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御史大官人 > 第262章 当年逼宫!

徐安闻言一惊,脸色巨变起来。
  徐敬之是谁,自不必多说,那便是他的父亲。
  他虽未在外人面前谈起过他的父亲,但自己内心是非常清楚的。
  徐敬之,徐安,虽为同姓,但天下乃大,同姓之人多了去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血缘关系。
  因此,旁人倒也不会轻易将两人联系到一起。
  而由于幼年时期的颠沛流离,以及徐敬之夫妇的刻意隐瞒,徐安对自己家族的了解知之甚少,乃至于一无所知...
  只知道自己姓徐,父亲徐敬之,祖上三代是干什么就不知道了,甚至不确定自己母亲的真名叫什么。
  因为...自他懂事那年离开扬州开始,一家人四处漂泊,在一个地方不会待超过三年。
  而每次迁徙到一个居住地,母亲的姓氏都似乎有所改变。
  例如,在陇西道蕲州那会儿,母亲自称陈氏,但到了北三道青州之后,却变成了凌氏,导致当时年幼的徐安也乱了套。
  好在母亲的真实姓氏...并非是一个必须究根问底的问题,少年徐安便就没有纠结。
  不过事到如今,徐安长大成人,已然对家族之事有所了解。
  徐敬之,便是永和末年,天景年初的权相,位极人臣,当时未为左右相国,他可谓是独掌六部权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年的徐家,位居京都名门望族之首,荣光无限。
  却不知为何,到了现在竟像销声匿迹一般。
  按理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徐氏没落,也不该消失得如此彻底才对。
  但此时真正让徐安感到震惊的是,早年的徐敬之居然是守龙军出身...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线索。
  有此一说,是否就隐示着徐氏的“消亡”与五十年前守龙军出现的那事有关?
  如庞奇所说,五十年前,永和帝以大不敬、谋逆之罪在宗庙持剑斩杀了大宗令。
  此事关乎重大,要知道,大宗令可是宗族首领,其生死牵涉到皇族是否一心,是否稳固。
  永和帝贸然杀之,既有残杀长辈之过,也有祸乱宗室之嫌。
  在这样的情况下,守龙军未免帝君误国,后续大肆清洗皇室异己,是完全有理由出面阻止的。
  当时,永和帝被囚禁宫中三月,形同傀儡,不得染指朝事。
  虽说后经三司和宗人府证实,被杀的大宗令确有不敬与谋反之罪,但身为堂堂帝君,本该是至高无上,却被自己养着的军队囚禁了数月。
  这要算起来,若说永和帝心中没有丝毫怨气与报复之心,就是假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后来永和帝联合内阁百官,迫使宗人府裁撤部分守龙军的编制之后,那些被裁撤退役的将士...就有可能遭到报复的风险!
  徐敬之与苏明远在当时的裁军名单之中,不言而喻。
  换言之,如今徐氏的没落,是不是与当年之事有关?
  徐敬之参与了当年对永和帝的软禁,因此遭到报复,导致今日京都望族之中再无徐氏?
  可...这个念头刚起,徐安就自己在心中否定了起来。
  由现在往后推算五十年的话,可追溯到永和九年。
  而以徐敬之死时的年纪来计算,永和九年的他才刚过而立之年不久,还是个基层人物,手中并无太大的权势。
  永和帝若想报复于他的话,简直易如反掌,也就没有后来的徐安才对!
  可事实却是...当年退役后的徐敬之非但没有被杀,反而弃武从仕,成了一代权相。
  由此可见,永和帝在那时并没有报复之心,至少对徐、苏二人并没有杀心,而是重用!
  永和二十五年,也就是永和帝驾崩的那年。
  徐敬之位居宰辅,领六部内阁,权倾朝野,封顾命大臣,辅佐当时的新帝萧无忌,皇太后崔氏垂帘听政三年。
  之后不久,徐氏方才渐渐没落,三十年间销声匿迹,乾都再无徐氏。
  不过徐氏具体是在哪一年彻底撤除京都的,徐安也并不确定。
  但尤为明显的是,自永和帝驾崩时,到崔太后掌权那三年,徐家仍旧身居高位。
  也就是说,若徐氏是遭到迫害离开的京都,那永和帝授意迫害的可能性就不大。
  永和帝若有意除去徐氏,便不会托孤于徐敬之!
