国之日起,唐王朝便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与挑战。比如,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的“浅水原之战”,是李唐王朝遇到的第一次挑战;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的李密叛唐,是唐朝遇到的第二次挑战。而武德二年(619年)八月的太原失守,则是第三次严重的危机。
本来,太原失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上自唐高祖李渊,下自唐朝的文武重臣,对于太原失守的事实,基本上都难以置信。太原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是整个山西地区的核心,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因此,唐高祖李渊对于太原的城防,非常重视,为的就是防止刘武周进攻太原。
按照李渊自己的说法,太原“强兵数万,食支十年”。在太原周边,唐廷布置了数万精锐部队。并且,太原城中,还囤积着可供食用十年的粮草。可以说,太原城用“固若金汤”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所以,即使刘武周背后有突厥支持,兵强马壮,如果想要攻下太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惜的是,事与愿违。从刘武周进犯太原,到最后攻陷太原,前后仅仅不过五个月的时间,太原就落入敌手。在太原失守的整个过程中,唐朝方面接连失策,犯了一个又一个致命的失误,白白断送了大好的形势。
其实,太原失守,最主要的直接责任人,不是驻守太原的齐王李元吉,也不是率兵驰援的宰相裴寂,而是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唐高祖李渊。在整个太原之战当中,李渊至少犯了两大失误,才最终导致了太原城的失守。
第一,选将不当。
李渊明知太原的重要性,因此,对于镇守太原的主将人选,自然要格外慎重。不说这个人有多么能征善战,最起码也应该是个老成持重之人。可是,唐高祖却偏偏选了色厉内荏,少不更事的李元吉,坐镇太原。作为父亲,高祖难道不清楚李元吉的秉性吗?他当然清楚。可是,尽管如此,李渊却依然让李元吉坐镇太原。
李元吉镇守太原期间,胡作非为,横行霸道,搞得太原城民怨沸腾,秩序失衡。对此,李渊的处理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偏颇。出于一片爱子之心,他终究没有将李元吉调回长安,而是采取“和稀泥”的处理方式,对李元吉无原则的纵容与包庇。殊不知,这种纵容,其实是一种对国家大事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
正是由于父亲李渊的纵容与包庇,才养成了李元吉自私自利的性格。所以,当刘武周兵临城下之时,李元吉没有选择与太原共存亡,而是选择了弃全城军民于不顾,临阵脱逃。单从这一点来看,太原失守,与李渊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救援不力。
刘武周实行蚕食之策,逐步逼近太原。面对如此危局,唐高祖本该积极驰援太原才是。然而,在救援太原的问题上,李渊却显得有些消极。太原的战略意义这么重要,更何况,刘武周又是个难缠的对手。所以,负责支援的援军主帅,必须是一位经验丰富,熟谙用兵之道的统帅。满朝上下,唯有秦王李世民出马,才能完成此次驰援太原,击败刘武周的任务,然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这一次,唐高祖居然没有派遣李世民,带兵救援太原;反而以裴寂为主将,率军迎击刘武周的大军,救援太原。
裴寂根本不懂军事,他之所以主动请缨,无非是要博取军功,以此来证明自己。让不会打仗的裴寂前去支援,不是等于给刘武周千里送人头吗!果然,度索原之战,因为裴寂的瞎指挥,唐军大败。并且,度索原一战的失败,彻底瓦解了李元吉的心理防线。最终,李元吉弃城而逃,太原被刘武周轻松攻占。
不管怎么讲,太原已经丢了,无论李渊如何懊悔,如何扼腕叹息,都无法改变太原失守的事实。然而,事态的发展,却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太原失守后,刘武周、宋金刚趁热打铁,借着刚刚打下太原,部队势头正盛,乘胜出兵,相继攻下了晋州、龙门两地。河东地区的近一半城池、郡县,皆被刘武周占领。
而且,刘武周攻陷晋州、龙门,也将战线延伸到了关中与河东接壤的地带。这等于是说,刘武周的大军,已经陈兵于关中边境,随时可以大举西进。如此一来,刘武周基本打通了进攻关中的军事要道。到了此时此刻,不仅河东战局岌岌可危,就连关中腹地的军事态势,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就是太原失守带来的连锁反应,或者说是恶果。太原失守后,唐朝在山西的战局发展,逐渐趋于恶化,其防线犹如黄河决堤,一溃千里。所以,针对眼下的危急情形,唐王朝的当务之急,或者说,重中之重,便是全力应对河东敌情,尽快收复太原,消灭刘武周势力,稳定住河东局势。
