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网友在后台私信,问我古法梅花易数与现在版有什么区别?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说明两点:
一:《梅花易数》并不是邵雍亲自编写的作品。
二:梅花易数没有什么古法与今法之说,但是《梅花易数》这本书有古版与今天通行版区别。
《梅花易数》到底是谁写的?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聊聊邵雍。
平时我们说起古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勇广大的人物,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诸葛亮,要不就是刘伯温。可以说邵雍在民间,根本没有知名度。不信你随便去问问身边人,知道邵雍是谁吗?肯定大多数人没有听说过。
但是,只要你研究易经,不可能不知道邵雍。邵雍在易学史上,是一座高峰,而且是无法逾越的高峰。
诸葛亮,刘伯温,的确是足智多谋的人物,但现实历史中他们并没有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那么厉害。因为文学作品,毕竟是虚构的,带有夸张成分,是剧情需要。
国学大家吕思勉,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现代四大史家”,他曾经讲过一段话:充满了离奇变幻的情节,使人听了拍案惊奇,这是文学的趣味,但意义实在是浅薄的。因为文学是刺激感情的东西。要求感情满足,其实不能使人多用心。所以演义一类的书,所说的军谋和外交手段等,看似离奇变幻,神出鬼没,要是我们真肯用心,凭着事理想一想,就知道它所说的话,都极幼稚,只好骗小孩子罢了。
当然,我丝毫没有贬低诸葛亮刘伯温的意思,他们本身亦是博学多识的文人。
说回邵雍,虽然在民间老姓之中没有知名度,但在现实历史中,在无数学者口中,邵雍是公认的一代大师,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就是邵雍写的诗。他的《皇极经世》《渔樵问对》等,更是公认的经典作品。
大致讲了一下邵雍,再讲讲古人写书。我们现在的传统作家,瞧不起写诗的,写诗的瞧不起网文作家。其实古代文人也有鄙视链,正统文人读的都是四书五经,至于小说杂闻数术这类玩意,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
鼎鼎有名的《金瓶梅》为什么用笔名?恐怕小说这种文体不入流亦是原因之一。
再者,古人写书,其实是编书,不太注重原创作者是谁。尤其是先秦经典,基本上都是编书,如《论语》《道德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等,都是编撰之书。
古人编书,也喜欢个假托名人,就像我们现在常讲鲁迅说,莫言说,牛顿说……反正编一堆名言,至于名人有没有说过,谁在乎呢?
邵雍在易学界名气太大,而且的确也是预测高手,于是就有人假借邵雍之名编写了《梅花易数》这本书,虽然这书不是邵雍亲自写的,但的确与他息息相关,其中的体用动静,以及观梅占等,的确都确有其事。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新元。年华二八乾坤改。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以上诗句正是出自邵雍的《梅花诗》,天地乘数,甲子兴元,二八乾坤,剥复指的是易经的剥卦与复卦。这些词都和易学有关,可见邵雍把易经学问都带入了诗中。
宋朝赵汝洙诗人所作《与新安朱元晦谈易有感》中,写有“观梅”与“卜瓦”:南窗数度断韦编,茅塞余心未豁然。洞极潜虚浑是梦,观梅卜瓦总非仙。先天妙处无多画,太古真时只一圈。今日从知斯不谬,庖义更出亦何言。
朱元晦是谁?有名的大学者朱熹,诗人写的就是与他谈论易经有感而发。其中观梅大概就是观梅占,卜瓦就是梅花易数开篇写的,邵雍有天做梦,然后用瓦枕头赶老鼠一事。
因此可以断定,梅花易数不是邵雍亲作,但关系密切。
聊完邵雍,再说《梅花易数》的几个版本。
邵雍是宋朝人,但正统官方以及其它文人的作品之中,均不见关于《梅花易数》一书的记载。今天我们所知,最早版本的梅花易数为《康节先生心易梅花数》,这是明朝初期的作品。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皇极经世理数钤离册》中,记载有《数卦体用论》一节,其中提及的“静卦为体,动卦为用”,现我们今天看到的梅花易数体用论完全一致。
《康节先生心易梅花数》序文中记载:惟《观梅易数》自邵自殁于神宗宁丁巳,至大明景泰甲戌凡三百七十八年,得至者靳秘不传......公暇又能以此易数繁去谬,校正归一,物之微识者,遇之犹以为宝。
可以推断在此之前,梅花易数已有流传,后面的版本,大多都是在此基础上删订的。
嘉靖年前杨向春编着有《皇极经世心易发微》,其中包含了梅花易数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策轨数,皇极数。同时《大定新编》还记录了大定数命理算法。
万历年间喻有功之作《周易悬镜》,书中有梅花易数,皇极数,策轨数,等内容。
《邵子易数》是以《周易悬镜》进行删改,只保留了策轨数算法。
然后清朝出现了《观梅书》,基本内容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内容,我们现在流行的版本,都是清朝《观梅书》为底本进行改订的。
这就是梅花易数大概的一个流传演变过程。最早的梅花易数内容比较丰富:体用卦象法,策轨数,皇极数,大定数。而我们今天的梅花易数都已经不包含这些内容了,仅有体用卦象法。其它三种方法被编成了不同着作流行于世。
(https://www.bqduo.cc/biquge/107_107796/c4679327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