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董大业轰轰烈烈,天下十几路豪杰迅速组建起了数支联军于河内、酸枣、南阳三地屯驻,大战已经一触即发,而董卓面对这种压力再也不能保持淡定,立即就把迁都之事强行落实。
而在朝廷迁都之前,刚刚被董卓升任左中郎将的蔡邕府上,却不太平静。
入夜之时,一名温婉秀丽的女子悄然步入书房,见到蔡邕正在灯下翻阅书籍,好奇之下她往前一看,却发现这书不同寻常,上面文字与常用文字所见不同,更为简易不少。
这时候蔡邕已经发觉身后动静,往后一看,便笑起来:“琰儿,你来了。”
“父亲在看的,是什么书?”蔡琰略微屈膝施礼,好奇的问了起来。
蔡邕看了一眼手中书籍,随手便合上,上面却写着《自然经》三个大字:“此是幽州逆教经文,本是朝廷禁书,只是董相国此前似乎对幽州逆教有些兴趣,便让为父来钻研此经,这不是局势又乱起来了吗,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蔡琰道:“既然董相国已经忘了此事,父亲为何又要翻阅。”
“此书确有出奇之处,我便多看了看而已。”蔡邕摇摇头,目光看向了蔡琰,一时忍不住叹了口气:“唤你过来是有要事交代,且不说这个了。”
蔡琰闻言,乖巧的应是,其实她也是知道父亲来京之后忧虑众多,才会主动聊些其他话题,免得气氛太过压抑。
如今既然要说正事,也就只好收回心神。
“今日朝议,董相国已经决意迁都,不日就将挟朝廷迁往长安,为父自然也是要跟随而去,只不过今日联军在外逼迫,朝廷内部也烈如火烹,时局凶险难以预料,为父觉得还是不带你一起走比较好。”
蔡邕说话之时,神色语气都是抑制不住的忧虑,也不知道是忧虑家国天下,还是忧虑自家女儿。
而蔡琰闻言,也是一惊,却不太愿意:“父亲若是不带女儿,女儿孤苦无依又该去往何处呢?”
一说起此事,蔡琰看向女儿的目光更是心疼。
自己本给女儿安排一桩姻缘,奈何嫁去不到一年,女婿便病亡而去,年不过十八的女儿孤苦无依,也就只能跟随自己这个老父亲了。
不过他早就给蔡琰想好了合适的去处:“今夜你收拾行囊,明日为父遣人送你去往泰山,在你妹妹家中暂避一段时日,待为父这里情况稍稍安定些,再接你回来。”
蔡琰闻言顿时一阵沉默,去妹妹蔡贞姬家中暂居当然是可以的,只不过她更愿意陪伴父亲。
蔡邕早年在朝中被高官陷害,为求避祸便远遁归隐,这一避仕就是十几年,若无意外一辈子都要这么销声匿迹下去了。
哪知董卓专权之后,却是看中蔡邕声名主动征辟,蔡邕本不愿意接受,奈何董卓威胁之下,只能答应。
虽然董卓如今是大汉国贼,虽然自己并不愿意与这个国贼同流合污,但蔡邕也不得不说董卓对自己确实有提携的恩情,不然这辈子自己大概都回不到朝廷来。
这样的情况下,蔡琰作为女儿,自然也担心父亲往后的命运,更是不愿离开。
但是她再一看蔡邕眼神,里面满是对自己的忧心,这顿时让她说不出话来。
作为当今天下一等一的才女,蔡琰在情商上也极为优秀,一下就明白过来,如果自己留下来,恐怕更要让父亲日日担忧。
不如听从安排去妹妹家中暂居,父亲没了牵挂反而能安下心来。
“女儿知道了,明日一早便启程出发。”
面对离别,蔡琰心情不免有些低落,但更多的还是对蔡邕的担忧:“女儿走后,父亲在朝中定要小心谨慎,尤其尤其记得不要与董相国走的太近。”
蔡邕闻言便是一叹,太过聪明的人就是这样不好,什么都明白,也就担心的多。
只不过自己被董卓所提携,这关系又怎么是这么容易撇清的。
如今蔡邕对董卓也是心情复杂,从大汉臣子的角度,他无比希望董卓能被联军征伐戮首,但从个人角度,他未必没有感谢董卓的心情。
最终,他也只能无奈应付一句:“朝中之事为父应付得来,你不必担心,只要照顾好自己便是。”
蔡琰眼眶微红,只得微微欠身行礼,随后就在书房替蔡邕整理书籍起来。
待整理的差不多了,蔡琰这才最后行礼离开。
见女儿离开,蔡邕又是长叹一声,父女分离他心里也不好受,奈何时局如此只能接受。
今夜不仅女儿要收拾行囊,自己一样也要准备,天下大势之下,个人的力量根本无从逆转,自己只能与大汉朝廷一起被董卓裹挟着往长安而去。
要收拾的东西其实也没多少,最重要的就是一些书籍,作为以经学书法见长的名士,不管去哪儿,都少不了要钻研学问。
本想着不带太多书,但随便一收拾,不知不觉就塞满了几个大木箱子。
