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相刘颂上疏说:
“陛下啊,咱一直以来法律禁令都比较宽松,这一下子要彻底改变可不行。不过呢,要纠正时弊,也得慢慢来。
就好比行船,不能直接横着冲过湍急的水流,得慢慢调整船头,一点一点朝着目标前进,这样才能顺利过河。
我听说为了国家考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封亲近贤能的人。但得好好审时度势,让那些诸侯如果遵守道义行事,他们的力量得能够保护京城;要是有包藏祸心的,也得让他们没那个能力搞出大乱子。
陛下您应该和那些博古通今的人一起好好商量商量。周朝的时候,诸侯犯了罪,人被杀了但国家还能保留;汉朝的时候,诸侯有罪,要是没儿子,国家就跟着没了。
现在应该反着汉朝的做法,遵循周朝的,这样下面稳固了上面也就安稳了。天下这么大,事情这么多,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上面抓住关键,把具体事务交给下面,
不是因为怕累想偷懒,实在是因为政体就该这样。靠做事过程来分辨人有没有能力,太难了;根据成败来论功行赏或者定罪,就容易多了。现在陛下在事情开始的时候很用心,
到了考核结果的时候就马马虎虎,这就是政策还不够好的原因。君主如果真能抓住大权关键,在事情成败之后考核功罪,那上下就都能各得其所,安稳太平了。
古代的时候六卿分工,冢宰是老大。从汉代以来,凡是各种官员事务,丞相都总管。现在尚书掌握决断大权,各位卿相只是奉命行事,这和古代的制度比起来,尚书的权力太重了。
应该把朝廷的事务分给外面的官署,让他们专门负责。尚书就统领大纲要领,到了年终考核功绩,对照簿册来进行赏罚,这样就可以了。
现在动不动都是上面决定好了下面执行,所以上面有了失误,也没办法再去怪罪下面。
到了年终事情没办好,也不知道该责怪谁。那些小错误、荒谬的事情,人嘛,难免会犯,如果全都用法律来严苛对待,那朝廷内外就没有完美的人了。
近代那些当监司的,大多是大事抓不起来,却在小事上斤斤计较,都是因为害怕得罪豪强,又担心工作没干好,就紧紧盯着那些小细节,好像很公正,实际上是扰乱法律。
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喜欢那些琐碎细密的案子,一定要求上报那些严重奸猾的事情,这样政治上的坏人自然就被抓住了。
创业的功勋在于建立教化、制定制度,让好的风气深入人心,留下的功绩能辅助幼主,后代靠着这些,就算君主昏庸也能像明智一样,
就算愚蠢也能像聪慧一样,这才是值得推崇的。至于说修饰官署之类的各种工程劳作,这些都是以后不需要陛下亲自操心就能办好的事情。
现在在这些不必要的事情上耗费精力,损害了国家真正依靠的根本,我觉得这就有点过了头了。”
庚戌永熙元年四月,晋武帝生病卧床,病势沉重,于是下诏让车骑将军杨骏到宫内卧室来。
武帝有气无力地说:“朕如今身体不行了,把皇太子托付给你。你可得念在与朕的亲戚关系,全心全意,辅佐皇子啊。”
杨骏赶忙表态:“陛下您一定要保重龙体,以不负天下人的期望,臣怎敢不效尽忠贞之节,来报答今日这特殊的恩遇呢?”
武帝又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你们都要有忠义之心,献出治国理政的良方,辅佐皇储,只希望能始终如一啊。”
说完就驾崩了。
太子和大臣们都痛哭流涕。
第二天早上举行哀悼仪式,把武帝的棺材停放在偏殿。
晋武帝驾崩时五十五岁,庙号世祖,在位二十五年。
期间改了三次年号:泰始十年,咸宁五年,太康十年。
说起晋武帝,他这人擅长谋划,能决断大事。
在曹魏时期奢侈苛刻弊端之后继位,百姓都思念古时的好风气,武帝就努力倡导恭敬节俭。有官员曾上奏说拉御车的牛的青丝缰绳断了,重新制作要耗费民财,武帝马上下诏,命令用青麻来代替。
到平定吴国之后,天下太平无事,他就开始懈怠于政事,沉迷于酒宴,宠爱皇后家族,皇亲国戚当权,老臣不能被重用,
规章制度被扰乱废弃,走后门托关系的事公然盛行。
再说晋武帝驾崩后,杨骏和大臣们举行哀悼并发丧。
丧事办完后,把武帝的灵柩安葬在峻阳陵,然后立太子司马衷为孝惠皇帝,改元永康元年。
惠帝登上皇位后,任命杨骏为太傅,全面掌管朝政,于是百官都听从杨骏的命令。
惠帝又立贾氏南风为皇后,把才人谢玖封为太妃,立她的儿子司马遹为皇太子,其余大臣也都分别给予加官进爵和赏赐。
嘿,咱来说说这孝惠帝,他可是世祖武皇帝的大儿子,叫衷,字正度。在皇位上坐了十七年,结果最后中毒死翘翘了。
话说武帝病得很重的时候,杨骏这老兄一个人在皇宫里伺候着,别的大臣都没法靠近武帝。杨骏就动起了歪脑筋,想把自己的心腹都安插好。
武帝清醒了一会儿,很严肃地对杨骏说:“你怎么能这样搞呢?”