  天景帝萧无忌下手的可能性也不大,只因以徐安对这位皇帝的“粗浅”了解,若萧无忌当真有心除去徐氏的话,徐安就不可能活到现在!
  与萧无忌仅仅见过数面,但徐安不会单纯到对方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那么,徐氏真正没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无可厚非的是,从徐安插手御史案,到揭穿通敌案与龙嗣案的真相,一开始的初衷或许是为了自保,但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有意插手,只为混入深宫内廷,查明自家案件的始末与实情。
  在此之前,徐安一直苦无头绪,在吴应雄的暗示与萧尔康的直言之下,才有了些许眉目。
  梅庄之时,萧尔康就曾经坦言,他之所以不惜弑师,意图置于死地而后生,屠杀整个台府的最终原因,是因为在御书房发现了某个秘密。

  这个秘密,方是导致萧尔康性情大变与暗中筹谋杀人的实质动机。
  而且...还与徐氏的“敬远案”有关。
  当初徐安听后,只信了一半。
  站在那时萧尔康的角度来讲,他的身份与阴谋已然暴露,再难成事,若要稳住徐安继续潜伏的话,将那个秘密与“敬远案”联系到一起,可有效钳制徐安。
  徐安若得知自家当年没落的真相与萧尔康的悖逆动机有关,便不会轻易声张。
  他是有动机说谎的!
  最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据吴应雄所说,萧无忌身边的近侍武德海是一个细作,当时向徐安透露骆英负伤的事情,乃是有人授意。
  但诡异的是,武德海的“主人”却并非皇帝,吴应雄更是否认与他有关,萧尔康也明言与武德海毫无联系。
  那武德海的这个“主人”会是谁?
  武德海寸步不离皇帝身边,除了服侍之外,当然也可以监视。
  只是,能在皇帝身边安插眼线,且眼线做到了近侍总管的位置上,而不被怀疑之人...又该是何等人物?
  起初,徐安觉得没有这样的人!
  但如今听庞奇道出“守龙军”的隐秘之后,蓦然觉得一切都可以说得通了。
  守龙军的职责是平衡皇权,杜绝皇帝昏庸误国。
  那要断定一个皇帝是否贤明,有无昏庸,是不是就得在他身边留下眼线,观察其一举一动是否以大局为重,国事优先?
  武德海的“主人”,隐约指向了这一群神秘的守龙军团。
  延伸开来,连皇帝都要接受守龙军的监视,就说明在大乾...皇权只是相对至高无上,而非绝对无上!
  如果徐氏的没落与徐敬之夫妇之死,不是出自永和帝的报复,也非当今天景帝的打压,那会不会是来自于守龙军?
  可,徐敬之与苏明远本就是守龙军出身,算是自己人。
  他们又有何理由加害?
  当中到底隐藏了怎样的隐秘?
  再者,若真是守龙军出手加害,且不谈此举是否僭越了他们的职权,单说当年的徐敬之既为首相,因何没有寻求皇帝帮助和反制的手段?
  他在惧怕什么?
  深思之间,徐安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顿了半晌后,才道:“徐敬之与苏明远...”
  他默念了一声,令自己看起来尤为淡然,接道:“好,说说看,你对这两个人了解多少?他俩虽已不在,且与你不是同一朝之人。但大理寺司职皇家要案,定然掌握了不少宫廷隐秘。当中,动有涉及永和帝时期的秘事!可有涉及此二人的案件?”
  庞奇听后,却是一怔,似乎没想到徐安会把注意力放到此二人身上,有些吞吐道:“这...大人...”
  他状若为难之色,想说又似说不得的样子。
  如此表现,就更让徐安觉得他肯定知道点什么,便沉声道:“直说!这里是大燕水域,即便是隐秘泄露,也不会有人轻易怀疑是你说的。”
  “而此二人之事若是绝密,以你的官位自不会知晓。但你既知情,就说明并非绝密,说出来也无事,杀不了你的头。”
  听此一言,虽觉有理,但庞奇仍是犹豫了片刻。
  不过,最终是狠下决心,道:“大人说得对,像我这样的六品小寺丞都能知道的隐秘,即便说出去了,怕也不至于是死罪。关于此二人,确实牵涉了一桩案件,便谓之敬远案。”
  “虽说朝中并没有明令禁止谈及此案,但十年前有一礼部官员醉酒后,当街胡扯敬远案有猫腻,为徐相与苏老喊冤。被陛下得知后,不问缘由,就诛其九族,令朝野皆惊。此案...后来便无形成了禁忌,乃至无人再敢提起,但知道的人并不少!”