蔡邕无奈的摇了摇头,相比之下,好像还是《自然经》这种纸质书更加方便,虽然保存时间不比竹简,但可以记载更多文字,而且更加便携。
从这线装书籍的质地来看,幽州那些黄巾应该已经十分普遍用这种纸质书了。
光是把这书摸在手里,蔡邕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纸质书似乎带着一种新兴事物的生命力,而竹简反而感觉有种陈旧落后的感觉。
认真想了一下,他觉得这种感觉并不奇怪,若是把这本书里的文字篆刻到竹简上,没有个七八卷根本就塞不下内容,更不要说书籍可以印刷,成书效率不知高出几何。
新兴事物与老旧事物的优劣,一目了然。
并没有什么犹豫,蔡邕最后就把这本《自然经》塞进了怀里。
这玩意儿他越是研究越是有意思,不论是那新颖的自然学方法论,还是自然教思想教义,都让他大感惊奇,这也是董卓明明已经忘了这茬,但他依然还在研究这本经文的原因。
而且据他与朝中其他学者接触来看,私下研究这个的并不止自己而已。
至少抛开自然教那对士族极不友好的教义来看,经文之中对于世界的认识对真正的学者就很是吸引,更不要说如今自然学方法论已经有所建树,如微观世界之论不知道让多少学者渴求一观,蔡邕也并不例外。
与此同时,蔡邕心里也盘算着等到局势稳定一些,也向朝廷上奏学习黄巾之法推行这种纸质书籍。
不管自己是不是董卓提携而来,自己终究都是大汉臣子,能做些事情也是好的。
时间一到了第二日,就看到蔡琰一边流泪,一边与父亲告别,最后依依不舍的坐上了马车,在这动荡的时局一路往东而去。
而蔡邕则是带着侍从与行李往皇宫而去。
一路所见,蔡邕只看到洛阳城已经完全乱了套,董卓的西凉铁骑在城中肆意践踏百姓抢掠财物,到处也都能看到滚滚烈火,四处都是百姓凄惨的哭声。
如此景象宛如末日,蔡邕不忍多看,虽然有心阻拦,但是最终还是化作叹息,他知道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然而,这还不是灾难的结束,对百姓而言,后面还有更多的折磨。
董卓迁都并不只是迁个朝廷那么简单,洛阳西去沿途所有百姓都要被董卓所裹挟迁移,而在这个时代进行这样百万人口规模的大迁移,结果只会是一场巨大的浩劫。
百姓的家产早就被董卓吕布抢掠的干干净净,这路途之中不知道多少人饿死累死,若真是有人跟不上队伍,也会被西凉铁骑毫不犹豫的斩杀,如此一路走去几乎满路尸体,可谓惨绝人寰。
整个洛阳以及周边乡县更被董卓大火焚烧,只剩下一片狼藉。
对董卓来说,关中凉州才是自己真正的老家,洛阳就算化成一片焦土他也完全不会心疼,做最坏的打算就算战败了,也不会便宜联军任何东西。
不过让董卓没想到的是,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但远远没有自己所想的那么能打。
联军看似齐心合力,实则各怀鬼胎,各路诸侯畏惧董卓实力,皆不愿做先遣军,初战不利之后便各自退缩。
酸枣一路联军唯曹操一片忠心主动求战,与鲍信张邈合力西进,但最终却被董卓手下大将徐荣埋伏大败而归,曹操自己也差点就此身死,幸有曹洪在危难之中献马才让他逃过一劫。
此一战之后,曹操心灰意冷,只能引兵撤回屯驻。
而其他两路联军也同样战果不佳,不论是袁绍一路,还是袁术孙坚一路,皆是大败而归,整个大战场联军完全没有讨得任何便宜,俨然就是董卓一人力压群雄的场面。
讨董之事就在这个阶段告一段落,联军人心散落的特性暴露无疑。
只不过对于黄巾而言,在联军与董卓打的如火如荼之时,他们却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遇,天下诸侯都被董卓所压制,那黄巾也就能无所顾忌的向外发展。
刚刚扫平玄菟乐浪,并且与扶余高句丽缔结条约稳定后方的黄巾,也开始把目光瞄向了幽州最后的一片地方。
“此番出战,本座要彻底拿下幽州,为我教事业奠定基础!”
战前会议上,许辰作为教主,在开场的第一句话,就给所有人都定下了基调。
(本章完)
(https://www.bqduo.cc/biquge/103_103658/c4679312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c