当时汝南王司马亮还没去自己的封地,武帝心里有数,就下令写诏书让司马亮和杨骏一起辅佐朝政,还打算挑些有名望的大臣来帮忙。
可巧武帝又迷糊了,皇后杨氏就上奏让杨骏辅政,武帝这时候已经说不出话了,就点了点头。
皇后赶紧叫来华廙、何劭他们写诏书,封杨骏做太尉,都督好多军队,还管着尚书的事儿。
杨骏接了诏书,还一个劲儿地催汝南王司马亮去他的封地。
武帝稍微清醒点,就问:“汝南王来了没?”
身边人说没来,武帝就这么驾崩了。
接着太子衷就当上皇帝啦,杨骏大摇大摆地住进太极殿,带着一百个保镖保护自己。
汝南王亮听说武帝死了,吓得不敢去参加葬礼,就在大司马门外哭,还派人上表说等把武帝下葬了,再去封地。
杨骏怕他搞事情,偷偷派人带兵去对付他。
司马亮得到消息,连夜带着兵跑到许昌去了,这才逃过一劫。
到了五月,杨骏心里清楚自己没什么好名声,就想给大家都升官封爵,好让大家都喜欢他。
他跟皇帝一说,皇帝就下诏给群臣都升了爵位,各有不同。
将军傅咸就对杨骏说:“哪有皇帝刚死,大臣们就论功行赏的呀,这可不合道理。”
杨骏不听,还是下诏让朝廷内外的大臣都升了位,赐了爵,还免了一年的租调。
散骑侍郎何攀也说:“皇帝在东宫都二十多年了,现在刚继位就大赏大封,比改朝换代的时候还大方,这太不合适了。再说大晋要传好多好多代呢,要是每次都这么升官,过几代之后,不全都成公卿了,这哪行啊?”
杨骏还是不听。
他自封自己是太傅大都督,拿着黄钺,管着朝政,百官都得听他的。
傅咸又对杨骏说:“皇帝守孝期间把政事都交给你,这好久都没这样了。现在皇帝谦虚,把权力给你,可天下人都不觉得好,我怕你不好收场哦。
周公那么厉害,还被人说闲话呢,何况现在皇帝又不是成王那年纪。这进与退的事儿,你可得好好想想。”
杨骏根本不理。
杨济听说了,给傅咸写封信说:“俗话说:‘生个傻儿子,能把官事了。’这官事可不好办啊。”
傅咸回信说:“卫公说过,酒色杀人比刚正还厉害。因为酒色死了,人都不后悔。可要是因为刚正怕惹祸,那就是矫枉过正了,或者做得不太合适,想装厉害,才招人恨,哪有老老实实忠心做事,还被人埋怨讨厌的呢?”
杨济看了信,啥也没说。
咱再来讲讲,这杨骏瞅见贾后又阴险又凶悍,还很有心机权谋,心里就特忌惮她。
于是就安排自己的外甥段广去管机密事儿,让张劭管皇宫的禁卫军,只要有诏书命令,得先和皇帝一起看过,再拿去给太后过目,然后才能施行。
当时冯翊太守孙楚就跟杨骏说:“您老人家以外戚的身份担当像伊尹、霍光那样的重任,却不让宗室的人一起参与朝政大事,大祸临头可不远喽。”
杨骏还是不听。
杨骏姑姑的儿子宏训、少府蒯钦老是直言不讳地顶撞杨骏,别人都替他们担心。
蒯钦却说:“杨文长(杨骏)虽然糊涂,可还知道人没罪不能乱杀,顶多就是疏远我,我被疏远了就能躲过灾祸,不然就得被灭族咯。”
杨骏听说东部王彰挺有本事,就派人去匈奴那请王彰来当司马。
使者刚走,王彰听说了,撒腿就跑,根本不接受
。他朋友很奇怪,就问他为啥。
王彰说:“从古到今,一个姓氏出两个皇后的,没几个有好下场。何况杨太傅亲近小人,疏远君子,还专权放肆呢?
我就算跑到海外去躲都怕惹祸上身,哪能答应他的征召啊?再说武帝当初不为国家长远考虑,继承人又没那本事承担大业,接受遗命的人也不靠谱,天下大乱马上就来了。”
到了八月,广陵王司马遹被立为太子。
皇帝让何劭、裴循、王戎、张华、杨济、和峤这些人当太子的老师。
惠帝当初当太子的时候,和峤就跟武帝说:
“太子有股古朴的劲儿,可现在这世道多虚伪,我怕他管不好陛下您的家事。”
武帝啥也没说。
后来和峤又和荀勖一起陪着武帝。
武帝说:“太子最近有进步,你们俩可以一起去看看他。”
和峤、荀勖两个人就去拜见太子,结果太子没说啥治国的话,光顾着自己玩乐了。两人回来见武帝。
荀勖说:“现在太子见识高明,气度不凡。”
和峤却说:“太子还是老样子。”
武帝听了很不高兴,起身就走了。到这时候,让和峤当了少保,跟着太子遹上朝。
贾后在帘子后面,让惠帝问和峤:
“你以前说我管不了家事,现在到底咋样?”
和峤说:“我以前伺候先帝,是说过这话,没说中,那是国家的福气,何必再提呢?”
(https://www.bqduo.cc/biquge/113_113415/c4679308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