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采取了随证而治的方法,但结果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患者既有可能痊愈康复,也有可能病情未能得到改善。
这恰恰正是《伤寒论》得以流传千秋万代、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这部著作之中,满满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和经验,毫无半点虚浮空洞的套路可言,完完全全地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它就像是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宝库,每一次深入挖掘都能够有新的收获与启发;又仿若一盏照亮医道之路的明灯,指引着后世医者们不断前行探索。
无论是对于初涉医学领域的新手小白,还是那些已经在医海遨游多年的资深专家,《伤寒论》始终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深远意义。
“在服用了泻心汤(可能是指半夏泻心汤)之后,如果腹泻仍然不止,医生还使用其他药物继续泻下,腹泻会变得更加严重。”大树继续往下讲疾病的转归,虽然对于在座的各位有点超纲了。
“按照正常的顺序,接下来就是该太阴病了,拉肚子,肚子疼,当服用理中丸温中补虚。”大树分析道:“这里没有说用理中丸,而是说医生给予理中丸(旨在调理中焦),由于理中汤主要针对中焦,而此例腹泻主要在下焦,因此效果不佳,腹泻可能会更加严重。”
“有什么问题吗?”薛静傻乎乎的问道。
“问题大了,伤寒论条文简练,但是要通过上下来理解条文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条条文是一个太阳病误治之后,一步步演化的过程,讲的全都是本应该有效的方法,却没有效果的时候,该如何继续救治.....”
豪哥接着大树的思路讲:“前面说该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如果不好腹泻更严重.......然后直接跳到了理中丸效果也不好,其中省略了一句话,就是腹泻的时候,按照常理来说,是该用理中丸治疗的......”
豪哥说完后,心中感慨,这短短的一条条文,竟包含了那么多的起承转合,疾病兴衰。
总是有人喜欢说某某开方结果喝了不管用,张仲景千年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不管用怎么办?换方呗。
当用了理中丸也治疗不了腹泻的时候,张仲景提出应使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来治疗,这是一个收敛固肠的方剂,适用于下焦虚寒、滑脱不固的腹泻。
那要是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可怎么办才好呢?通常情况下,不论是常见的医书,还是小说作品,亦或是影视作品,都不太会如此这般去描述和呈现。
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像这种复杂棘手的病情却是常态。
假如患者服用了赤石脂禹余粮汤之后,腹泻的症状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那么医圣张仲景则给出了一个独到的建议——应当采取利小便的方法来进行后续的治疗。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或许是由于长时间且无法停止的腹泻状况,已经严重打乱了人体内部水液正常的新陈代谢秩序。而此时,通过促进尿液的排泄,能够巧妙地调节身体内水液的分布与平衡状态。当体内多余的水分得以顺利排出时,就有可能减轻肠道所承受的压力,进而使得腹泻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和改善。
解释完这条条文,再看一遍原文: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服泻心汤已,
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
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学习的时候,又难背,又枯燥,又无聊的条文。
是否,当你深入了解之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奇妙感受呢?
《伤寒论》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医领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并非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医书,而是凝聚了无数医者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伤寒论》所展现出的是一种纯粹而质朴的实践中医理念。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也无需繁复的理论去装点门面,但却蕴含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自于其对病症精准的洞察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每一个方剂、每一味药材的运用,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如果有人试图用复杂的理论去给《伤寒论》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无论怎样巧妙地自圆其说,都会让人觉得犹如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一般。
因为这本著作本身已经足够完美,再多的修饰反而可能掩盖住其原本的精髓和魅力。
因此,方剂学教材整理编纂时,会显得堆砌罗列。
然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绝非是对方剂学的轻视或贬低。
诚然,《伤寒论》无疑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医学经典之作,但即便它再怎么出色,毕竟也是诞生于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典籍。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众多医家们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持续地探索、钻研和发展,可以说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漫长历程。
在这个进程当中,诸多原本既定的用法以及针对病症的治疗方式早已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与延伸,甚至远远超越了其最初所涵盖的范畴。
就如同前人辛勤栽种下树苗,而后人得以在这片树荫之下享受清凉一般。
但当我们去审视和研究这些成果时,务必要具备一种能够提纲挈领地把握全局的敏锐洞察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陷入片面极端的思维误区,从而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门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体系。
无疑,相较面前这些初学者,大树如今已经将《伤寒》与《方剂》两门,逐本溯源了。
也因此,如今的大树,堪称降维打击。
(https://www.bqduo.cc/biquge/105_105268/c4679277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