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870章 民心所向

在经历过一场大雨的考验之后,建宁府的河堤修造终于进入平稳期,全府上下继续忙碌了两个月,大堤基本完工。

此次建宁府所修的河堤北至南浦江口,南到大历县城,全长近二十公里,还有十多里的护坡。

两个月间调动的民力接近十万人,建宁府库为之一空,将水泥厂两个月间的预生产全部消耗掉,整个修造过程中,水泥也在加班加点的供应。

整个大堤修造工程消耗水泥五万多吨,放到王文龙的前世,年产三十万吨以下的小水泥厂都属于不合格的项目,连建设审批都过不了,但是在本时空,半年生产五万吨水泥的工厂已经是庞然大物,最高峰期间建宁府的水泥厂自己就雇佣了五千多人、用了一百多匹牲畜,二十个水力碾坊。

除此之外,民党和物理社所招募的二百多科技人员也参与大堤建造。他们来自设计建造化学物理各个科系。

到大堤建设完成之后,还有人要在大堤长期驻守。物理社如今已经有了生物所,除了培育良种之外,借助建宁大堤他们筹画开展淡水水生护堤生物的研究。

用生物养护水面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技术。

比如泉州的万安桥,南宋人修造之时,因为修桥地点正是急流海峡,桥墩石摆放了几次都被冲走,宋人便使用了海蛎固堤技术,海蛎会分泌生物粘液附着在水边礁石上,宋人便专门将这种海蛎接种在桥墩石头上,利用它们分泌的生物粘液将大块的石头粘合起来,如此时间长了之后,石块相连便能够抵抗海浪,形成稳固的桥墩基础。

虽然在淡水环境养不活海蛎,明人也有种植柳树等方式来稳固河堤。

这些物理社生物系的成员,已经为大堤设计了全套的堤上以及水中种植计划,意图利用根系发达的柳树满江红等植物稳固大堤下方的土质。

万历三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建宁府的大堤正式掘开围堰放水。

建宁阖府庆祝。

百姓们受水患的滋扰太久了,终于迎来了坚固大堤,其热闹程度远胜过任何节庆。

本地的灶公庙、土神庙、道观佛寺,全都设立牌坊,客家人抬出“天师亲公牌位排位”,放炮游街。

鸡蛋、烟丝、白粿、柑橘、花生……百姓虽不富裕,却自发将家中好吃的食物装盘摆到街上,酬劳游街庆祝的青壮。

富人家买了上百只鸭子,丢入建江之中,工人们纷纷拖的赤条条的往水里扎,争抢水鸭。

让王文龙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听旁人说,他的两个儿子都因几月前的大水而死,唯留一个老朽。

他提着一篮白粿,拄着拐杖走上大堤,双腿一软便跪了下来,痛哭道:“建宁总算有金堤了,龙王保佑,龙王保佑,土人再不骨肉分离了!”

那一瞬间,王文龙眼角发热,一种难以说清的情绪萦绕心头。

大明百姓们不是愿意无知无觉、死气沉沉,只要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们也会拼尽全力的抓住。

明代建宁百姓是相当有骨气的,满清攻打福建,建宁作为延平府的最后一道门户,全城百姓一直战斗到顺治五年。

最后当清兵入城,“建人惊觉,各归纵火焚其居”,“先聚妇女于其中,俟焰炽,然后以身跃入。”

全城百姓焚城相抗,满清进城之后又对这些人进行屠杀,最后全城十万人只活下来几百个,几乎全是因作战受伤而无力自尽的残兵,“有手无足、有足无手者”约一二百,全身而活者不过二三百。
所效忠的南明隆武皇帝都死了,建宁城还在死守,从头至尾,全城就没有一丝媾和投降的念头。

其实大明对这群福建人真不算好,建宁虽是山区却因为生产木材、又是主要商道,被矿税滋扰的民不聊生。出了大灾,官府也不怎么管。

但本地自南宋以来就是文教重地,有浓厚的儒家认同,是当年福建第一个反元而归顺朱元璋的州府,文人笔记中对此地百姓性格的一个重要总结便是“知礼节、懂大义”。

全城的庆祝活动,给王文龙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看着那一张张激动兴奋哭泣的脸上,这些百姓值得更好的对待。

建宁大堤,不仅是一项实验工程,也是用技术改变百姓生活的希望。

府城大码头。

一艘艘内河船只自动放慢航速,船工们惊讶的看着两岸崭新的水泥大堤,以及涌上大堤欢喜庆贺着的百姓。

码头上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还有迎接的鼓乐仪仗。

福建盐运使钟昌从船上走下来,在码头上迎接他的是建宁知府朱汝器以及建宁府的一众官员,还有参与大堤修造的文人、士绅。

按照过去的规矩来参加大堤落成庆贺的官员应该是福建道御史,但现在缺官,十三省巡按御史早就凑不齐人数,这几年朝廷也渐渐选择妥协,依照孙丕杨的建议,将十三省御史的职权分到六人监管。

比如过去福建、河南各有御史班底,而如今则由掌河南道者监管福建道。今年福建道御史的工作已经正式交给河南道王业弘,两省的刑名复核、照刷文卷、纠弹、言事全部由王业弘一人负责,而且河南道靠近京城,又有专属于本道的特殊工作:考满京查、朝觐考察、军政考察、会推、年例。

光是本职工作就把王业弘忙到飞起,对于福建御史的职责,只能由福建定期把需要他复核的文件送到河南,也算是提前几百年的远程办公了。

任满一届王业弘都不太可能有时间踏足福建,巡视地方工程更不可能来,只能由钟昌代劳。

建宁通判赵少衡一脸自豪的走到钟昌面前,拱手汇报道:

“钟大人,卑职建宁通判,负责厘清此次大堤修造账目。此次大堤修造共耗时八十五日,动用民夫凡六万六千四百人,帮忙之民妇、翁妪、孩儿五万人,所费府库银钱三万六千两,各界捐银五万四千两,粮七万五千石,杂粮……修成干堤十三里六百七十步,护堤十二里三百四十步,建堤之长,超过自建宁开府以来所建大堤之总和!请大人示下!”

“好!”

“朱知府大德!”

“建阳先生高义!”

听到赵少衡说出的一个个数字,码头上围观的百姓都欢呼起来。就连工地上的工人此时都乐呵呵的荷锄聆听,监工也不斥责,这一项建宁府开辟以来前所未有的大业,是他们共同参与的结果,现在要把百姓们努力几个月的成果向朝廷展示,人人脸上都满是自豪。

(本章完)

(https://www.bqduo.cc/biquge/105_105472/c4679242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