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688章 宋一韩做客

王文龙回答:“对于辽东最好的经营方式就是屯田,这也是历朝历代管理边关土地的最好办法。屯田、移民,如此才能渐渐实边,使得边关的经济合理运转起来,经济一旦运转起来,防守边关之事就可以有序运行,不需要中原王朝继续向边境大量输送资源。”

    徐光启闻言却有些疑惑:“辽东苦寒,如何能够屯田实边?”

    “这就是关内人对辽东不了解的结果了,”王文龙摇头一笑,问宋一韩道:“闻远这一阵子都在了解辽东情况,你说说辽东有没有土地?”

    宋一韩向徐光启解释道:“子先不知,辽东良田极多。辽东苦寒,又有大量林木,每年到秋季,落叶还未腐烂便即霜冻,自然在冰城之下腐熟,其情况如同内地之沤肥。到第二年开春雪化,落叶之肥力又滋养土地,似此不知过了多少年,以至于辽东之地肥沃异常,其土状若黑膏,手握成团、掷地即散,且黑土层深厚,掘地一二米土质仍黑。虽然辽东天气寒冷,一年种粮只得一季,但那一季之粮多是种粒饱满,且辽东人少地多,卫所军户只要肯出力种粮,总能做到衣食无忧。这也是为何辽东屡受盘剥,但辽东卫所军户仍能过生活的原因。辽东土地尽有,只是人口太少,且要抵挡蒙古和女真之侵略,若非如此,辽东军户之生活其实也算富足。”

    徐光启虽然读书多但是对于辽东的情况也没有什么深入研究,闻言感觉自己三观都有些被颠覆,震惊道:“我还以为辽东是极贫极苦之地,却没想到当地百姓生活居然还过得去。”

    王文龙道:“辽东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是燕国之北地,汉时的幽州治所一度深入辽东,三国时的公孙家襄平城,两晋之时的平州营州,还有前燕的都城龙城,更别说元代时锦州、朝阳直接隶属于中书省,那都是屯兵富裕之地。历朝历代在辽东屯兵没有不成的,若是有野心的时代,其屯兵之所会一路北进,直到兴安岭北端。当年收缩辽东防线之时之所以留下如今的实际统治区域,也是因为这些地方本就是中原王朝的核心腹地,完全可以通过移民实边而经营成边境重镇。只可惜我大明在辽东一开始就采用了卫所制度,在辽东几乎只有军户没有民户,军户要想移动,又是难了。”

    宋一韩道:“原来如此,若非听建阳所言,我也不知道辽东自古便算是中原王朝的故地,只是如今被制度所害……”

    说到这里他和徐光启都是叹气,朱元璋从蒙古人那里学来的户等制度是大明官员公认的大坑。洪武、永乐年间,户等制度还在勉力维持,到英宗时开始想方设法对此制度打补钉,到了嘉靖万历年后,大家终于确定这制度完全不适应时代,真没啥补的必要。

    现在大明所谓商户、匠户都已经有名无实,许多匠户早就不会做手工,只要兜里有钱,匠户可以不去服徭役、商户子弟也可以走关系去考科举,至于民户转而经商更是成为社会上的主流选择。

    虽然中晚明的朝廷已经尽力在消除户等制度和时代发展的不适应,但却始终无法填补军户这个大坑。

    卫所兵现在是公认的不能打仗,卫所土地一团乱麻,而且卫所兵还很难调动。想要调卫所兵去辽东实边,就问一个问题:土地怎么分?
    最早朱元璋给卫所兵分田时按照的是口粮田标准但,等到卫所制度建立二百多年后,此时跟关内军户说他们祖祖辈辈耕种的卫所田地是国家的,让他们把现在分到手上的田放弃掉,到辽东给他们分一块新的,这话谁能信?即使信了,朝廷也没有这么大能力去执行。

    徐光启摇头感叹:“辽东多地无人,关内多人无地,却偏偏关内人去不了辽东耕种,何其荒唐……”

    宋一韩接着说:“我当谏言,多调内地卫所兵去辽东实边。”

    即使是宋一韩,也只敢建议调卫所兵去辽东,不敢直接攻击卫所制。攻击了根本没用,还会惹麻烦。

    张居正这个晚明第一改革家所做的改革也不过是在税收、京察制度上做了点变动,属于查漏补缺,并没有动到大明制度的根基,但这就已经耗费了他全部的政治能量,还搭上了他的政治名声。

    相比之下,卫所制是跟大明最基础制度绑定的,其中所涉及到的利益更是远比改换一下税收方式、考察一下官员政绩要大得多,恐怕连皇帝都扳不动。

    大明的制度有这么大的基础问题,大家的改革却只能隔靴搔痒,两都有些无奈。

    宋一韩对王文龙道:“建阳今日之言,使我眼界大开,我最近正在研究辽东问题,若有不明白之处,可否来向建阳请教?”

    “那是自然,欢迎闻远常来。”王文龙说道。

    “如此便少不得叨扰建阳了。”宋一韩高兴道。    
    三人一块用了午饭,又仔细聊了聊辽东局势,傍晚时,王文龙才将两人送出家门。

    次日一大早,宋一韩就又来到王文龙家,进入书房时就见王文龙拿着一支蘸水硬笔正在专心写稿。

    “建阳在写小说么?”宋一韩好奇问道。

    王文龙回答道:“我下个月要离开京城,路上没时间写稿子,正好这几天把这两个月的稿子写完。”

    “这是《漂流记》的新稿?”宋一韩见到王文龙书桌上已经放了一摞底稿,扫了一眼便认出,然后便有些不好意思文:“这书我是每月追看的,不知可否……”

    “闻远自看便是。”王文龙笑着回复说。

    宋一韩大喜,找个不打扰王文龙的角落,取过底稿便开始翻看。

    宋一韩四十多岁的人了,读书也是此时大多数文人细嚼慢咽的习惯,慢慢的品评着文字,读稿速度甚至没有王文龙写的快,这倒是让王文龙没有了底稿未干就被翻动导致字迹模糊之忧。

    宋一韩慢慢的阅读,用了一上午时间才追平王文龙的写稿速度,这时仆人也刚好来叫两人吃饭。

    王文龙放下笔伸个懒腰:“写了一上午眼睛都花了,咱们先去吃饭吧。”

    宋一韩点点头,和王文龙一起走向饭堂。昨天他和徐光启是在王文龙的花厅中吃的饭,今天才算第一次进入王文龙的后宅,宋一韩一路上看着这京城黄金地段的大宅装饰,对于这宅子的精美程度啧啧称赞,进入饭堂时见到那一水的彩绘梁柱,更是不免暗自羡慕:果然是文豪富裕之家的气度。

    沈宜修抱着孩子进入饭堂,见到宋一韩,她忙将孩子交给丫鬟,对着宋一韩行了一礼,道:“见过宋先生。”

    “有礼了,”宋一韩也连忙回礼,然后问:“这位是?”

    沈宜修自我介绍:“我是建阳的内人,姓沈。”

    “夫人就是苏州第一才女沈宛君?”沈宜修在嫁给王文龙之前就已经才名满苏州,不需要《白蛇传》宋一韩也知道她的名字。

    宋一韩瞧着沈宜修的模样,暗暗赞叹,没想大名鼎鼎的沈宛君不光才华过人、模样也如此清丽。有妻如此,王文龙真是有福气。

    沈宜修笑道:“什么第一才女,不过是在闺中好写些诗词别人胡乱叫的罢了。”

    (本章完)

(https://www.bqduo.cc/biquge/105_105472/c4679261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