  “这也是多年来,京中无人提及徐氏的原因之一。”
  徐安正色道:“说重点!”
  “案情其实很简单,也是一桩通敌案,只是后来又被证实是子虚乌无,乃为外敌挑拨。”
  “通敌案?徐氏通敌?”
  “据我所知是这样的!天景二年五月,那时候有先帝遗诏,崔太后垂帘听政,权柄尽皆在手,朝廷三品以上官员先报太后,后呈君上。以三年为限,还政于君。但期限未至,朝臣们就自发组织了一次逼宫,企图让太后交出大权,提前还政。当时,朝野大小官员都到了南宫,还带了三司府兵,大有不达目的就动武的意思。唯有一人选择支持太后,便是当时的权相...徐敬之。”
  “百官为何要逼宫?”
  “只因太后施行国政,颁布了一条法令,引来朝野齐声反对,却仍执意为之而导致的。”
  “百官领三司府兵入宫,能一举成事?羽林禁卫是干什么吃的?”
  “确实!有羽林卫拱卫宫城,按理说,三司府兵是进不去的。但百官后来还是进去了,便说明羽林卫默许了这一切。背后原因...大人应该能猜到。”
  “陛下授意羽林卫旁观,任由百官僭越?”
  “正是。虽然当年的卷宗上不会这么写,但所有人都知道,若没有陛下介入,三司府兵如何能进到后宫?”

  “太后颁布了什么政令,竟引来百官攘之?”
  “与大景建交,互开边境,自由通商,允许两国臣民通婚,放下仇怨。”
  听此。
  徐安猛然一愕,像是想到了什么:“这...不是自讨麻烦吗?太后这是糊涂了?”
  庞奇长叹一笑:“谁说不是呢?要知道,永和帝在位时,平生御驾亲征只有一战,便是针对大景朝的反击之战。但...那却是一场败仗!此战中,永和帝险些死在刀下。随军三十五万众,回来时已不足七万。”
  “大乾近二十余万大好儿郎,埋骨大景国,如此深仇大恨,如何能说放下就放下?且,两国夙怨已久,本就不可调停。大景奸逆甚至在永和帝丧期间,仍在边关挑衅叫阵,辱没我朝天威。如此背景下,百官岂会容忍朝廷与大景建交?”
  “而当今陛下最为敬重先帝,先帝败于敌国之手,乃奇耻大辱!太后却要与敌建交,他自是不愿苟同。得知崔太后有此决定后,陛下曾再三反对。但太后坚决,不容异议。身为人子,他并不好反应过于激烈。恰好遇上朝臣冒死逼宫,陛下便顺水推舟暗示羽林卫置之不理。”
  “另有传闻,当年百官的初衷只是要求太后收回政令,并没有强迫她提前交出权柄。是陛下暗中介入,以摒退羽林卫为条件,让百官替他夺回大权。”
  徐安惊讶道:“后来呢?且不谈太后有此政令出自何种考虑,单说满朝文武仅有徐敬之一人支持她,这事就无法阻挡。可为何后来没有逼宫成功?别跟我说徐敬之以一人之力,挡住了百官和三司府兵!还有,逼宫如此大事,羽林卫有陛下做主,不出现也就罢了。守龙军为何也不出现?”
  “谓之守龙军,除了要平衡皇权之外,当也有拱卫皇权之责!”
  庞奇点头笑道:“大人说的没错,若是谋逆逼宫,守龙军和羽林卫都责无旁贷。但当时朝臣的诉求,只是要太后收回政令,并交出权柄,可没说要颠覆朝堂。再者,朝臣此举其实也正合宗人府的意思,守龙军何须出现?”
  “而据下官所知,当时的徐相...就真的是以一人之力,挡下了文武百官!也正因此,徐氏得罪了整个朝堂,也才有了他们后来的没落。”

(https://www.bqduo.cc/biquge/112_112552/c4679305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