可是,现在的河东战场,犹如产生了“多骨诺米牌效应”。太原失守,拉开了唐军河东溃败的序幕。之后,晋州、龙门的相继丢失,更是让唐朝在河东战场的处境,变得极端不利。因此,对于刘武周肆虐山西的侵略行为,唐王朝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果然,还没等唐朝展开收复太原的行动,刘武周已经再度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势。
自从攻下太原,刘武周由此进入了事业发展的高峰期。他的势力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扩张。大半个山西,尽数落入刘武周之手。随着手中地盘的不断扩大,刘武周的野心,也愈发膨胀起来。接下来,刘武周的目标,便是要吞并整个山西;然后,以山西为根基,作为争夺天下的大本营,与天下群雄逐鹿中原。
很快,夺下晋州、龙门不久,刘武周便对唐王朝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武德二年(619年)十月,攻取晋州、龙门不到两个月,刘武周、宋金刚挥师再攻浍州(今山西翼城)。结果,浍州随即失陷。由此可见,此时刘武周兵锋之盛,已经无人可挡,基本上打遍山西无敌手,普通的唐军部队,根本阻截不住他凌厉的攻势。
从武德二年(619年)八月开始,唐朝在河东战场的形势,越发呈现出独木难支之状。刘武周先是占领太原,又乘胜出兵,攻陷晋州、龙门。没过多久,十月份,刘武周、宋金刚再度出兵,迅速夺取了浍州。可以这样讲,李唐王朝的河东战局,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如果大唐再不有所作为,刘武周占领山西全境,不过就是旦夕之间的事情。
退一万步讲,唐朝如果丢失山西,不仅仅是丢弃了河东老家,失去了一块战略要地;而且,失去山西,也意味着失掉民心与士气。到时候,大唐王朝的内部,必将分崩离析,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再无立足之地。所以,唐朝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挡住刘武周,弭平河东战火。问题是,派何人前去阻挡刘武周呢?
这个时候,太原失守之前,齐王李元吉弃城而逃,现在已经逃回长安。目前,只有身为晋州道行军总管的裴寂,还在山西苦苦支撑。作为唐朝在山西最高的军政长官,就眼下局势,从官职级别而言,也只有裴寂才可以挑起这副担子。但问题是,就凭裴寂那两下子,只能将山西战局越搅越乱。
前文说过,刘武周兵逼太原,唐高祖以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命他带兵驰援太原。可是,裴寂根本不懂军事。结果,度索原一战,由于他的指挥失误,致使唐军惨败,直接导致了太原失守。
唐军兵败度索原之际,当时,主力死伤殆尽,部队完全失控。面对那样一个混乱局面,身为主帅的裴寂,不仅没有制止溃败,反而连忙逃离战场。裴寂连续狂奔一日一夜,终于逃到了晋州。
原本以为逃到晋州,可以暂时歇一口气。但是,裴寂没有想到,刘武周的速度也太快了。占领太原不久,刘武周兵锋所指,直取晋州。晋州守军苦战六天六夜,结果还是不幸战败,晋州失守。再之后,刘武周所向披靡,袭破龙门。自从太原失守以来,唐军在河东战场节节败退,丧师失地。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都是因为裴寂的退缩和不作为。
裴寂兵败辱国,令唐朝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事实上,裴寂也不是毫无羞耻之心。因此,败退至晋州之后,裴寂主动上表请罪。然而,唐高祖李渊非但没有对他加以惩处,反而好言宽慰,继续对其委以重任,让他镇抚河东。
依照常理,皇帝如此宽宏大量,裴寂自己就烧高香吧,他应该懂得感恩才是。没想到,裴寂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却让所有人大失所望。就连一贯对他无比信任的唐高祖李渊,这次也保不住他了,对他无比失望。
怎么回事?还是要回到河东战事上来。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刘武周、宋金刚攻陷浍州,唐朝在河东老家的根基,岌岌可危。作为唐朝在山西地区的实际军政长官,抵挡刘武周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了裴寂身上。
