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六零之本想做咸鱼,结果成了青铜 > 第74章 到农家换蜂蜜

回到山洞,父女俩晚上吃的就是在镇子里买的大列巴和火腿肠。
  杨老汉嘴里吃着烤面包片和烤热的火腿肠说道:“你还别说把这两样东西放在火上烤烤再吃,还蛮香的!”
  杨绣枝心想,如果再撒上一些烧烤调料那才叫好吃呢!现在真是想想都嘴馋。
  于是赶忙岔开话题问道:“爹,您在这边应该认识一两个朋友吧?”
  “唉!”杨老汉叹了一口气回道:“有,怎么可能没有,只是这么多年没见了也不知道他现在过的怎么样?本来这次过来是打算去他家看看的,现在带来的烟叶换了东西,我看还是算了吧!”
  杨绣枝忙接话道:“爹,没有烟叶,我这里还有茶叶和烧刀子。”
  杨老汉还是摇摇头回道:“你不是还要用东西换蜂蜜吗?送了礼,你拿什么东西来换?咱们来一趟不容易,都已经十几年没见了,我看还是算了。”
  看杨绣枝还想劝自己,杨老汉又说道:“我听你铁山叔说,苏联这几年外表看着好像光鲜无比,那是指的莫斯科那样的大城市,其实这几年这边农民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
  杨绣枝有些诧异,书上不是说这个时期是苏联的鼎盛时期吗?
  集体农庄里的农民都是农业工人,他们参加集体劳动,农庄按人头分配生活物资。
  书上说这段时间苏联的经济都快赶超老美了,人民的生活更是节节高。
  杨老汉解释道:“还不是那个赫鲁晓夫推行什么玉米政策,还搞大规模开荒,农民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
  这个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杨绣枝是知道的!
  就是在没有科学论证和实验的前提下,赫鲁晓夫在苏联盲目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甚至在苏联气候严寒的北部地区也要求大量种植玉米,结果导致玉米不是被冻死,要不就是因为光照不足不结玉米穗。
  结果导致苏联虽然拥有大片肥沃的黑土地,最后还是需要靠大量进口粮食维持国家的粮食供应。
  想想就知道农民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何况现在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农民参加集体农庄的劳动,所有的生活物资都是实行统一分配,看似是很美好!
  其实,尽管苏联是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几乎都是一直在剥削农民。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最开始的苏联本身就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最后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才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结果等苏联工业强大后没有反哺农业,导致苏联农民在长期的不合理政策下,没有了工作积极性,反正干多干少都分那么多东西,造成农民成天在集体农庄里混日子。
  结果最后因为粮食问题给了苏联这个强大的国家最致命的一击。
  据说在苏联解体前的公民投票中,有76%的苏联农民投了赞成票。
  杨绣枝晚上把火堆烧得旺旺的,父女俩在火堆旁凑合着睡了一觉。
  因为第二天除了换蜂蜜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做,父女俩就睡到自然醒。
  吃了昨天没吃完的大列巴和火腿,父女俩把山洞简单收拾收拾,杨绣枝去把老爷子的宝贝收音机和自己的东西假装藏好!
  父女俩就拿着准备交换的两瓶烧刀子和茶叶出发了。
  苏联真是地大物博,地广人稀,父女俩走了老远才看到一个村子,整个村庄差点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在白茫茫的原野上显得格外的空旷。
  房子星星点点的散落在这广袤的雪野上显得有些孤零零的,相比镇子里的热闹,村子里就显得冷冷清清的!
  只有彩色的屋顶给寒冷的冬日增加了一抹抹鲜亮的颜色。
  村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用木头做的木刻楞房子。
  这种房子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结实耐用,何况苏联树木多。
  村子里的房子一般都是低矮的木刻楞平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院子。
  父女俩走到最近的一家,推开虚掩着的院子门就抬脚走了进去。
  杨老汉走上前抬手就敲屋子门,屋子里立马传出一串俄语问话,杨老汉叽里咕噜的大声回了一句。
  接着就听到咚咚咚的脚步声,杨绣枝听出是脚踩在木地板上的声音。
  开门的是一位俄罗斯小姑娘,长得非常的漂亮,十六七岁的样子,真是花骨朵一样的年纪。
  小姑娘十分有礼貌,微笑着站在门旁边请父女俩进屋。
  正坐在餐桌边吃饭的一家人立马都站起身来,热情的跟父女俩打招呼。
  有老人和孩子,还有一对中年夫妻,看样子这是三代同堂的一家人。
  一家人非常和善,男主人热情的邀请父女俩上桌吃饭。
  杨绣枝是真没想到,苏联人跟咱中国人一样,会这么的热情好客。
  杨老汉连连摆手,赶紧开口跟他们说明自己的来意。
  杨绣枝也趁机观察了一下这家的餐桌。
  桌子上有肉、有面包、有火腿肠、腌菜,喝的是酒和牛奶,伙食确实真不错。
  可惜就是没有蔬菜,就连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都没在餐桌上看到。
  早就听说过俄罗斯的冬天普通老百姓是吃不起蔬菜的,据说冬天蔬菜比肉都贵得多,但是酒是必须得喝的。
  当然众所周知,俄罗斯人不分男女都喜欢喝酒是出了名的,大概是因为太冷的缘故吧!
  为了不耽误一家人吃饭,父女俩决定速战速决,用两斤烧刀子和一斤茶叶跟这家人换了一桶他们家自己产的蜂蜜。
  一家人把父女俩送出了院子,看父女俩走出老远这才回屋。
  这热情劲儿,也难怪老一辈人说起苏联老大哥来总是满怀感念,甚至几代人都没有忘记过他们对咱的好!所以无时无刻都想着回报。
  这处出来的感情和革命友情,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
  杨绣枝怀里抱着蜂蜜桶,父女俩拐脚又去了一趟镇子里,打算再买些吃的东西。
  在镇子里买了两个大列巴和几根火腿肠就把手里剩下的卢布全都花完了。
  父女俩第三天算是彻底消停下来了,因为他们手里既没有东西跟人换,也没有卢布可以买。
  于是父女两个人是哪里都没去,就窝在山洞里烤火、听收音机,养精蓄锐等着晚上跟大部队汇合后回国,结束这次到苏联的跨国之旅。

(https://www.bqduo.cc/biquge/112_112080/c4679323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