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代替人的骨头的东西必然要和骨头一样是坚硬的,因而骨科多见金属类材料。
这几块东西要不是出现在外科医生的盒子里,乍一看会以为是什么机器零部件。。。
圆筒状好像筛网合拢起来,这玩意儿叫做钛笼,骨科材料的一种。
只看这个结构都知道是应属于简单的器材,确实如此。它是固定的融合型人工椎体里头结构最不复杂的一种支撑材料。由于它没有调节高度的装置,在手术中没法调节,而且稳固性是依靠头尾两个端的锥刺,手术医生只能给它加上钛板或钉棒来协助固定它。
医学材料是不断发展的,针对钛笼不可调高的缺陷,肯定会再发明另一种可以调高低的人工椎体叫做可调固定人工椎体。
这种人工椎体像谢婉莹现在看前辈手里拿的这块,结构其实并不算复杂,一个内筒加一个外筒组成的圆锥体,再加个调节螺丝。手术医生想在手术中调高,内筒拔高再固定,想调低,内筒按下去再固定。调是可以调了,但是内筒加外筒且只靠螺丝固定,想想都知道稳定性不太靠谱。因此,手术医生必须同样再给它加钉棒系统来协助固定。
如何把人工椎体的自稳性加强,医学家们再发明了以下这种叫做自固定人工椎体。这种人工椎体不需要加钛板和钉棒系统了,靠的是它自身前后端直接加螺丝片固定在相邻的椎体上。
以上三种全是融合型人工椎体,它们一步步发展并且努力克服之前的缺陷但是最终因为丧失活动性必然会有相对的手术后遗症。
这里要说到外科手术时椎体拿掉时肯定是需要同时把椎体之间的软骨组织即椎间盘一块拿掉的。只有这样做,才能把人工椎体固定在前后两个椎体间。椎间盘拿掉后,可想而知会影响到这部分脊柱的活动生理功能。因此融合型人工椎体由于是固定的没法弯曲,代替不了椎间盘,在这种情况下脊柱活动压力只能传导到临近的椎体,调节不好最终可能导致相邻椎体的椎间盘退变。如果患者是老龄人本来已经椎间盘萎缩不太好情况后续会更严重些。
明白了这个缺陷,可动型的人工椎体被发明出来。可动目的正是对标代替椎间盘功能的人工椎体,这种椎体具有部分椎间盘功能能正常前屈背身侧弯旋转。只是这些可动型人工椎体并不成熟尚在探索阶段。理想很美好,想做到和人体原有的器官组织一模一样非常服贴相当于造物主是很难的。这样升级改造的最新产品肯定比旧款贵,为了省钱临床上现在多见的还是固定型人工椎体加钉棒系统,靠医生的技术努力去弥补固定型的不足了。
看完这些东西,其它科室的人确实是在温习骨科知识了。一个个陷入思索的同时望起常家伟。能不能把这个人工椎体放到最合适的位置调好最合适的高度。
(https://www.bqduo.cc/biquge/121_121130/c12828710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