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两颗卤蛋,有了系统咱就图这个? > 第46章 凉拌萝卜皮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老周淡定地观察了一下小店。
  应该不会是老板升级了厨艺吧?
  不会。
  否则老板不会不打出更惹眼的招牌,店里的食客也不会只有这么几位。
  不是面的原因?
  那就是自己的原因喽?
  难道我换了行头,理了发型,这面就都会变得好吃几层不成?
  自己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周仔细想了想——饱了。
  自己是吃饱了之后,才来吃的这碗板面。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以前老周来吃板面的时候,都是刚刚睡醒,距离上一次吃饭,可能已经过去了二三十个小时。
  老周就像一只刚刚结束冬眠的狗熊,恨不得把面条一整碗倒进胃里。
  而现在,老周距离上一顿饭,刚刚过去四个小时。
  而且,上一顿饭是包括了两碗米饭和三荤一素的。
  也就是说,此时的老周,以老周自己为参照物的话,他现在还没有感觉到饿。
  这时端给老周一碗面,老周能吃到的,全是食物的味道,他能有更多的感觉细胞参与品味这碗面。
  而不像以前,吃到的全是能量摄入的满足感。
  这应该是两种层次的满足吧。
  哪种更高,老周说不好。
  但,很显然,哪种更有必要。
  大部分人,是为了有力气赚钱才吃饭。
  他们的一日三餐只是因为生理习惯,不得不吃。
  到底是谁规定的,每天要吃三顿饭的?
  也许是从猿猴开始,就延续了三四个小时完成一次消化的生理习惯。
  要是远古先贤们,从那时候就开始倡导一天一餐呢?
  粮食的需求少了一多半,是不是那些灾年饥馑也就不会发生了。
  老周自己就是实例,可以确保一天一顿没啥问题,饿不坏。
  总之一句话,没劲儿了就睡觉,别跟自己较劲。
  但是,那样的话,庄稼地里的活儿,也就干不完了吧,粮食也就会减产吧,就养不活这么多人了。
  不对,庄稼地里的活儿,可不像在写字楼里上班,每天要十几个小时聚精会神。
  而且在古时候,农事要更简单,除了春种秋收的农忙时节,其它时候一天一餐应该没啥问题。
  可要真是这样,除了基本的田间劳作,就没有多余的能量和人力,供统治者抽走征伐了。
  古时全民都是农民,大家一天一餐,自己家门口的那块地都种不完,为啥还要去抢别国的土地?
  所以,只要一天一餐,就能息兵止战了?
  如此世界和平的神器,先贤们竟然没有想到?
  那人类的发展进程也就会降速到如今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那岂不是当下才到了春秋时期。
  我们的先贤倡导一日一餐,可其它国家的人们,也会同步执行吗?
  不会。
  他们肯定仍是醒了就饿,饿了就吃的一日三餐。
  他们的发展速度也就不会减缓。
  那到了现在,就是一群现代人,围观我们的宽衣大袖了呀。
  杰克船长一只手枪,就能从南杀到北,妥妥的带着仓库穿越的剧情呀。
  这可不成。
  还是老周想得简单了些。
  人就是要保持基本的动物性的,饿了就吃,饱了也不闲着,总是持续地创造更多的需求。
  在这种不断争夺资源的过程中互相厮杀,或者说,叫一起进步。
  而像老周这种能想出一日一餐的古怪生物,注定就是人类中的杂质,遗传学中的末流基因。
  所以老周才会孤单终老,没有伴侣,用社会规则剥夺了他的末流基因的传递资格。
  如果就这样顺其自然,老周在昨天的寒风中冻毙,应该就是一个十分合理的结局了。
  可为什么还要出现意识共振,为什么还要让老周得以喘息?
  老周暂时只能想到两种可能。
  一是自己非常重要,绝境之中激活了超能力的保护机制。
  还有一种,就是老周想多了,自己这种卑微的生物,根本没有任何的神仙体系或者异能系统会多花费一秒来考虑他的死活。
  老周当下所见证的奇遇,可能本就是自然的规则,可能世界上已经有无数的生物遇到过。
  只不过,大家都没有说。
  因为。
  大家,都在幸福地生活。
  老周想要夹起那颗卤蛋,没控制好力道,卤蛋碎成两半。
  老周把它们摁在汤底,看着它们沉浸在幸福中的样子。
  老周把碗里的食物都美美地品尝了一遍,嗦面的声音,好像比其它人的都大。
  老板甚至怀疑老周是个卧底,之前的邋遢怪相只是伪装而已。
  老周差点忘了,老板还送了自己一盘凉拌萝卜皮呢。
  上次送卤蛋,这次又送小菜,老周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老周还是不太习惯,桌子上除了面前的碗,还有一个盘子里的食物,也是属于自己的。
  老周小心地夹起一块,放到嘴里,脆爽的声音,通过双颌的传导,口腔的拢音,在小店里播散开来。
  好像板面店里的小菜,都是这种声音很有穿透力的食材。
  老醋木耳、芹菜花生,都是这样,就连炝拌土豆丝,咬起来的声音,也很魔性。
  在面馆里点一个小菜,就已经是生活的强者了。
  要是点上两个小菜,就立马比强者还要高出一个等级。
  要是点上三四个小菜,周围的人就要小心应对,这里将有大生意要谈。
  在一位中年男人的身上,是很容易区分谁是成功者,谁是失败者的。
  不管老周认不认同这个判断标准,但的确,大多数人都在使用这个判断标准。
  衣着、头发、香烟、打火机,当然,还有点的小菜。
  最重要的,是数量。
  像老周这样的失败者,随处可见。
  而坐在奔驰车里的赵北桥,就会被初步认定为成功者。
  遇到一千个老周,都不一定会遇到一个赵北桥。
  这就是“数量”这个判断标准的实例。
  如果你走进一个屋子,几乎全都是成功者,那么,这场景很可能是假的,或者只是中老年相亲角。
  把这一套放在年轻人的身上,就不太灵。
  因为年轻可以掩盖一切。
  胶原蛋白和发量,就代表了希望。
  希望的光耀,能够轻易地掩盖成功概率的本质。

(https://www.bqduo.cc/biquge/104_104859/c4679326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