还是老问题,裴寂一介文臣领兵,加上他本人比较怯懦庸碌,根本没有统兵之才。面对势头强劲的刘武周大军,裴寂束手无策。他不敢主动出击,与刘武周决战。因为度索原之战,让裴寂吃尽了苦头,他被打怕了。
于是,裴寂只得龟缩于营垒之中,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然而,正是这个坚壁清野的策略,使得裴寂摊上了大麻烦,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并且,他的坚壁清野,也导致了唐朝河东战局的发展,再度陷入被动。
必须清楚,裴寂不是李世民。当初,西线之战,李世民凭借坚壁清野的疲敌之计,一举打败了薛仁杲,荡平西秦薛氏政权。裴寂没有李世民的军事才华,他的坚壁清野战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割肉补疮,饮鸩止渴的自杀式做法。
为了与刘武周进行长期对峙,打持久战,裴寂下令,将晋西南一带虞、泰二州的百姓,强行迁入城堡。同时,裴寂还将这些百姓的积蓄、粮田、财产,全部焚毁,不给刘武周留下一粒粮食、一寸土地:
刘武周将宋金刚进攻浍州,陷之,军势甚锐。裴寂性怯,无将帅之略,唯发使骆驿,趣虞、泰二州收民入城堡,焚其积聚。 (《资治通鉴》)
虽然裴寂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坚壁清野的作用,成功实现了对刘武周的经济封锁。但是,另一方面,也极大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把老百姓给得罪惨了。这样一来,裴寂的坚壁清野,在百姓之中引起了骚动与不安,他们对裴寂是恨之入骨。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民惊扰悉怨,皆思为盗”。
最终,这种骚动不安,很快演变成了事实。不久,夏县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百姓哗变事件。 夏县人士吕崇茂,聚集了一众乱民,起兵作乱,自称魏王,与刘武周遥相呼应。就这样,刘武周、吕崇茂两股势力,对裴寂形成夹击之势。
裴寂弄巧成拙,本来,打一个刘武周,就够他受了。现在,又突然冒出了一股吕崇茂的流寇。这个时候,裴寂真的有些骑虎难下,腹背受敌,一下子要面临两伙敌军,可谓葫芦没有摁下,反倒起了瓢。
因此,裴寂急忙调转枪口,全力征讨吕崇茂流寇。要么说,裴寂就是一个庸才,刘武周他打不过,居然连这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武装,也打不过。裴寂讨伐吕崇茂,竟然被他打得一败涂地。
战争初期,裴寂指挥无方,致使唐军一再败北,遭到巨大伤亡。之后,又是因为裴寂的愚蠢举动,致使山西境内流寇蜂起,与刘武周连成一片。河东战事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李唐王朝一方。
仗打成这样,山西的战事,被搞得这么狼狈不堪。显然,裴寂难辞其咎。由于他的无能,唐军在与刘武周的对战中,不仅毫无建树,反而损兵折将,丧师失地。所以,裴寂已经不适合继续留在前线,指挥部队了。经过权衡,唐高祖李渊决定,将裴寂调离前线,征召入朝。见到裴寂后,李渊一脸铁青,一点儿都不给这个老朋友留情面,上去就是一顿数落:
义举之始,公有翼佐之勋,官爵亦极矣。前拒武周,兵势足以破敌,致此丧败,不独愧于朕乎? (《旧唐书·裴寂传》)
为了平息朝野上下的不满情绪,这一次,李渊没有袒护裴寂,而是将裴寂下狱。但是,唐高祖只是做做样子罢了。不久之后,裴寂又被重新释放出来。而且,李渊对他的态度,并未发生改变,反而比以前更加宠信了。
对于裴寂的屡战屡败,无能怯懦,唐高祖李渊不仅不予以惩处,反而一再偏袒,一再纵容。这样的做法,自然激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不满。他们觉得,就裴寂这么一个志大才疏的草包,凭什么位居大唐宰辅之职,且备受皇帝信任。李渊的处理不公,为唐王朝内部官员之间的矛盾,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尽管高祖对裴寂有所偏袒,但是,李渊却没有让裴寂再次回到前线,这还算是个明智之举。李渊清楚,河东一战,事关重大,如果继续派裴寂到前线掌兵,只会让河东战况越来越糟。
既然裴寂被调离前线,召回长安,唐朝河东战场的统帅之职,便出现了空缺。为今之计,只有重新调兵遣将。那么,该派何人去顶替裴寂的空缺呢?这一次,唐高祖派出多员战将、数支军队,前去驰援山西,抗击刘武周。
在裴寂调离前线的同时,唐高祖李渊下令,命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书独孤怀恩、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将领,统领大军,向河东前线开拔,力抗刘武周。由此可见,李渊是下了血本,要和刘武周死战到底。
