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燕王握有兵权,必将成为首要制衡对象。那时,我们便可乘势腾飞。"
姚广孝所言不虚。新皇若为朱允炆,遵照朱元璋的教导,定会加剧削藩,且更为严厉。
年轻人行事往往急躁,渴望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朱棣便是理想的靶子,既能树立权威,亦能稳固政权。
"待新帝按捺不住时,我们抢先出手,给他们来个出其不意。"
"哈哈!妙计!"
朱棣闻言,朗声大笑。
"即便小王爷成为储君,我们仍有良机,铲除朝廷内的反对势力,确保小王爷的地位稳固。"
朱棣听后心情舒畅,挥手离去,大步走出庭院。
"传令京城密探,提高警惕,尽可能渗入豪门望族,为小王爷争取支持。"
话毕,朱棣已至院外,跃马向校场驰去。
……
京师内。
朱元璋早早起身,尽管昨夜未得安眠,但他抖擞精神,批阅堆积的奏折。
这时,一封夹在黄卷中的信件引起了他的注意。
"陛下,这是燕王世子清晨送来的。"
一旁的文官忙解释。
"嗯,是炽儿的信,我要仔细看看。"
朱元璋放下朱笔,拆开信封,几个大字瞬间吸引了他。
"改革全国驿站,使之为民所用,并收取适当费用,以充实国库!"
利用驿站创收,恐怕只有朱高炽有这样的创意。
看到这里,朱元璋暗自嘀咕了一句,脸上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丝笑意。
大明疆域广阔,治理不易,虽已稳定发展十余年,但仍未能完全摆脱战争的创伤。
朝廷大臣们绞尽脑汁减少国库支出,然而成效甚微。南北两方需要大量军队驻防,一旦开战,便是巨额银两的投入。
因此,朝廷财政的重担始终令朱元璋困扰不已,一些文臣仿佛洞察了此点,故而对此避而不谈。然而,他的孙子竟大胆地将一封信置于他的案头,让他深感欣慰和感动。
朱元璋怀着复杂的情绪,继续研读下去。
“自大明建国以来,皇爷爷您大力推动各省间的通讯联系,为此建立了近一千座驿站。这些流动的信息站确实提供了不少便利,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每个驿站需配备传送文书的官员,还要饲养信马,加上马夫和数十个仆人,一年下来,所需的银两和粮食总计数百两。”
“这孩子,竟然对驿站运作有如此深入的了解。”
朱元璋看到这里,不禁微微颔首。
“然而,皇爷爷一直将驿站视为国家军事机构,仅供官府使用。这就导致驿站成为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
“孙儿以为,若仅将驿站用于军事,未免过于浪费。如果让百姓也能享受到便捷的通信,或许能促进各藩国的文化交流,同时为大明增加可观的收入。”
“孙儿已计算过,大明历经十年的休养生息,南方贸易兴盛,除水路运输外,各地商队频繁往来。若开放驿站供百姓和商队使用,所得利润不仅能支付驿站开支,还能盈余。”
“这不失为一个增加财源的有效途径。”
看完信,朱元璋立刻理解了朱高炽的意图。
他出身草根,不像那些儒家学者鄙视商人。没有商人的流通,大明不可能迅速展现出如此繁荣的景象。
农业是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商业也有其合理性。商人带来的精美商品丰富了百姓的生活。然而,朱元璋对商人也有着一丝反感。
大明京师,是天下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但总有世家大族掌控某些行业的通路,逃避朝廷的赋税。商人的精明让朝廷难以查证,这让朱元璋颇为头疼。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目光再次落在信封上。既然炽儿提出利用驿站盈利的策略,必定有所打算。
沉思片刻,他示意身边的太监召唤中书舍人刘三吾。
早朝结束后,官员们通常会离开皇宫,但刘三吾身为文官之首,必须留在侧殿待命,随时响应皇上的召唤。
“微臣参见陛下……”
刘三吾还未行完礼,就被朱元璋匆忙打断。
"够了,别跟我玩这套,瞧瞧这个。"
朱元璋说着,把一封封好的信递给对方。
刘三吾慢慢抬起眼,心情看似不错,于是他也放松下来,站在一边,开始拆阅信件。
读完,他的脸色显得有些微妙。
身为中书舍人,刘三吾自然能理解信中的策略,然而他那保守的儒家观念让他觉得,这计划太过冒险了。
"陛下,此信出自何人之手?"
刘三吾小心翼翼地问,信上并无署名,若非文官提醒,朱元璋也无法得知作者身份。
见刘三吾神色有异,朱元璋并未直言,只是微笑道:"先告诉我,这策略如何,至于写信的人,其实无关紧要。"
"嗯,微臣以为,信中的提议过于激进。驿站传递的消息涉及国家安全,一旦泄露于百姓,恐生大患。官民之间应有区别,不可混淆。"
朱元璋看着正气凛然的刘三吾,微微眯眼,似乎早已料到他的反应。
(https://www.bqduo.cc/biquge/107_107090/c4679328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