然而,此时的河东战局,已经恶化到了极点,出乎李渊的意料。当时,隋朝的一股残余势力——王行本部,占据蒲阪,唐朝屡攻不克。不仅如此,王行本还与刘武周遥相呼应,双方结成了夹击李唐的联盟。
王行本占据蒲阪,并与刘武周串通一气,对于已经濒临崩溃的河东战事而言,无异于火上浇油。这意味着什么?李唐王朝的黄河渡口防线,直接暴露在了刘武周的铁蹄之下,唐朝的关中大本营,也变得岌岌可危。
如果刘武周率军经过蒲阪,从此地直渡黄河,届时,不仅会占领山西全境,也将威胁关中腹地,兵临长安城下,亦不在话下。所以,此时此刻,形势已然是万分危急,熊熊的战火,燃遍了整个山西,大有向关中蔓延的趋势。
刘武周、王行本结盟,黄河渡口防线洞开,河东危在旦夕。消息一经传出,关中一带,顷刻间,人心惶惶,群情震骇,犹如当初薛举进犯泾州一样。面对这样的困境,唐高祖李渊的内心,开始产生了动摇。
李渊毕竟是大唐皇帝,在他看来,太原虽然重要,也重不过整个大唐的江山社稷。这场仗如果再这么打下去,只怕唐王朝会招架不住。不要到最后,山西没有保住,连关中都危若累卵了。与其继续在山西和刘武周死磕,倒不如及时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等到以后时机成熟,再与刘武周决战。
想到这里,唐高祖便萌生了一种消极保守的念头。于是,李渊亲自写了一道手敕,准备发往河东前线。在这道亲笔手敕中,唐高祖李渊将自己的战略意图,大体上进行了一个简单阐述:
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资治通鉴》)
总而言之,李渊的策略,四个字:收缩战线。眼下的军事态势,刘武周咄咄逼人,席卷大半个山西,唐军则一败再败。针对河东溃败的危情,唐高祖李渊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暂时放弃太原,放弃黄河以东,将唐军主力撤回关中,全力固守关西。只要关中还在手中,将来收复太原,还是大有可为的。
试想一下,唐高祖的这道手敕,一旦真的发往前线,后果将不堪设想。估计,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势必就此戛然而止,甚至整个国家也会土崩瓦解。幸亏,关键时刻,有人主动站了出来,阻止了李渊这个因头脑发热而做出的错误决定,纠正了唐高祖的战略失误。这个人是何许人也?——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可不是一般人,久经沙场,战无不胜。这是一位在血雨腥风的战争中,一路拼杀出来的杰出的军事统帅,具有丰富的战场经验,以及超群的军事才能。他以敏锐的战略眼光,精准地判断出来,太原绝不能轻易放弃。
要知道,李世民是一路跟随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直到最后攻克长安。所以,李世民当然清楚,太原的重要性。如果唐朝主动放弃太原,放弃黄河以东,也就等于放弃了山西。失去山西,唐朝将会彻底失掉立国的根基,失掉天下民心士气。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新生的李唐王朝,从此必会一蹶不振。
而且,就算唐朝主动放弃黄河以东,收缩战线,将军队撤回关中,固守关西;刘武周真的会就此作罢吗?当然不会。这样只能助长刘武周的气焰,所谓“欲壑难填”,既然刘武周敢对山西发起全面进攻,那就说明其野心不小。占据山西之后,刘武周肯定还会向关中地区,伸出魔爪。
那时,刘武周、宋金刚率领大军,突破黄河防线,深入关中腹地,则长安危矣!所以,即使为了拱卫长安,太原城也不能轻易放弃。因此,收复太原,势在必行。只要太原一天在刘武周手中,始终是悬在大唐头上的一把刀。
唐高祖李渊准备收缩战线,放弃太原,这显然与李世民的想法,背道而驰。对于父亲李渊保守避战的消极意图,李世民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必须要极力阻止,促使父亲改变策略。于是,李世民主动上表,向父亲详细陈述了太原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在这道奏表中,李世民还主动请缨,愿领三万精兵,收复太原,消灭刘武周:
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武周,克复汾、晋。 (《资治通鉴》)
收到李世民的上表,唐高祖李渊如梦方醒,瞬间打开了“脑回路”。仔细想想,自己之前放弃黄河以东,固守关西的想法,的确有些消极了。一旦放弃太原,不光河东不保,长安也十分危险。看来,还是李世民具有战略眼光,见解独到,到底还是久经沙场,用兵如神的大唐军神。
在这道上表中,李世民还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并立下了军令状,只需率领三万精兵,便能收复太原,消灭刘武周。唐高祖李渊心如明镜,他知道,李世民可不是李元吉、裴寂之流,那是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之所以如此信誓旦旦,打下这样的包票,绝不是信口开河,肯定早就胸有成竹,有了破敌良策。
更何况,目前山西地区的战争态势,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自从刘武周兴兵与唐朝开战以来,唐军不断失利,先后丢失了太原、晋州、龙门、浍州等地,山西近一半的领土,都被刘武周占领。而且后来,又因为裴寂推行错误的坚壁清野政策,激起了民变,致使山西境内流寇蜂起,与刘武周相互勾结,使得河东危局愈发雪上加霜。
唐军一败再败,河东战场的大溃败,似乎已成定局,李渊手中无人可用。可以说,现在的山西,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无论谁去接手,都将是九死一生的考验。放眼大唐庙堂,有能力,有实力,能挽救河东败局,打败刘武周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秦王李世民。这是唐高祖李渊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了。
经过一年以前的西线大捷,以及荡灭薛秦,平定陇西的辉煌战绩,让所有人都领略到了李世民强悍的威力。有了平定西秦战役的利刃出鞘,这一次,与刘武周的决战,对于李世民而言,想必是轻车熟路。
国家危难之际,唐高祖李渊决定启用李世民,派他领兵出征,前往消灭刘武周。因此,唐高祖下达战前动员,“上于是悉发关中兵以益世民所统,使击武周”。为了收复太原,李渊这次是下了血本,他几乎将关中地区的所有兵力,全部交由李世民指挥,由李世民率领,前去讨伐刘武周。这是唐朝在关中全部的家底,李渊将这些兵马的军事指挥权,一律授予秦王李世民。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二十日,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正式出征,开赴河东前线,讨伐刘武周。大军开拔的当天,唐高祖李渊亲自送行,一直送到华阴长春宫。就这样,在河东战局极端不利的境况下,李世民临危受命,领军出击。整个李唐王朝,将河东战场的最后希望,全部寄托到了秦王李世民的身上。
应该说,唐高祖李渊临阵选将,命李世民出征,抗击刘武周。这样的举措,使得原本处于死局的河东战场,开始逐渐出现转机。唐王朝在遭遇了一连串的军事挫折后,由于李世民的异军突起,胜利的曙光,正在慢慢萌生!
李世民亲率唐军主力,挺进河东,对于刘武周来讲,他的好日子,也即将到头了。从刘武周进犯太原开始,他就一直在撞大运,胜利是一个接着一个。可是,人生往往是公平的。一个人或许会一时走运,却不可能一世走运。果然,李世民的到来,让刘武周遇到了一个自崛起以来最强劲的对手。
也正是李世民的到来,让刘武周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并且,还是一败涂地。短短六个月的时间,曾经雄踞山西的刘武周,便在李世民的雷霆重击下,兵败如山倒。所有之前取得的军事业绩,也尽皆化为乌有。而刘武周本人,也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那么,李世民是如何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便带领唐军将士,摧枯拉朽,化腐朽为神奇,一举扭转了唐朝在河东战场的不利局面?这位闻名天下的战神,又是运用怎样的战法与战术,给予了刘武周、宋金刚雷霆一击,让他们迅速土崩瓦解,缔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奇迹,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并且,在李世民征战河东,消灭刘武周、宋金刚的过程中,他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这个意外收获就是,李世民收服了一员骁勇善战的虎将。正是由于这员虎将的归顺,对于李世民的秦王集团而言,可谓如虎添翼。从此,这位勇冠三军的猛将,忠心耿耿地追随李世民,甚至曾经在战场上,数次救过李世民的性命,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年,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河东战场,在古老的三晋大地上,究竟上演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沙场传奇?曾经骄狂不可一世的刘武周、宋金刚,又是如何在弹指一挥间,被李世民轻松地打败,直至彻底覆亡?同时,消灭刘武周政权,对于唐王朝的统一大业来说,又具有怎样重要的战略意义?
(https://www.bqduo.cc/biquge/124_124309/c9209957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